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昀煊
(中國海洋大學法學院 山東青島 266100)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簡稱《民法典》)出臺以前,侵權責任法是解決民事侵權糾紛的重要依據(jù),是我國民事領域最重要的法律規(guī)范之一。早在2002年侵權責任法的制定已被提上日程,但早期我國法理研究相對落后,法律大多采用借鑒和移植的思路完成建制。而我國國情與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均存在顯著差異,同時我們建設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路是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均沒有經(jīng)驗可以借鑒,所有的事業(yè)均需要我們在探索中進行嘗試、在嘗試中進行完善,侵權責任法自2002年人大二次會議提出議案,經(jīng)過連續(xù)七年的籌備、調(diào)查、起草、表決,最終在2009年12月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表決通過并于2010年7月1日正式施行?!肚謾嘭熑畏ā返某雠_,有效保護了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理清了侵權行為中的責任歸咎,有效降低了民事行為領域侵權糾紛的發(fā)生率,其在我國依法治國的道路上有著里程碑的意義。
《侵權責任法(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一書由王利明獨著,其以侵權責任法為理論框架,結(jié)合生活中常見的侵權案件和法律實務對侵權責任法相關條款進行了解讀,是我國《民法典》出臺后最新的關于侵權責任法法律規(guī)范解讀的專項論著,也是我國《民法典》出臺后學理界最權威的侵權責任法法律規(guī)范解讀。本書作者王立明是我國民事法律領域的權威,其是新中國建國后第一位民法學博士,本書作者長期致力于我國民事法律規(guī)范的研究和完善,有著多年的法學專業(yè)教學經(jīng)驗,是我國“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的國家級人選,本書是其在《民法典》出臺后,是作者對調(diào)整后的侵權責任法法律規(guī)范進行的學理解讀。作者立足于法學人才培養(yǎng)和我國高校法律專業(yè)建設現(xiàn)狀,著眼于我國法律專業(yè)現(xiàn)代化人才培養(yǎng)實踐,致力于將本書打造為最優(yōu)質(zhì)的法學專業(yè)侵權責任法課程教材。從內(nèi)容上看,本書共十七個章節(jié),分上下兩篇。上篇包含七個章節(jié),上篇七個章節(jié)是從法理學、法哲學和法律思維角度對侵權責任的概念、內(nèi)涵和特點進行研究,系統(tǒng)講解了侵權責任的概念和界定,探討了侵權責任法的內(nèi)容特點和權益構成并從法律實踐角度總結(jié)了侵權責任糾紛中歸責原則,然后以法律條文為基礎探討了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最后總結(jié)了侵權責任糾紛的法律實務處理辦法。在上篇的最后一個章節(jié),作者選擇將侵權責任中的一種特殊情形---數(shù)人侵權責任行為單獨提出,從法理學角度探討了數(shù)人侵權責任的定義、內(nèi)容、行為和幾種存在形式。下篇包含十個章節(jié),對常見的侵權責任類型進行了系統(tǒng)講解和分析,分別探討了監(jiān)護人責任、用工責任、網(wǎng)絡侵權、安全保障義務、產(chǎn)品責任、機動車交通事故、醫(yī)療損害、環(huán)境污染等十種常見的侵權責任糾紛,對這些常見糾紛的概念、內(nèi)容、主客體、其他構成要件、規(guī)則原則、免責事由、賠償責任等進行了講解和分析,同時援引與之相關的法律規(guī)范輔助講解,提高了內(nèi)容的實踐性。
