女兒被上海大學錄取了,我們松了一口氣,滿心喜悅。親戚朋友們知道后,紛紛打電話、發(fā)微信表示祝賀,我們也為女兒能考上心儀的大學感到欣慰。
2021年女兒參加高考,出成績后她覺得不夠理想,心情很郁悶,一度堅持說想復讀。身為老師,我深知復讀的艱辛和壓力,只能安慰她努力了就好,女兒卻一直未置可否。
臨近填報志愿,她突然對我說:“媽媽,要不這樣,我先填報志愿吧,如果能被不錯的大學錄取我就上,不然就復讀?”
如果真能如她所愿,自然求之不得,但看到她填報的志愿,我卻有點驚訝!第一志愿是北京的一所大學,根據(jù)往年的錄取情況,她的分數(shù)偏低,這所學校有她想學的專業(yè),她明顯是去“沖”的;第二志愿是上海的一所大學,以她的分數(shù)被錄取的可能性非常大,專業(yè)雖然不是她特別喜歡的,但和她自己的愛好有一定關聯(lián);從第三志愿開始明顯是湊數(shù)的,隨便羅列了幾個學校和專業(yè)。很明顯,她的目標就是到上海上大學!
仔細想想,我發(fā)現(xiàn)女兒的選擇并不是心血來潮。這些年來,到北上廣上大學成為偏遠地區(qū)孩子們的選擇,家長也想把孩子送到發(fā)達地區(qū),讓他們開闊視野、更新觀念。女兒有這樣的想法也不奇怪,至于選擇上海就更加自然了。
記得女兒9歲那年,姐姐送外甥女到上海讀大學,回來后自然地說起上海:城市非常大、景色特別美、外灘很熱鬧……女兒很認真地聽著。
后來,她時不時地問我:媽媽,上海真的像姨媽說的那樣像大花園嗎,梧桐樹到底長什么樣,上海和我們這里一樣熱嗎……此后每次見到姨媽,她都跟著問東問西。從女兒期待、發(fā)光的眼神中,我感覺到她對上海有著朦朦朧朧的憧憬。
高一暑假,女兒參加了由《軍嫂》雜志社組織的“大漠的孩子看上海——東風航天城師生國防教育行”活動。我作為軍嫂、語文教師,有幸成為隨隊老師。那是女兒第一次去上海。活動開始前,她就在做各種各樣的準備:了解上海的天氣,研學的地點,每天的路線,垃圾如何分類……主辦方發(fā)的活動計劃書被她改成“五彩圖”,密密麻麻地做了各種標注。從航天城到上海,乘飛機就需要5個多小時(中間需轉(zhuǎn)乘),途中還得乘坐汽車等,一路舟車勞頓。但我詫異地發(fā)現(xiàn),以前動輒就暈車的女兒,這次竟然沒有暈車、暈機,一路上滿眼的興奮、滿臉的喜悅,嘰嘰喳喳地問這問那,像極了一只剛剛出籠的小鳥。
研學過程中,女兒流連于中共一大會址、淞滬抗戰(zhàn)紀念館、上海中心、復旦大學、朱家角等,晚上自發(fā)熬夜寫日記,詳細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字里行間滿是對上海環(huán)境、文化等的贊美……
為女兒去上海求學感到高興的同時,我又不免擔憂。上海距東風航天城數(shù)千公里,不像在甘肅蘭州、陜西西安,當?shù)赜胁簧偻瑢W、朋友,多少能有個照應,我們也可以經(jīng)常去看她。在上海,可以說人生地不熟。雖然現(xiàn)在交通便利了,見個面還是不容易的。女兒一直未曾長時間離開過父母,她能不能照顧好自己?萬一不適應上海的生活怎么辦?做父母的怎么能放心得下!
輾轉(zhuǎn)反側、徹夜難眠,雖然心中有許多不舍,但我知道強行給女兒設計未來是自私的,更是無益的。女兒長大了,羽翼漸豐,她要為自己的夢想、未來去翱翔了!
上海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到了,報到的時間也悄然臨近。我送女兒到上海,和她一起欣賞校園、漫步街頭,蔚藍的天空、碧綠的草地、濕潤的空氣,讓我心情豁然開朗!
從此,我心之所向、夢之所現(xiàn),也將是上海的方向……
(作者為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東風中學教師)
收到楊倩、王思涵母女的這組來稿,我們倍感欣慰,并對東風中學王思涵等同學步入人生新的旅程遙致祝福。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2019年寒暑假和2020年暑假期間,《軍嫂》策劃組織東風航天城師生國防教育行系列活動及線上交流互動等,廣受該校師生與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好評。“不虛此行、大開眼界”,更是孩子們交談體會時的高頻詞匯。
編輯此組稿件時,適逢舉國歡慶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再次聚集了世界的目光。我們從在校師生和畢業(yè)生的微信朋友圈中,感受到他們因航天城而驕傲,對這片光榮之地充滿眷戀!我們也將以航天精神為動力,總結以往組織國防教育行的經(jīng)驗,適時推出新的針對青少年的國防教育活動,進一步宣揚航天文化,講好軍人家庭故事。
每一天的太陽都是新的。編織最美好的夢想,汲取不斷前行的動力。學子們,加油!
編輯/朱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