侵權責任是我國民事法律領域重要的責任類型,和違約責任并稱為民事領域的兩大責任,同時在法律實務之中,民事領域存在也僅存在這兩種責任糾紛,因此侵權責任是真正意義上的“民法半邊天”。想要了解侵權責任法,必須要先從侵權責任本身開始探究,那么什么是侵權責任呢?結(jié)合作者在本書上篇第一章中的相關論述和舉例說明,侵權責任的定義較為明確,從法理角度來說侵權責任就是在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發(fā)生的一種行為,特指其中一方通過某種方式侵犯了另一方的合法權益,舉個例子來說公民擁有名譽權,張三在網(wǎng)絡媒體上散播對李四不利的發(fā)言導致李四被網(wǎng)絡人肉,干擾了李四的生活秩序,甚至導致李四失去了工作與朋友,張三的這種行為就侵犯了李四公民權利中的名譽權且造成實際損失,張三和李四之間的糾紛就屬于侵權責任糾紛。倘若一方侵犯不是他人權益而是違背了個人義務呢,此時雙方之間存在的就是違約責任。但在實際的法律實務中,存在一個行為同時造成侵權責任糾紛和違約責任糾紛的情況,比如學校教師對學生具有管理義務,結(jié)果學生在學校內(nèi)因為某種原因從樓梯上摔下來,教師沒有在現(xiàn)場看護學生是導致學生從樓梯上摔下來的原因之一,學生活動時沒有把握好自身到樓梯的距離也是從樓梯上摔下來的原因之一,教師和學生在“學生從樓梯上摔下來”這一事件中同時發(fā)生了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這就涉及到多糾紛的交叉,對于此類同時存在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的糾紛民事領域的處理習慣是從兩種責任中選擇任選一種,若選擇侵權責任,則按照侵權責任法相關規(guī)定,若選擇違約責任則采用違約責任相關法律法規(guī)。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在定義上存在顯著差異,但在實際的法律實踐中兩者具有極強的相似性,均表現(xiàn)為一方法益受到另一方行為的影響而發(fā)生損害,但兩者在侵犯法益的性質(zhì)上具有顯著差異,只要看是違背了義務還是侵犯了權利基本可確定責任類型。
在明確了侵權責任的概念后,就需要結(jié)合侵權責任法對侵權責任的特點進行分析,以便于明確侵權責任法的運行機制和侵權責任糾紛的解決思路。那么侵權責任的特征是什么呢?結(jié)合侵權責任法、法理學研究和法律思維,從侵權責任的要件出發(fā),對侵權責任的特征進行概括:(1)侵權責任的發(fā)生必然伴隨著一方權益的損失,但不一定伴隨另一方權益的增加。侵權責任的概念和定義明確了侵權責任是當事人法益受到侵犯,簡單來說確認是否為侵權責任只要確認一方的權益發(fā)生損傷即可,對于另一方的權益并無要求,這提示另一方的權益是否發(fā)生損害并不影響到侵權責任的成立,當然在法律實務中存在雙方均因?qū)Ψ叫袨槎l(fā)生法益損害的情況,此時可評價為雙方對對方均有侵權責任。這里的雙方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多人團體。此外現(xiàn)實中也存在一群人侵犯一個人或另一群人法益的情況。(2)侵權責任的發(fā)生與行為性質(zhì)無關,在法律領域評價一個人行為性質(zhì)存在兩個維度、兩個角度評價,分別為主觀和客觀維度,作為和不作為兩個角度,因此一個人行為存在四種不同性質(zhì),作為(主觀故意)、不作為(主觀故意)、事實上作為(非故意)、事實上不作為(非故意),四種性質(zhì)的行為在法律上的評價不同,但在實際的表現(xiàn)形式上可能相同,此外就是行為性質(zhì)的評價會影響到法官的價值判斷,從而影響到量刑上判斷(刑事法律領域)、賠償數(shù)額上的調(diào)整(民事法律領域)。侵權責任中的行為性質(zhì)并不影響到侵權責任的成立,首先主觀上故意的作為行為一定會構成侵權責任,一般此類情況不存在爭議;主觀故意的不作為行為一般也不影響侵權責任的成立,引起主觀故意行為導致當事人權益受到侵害,因此不能排除當事人清楚其行為會導致當事人權益損害的可能;出于非故意的事實上的作為行為可能會導致侵權責任,如當事人將花盆放在窗臺上并進行了固定,但不湊巧的一陣風正好將花盆從窗臺上吹下,導致路人被砸傷。在此類糾紛中,造成侵害的一方并無故意,但事實上造成了另一方的權益損失,這種情況一般也會評價為侵權責任成立,這是出于對“公平”的考慮,但實際的法律實務中此類侵權責任糾紛的賠償額度會適當降低,以平衡雙方當事人的權益;最受爭議的是非故意狀態(tài)下的事實上的不作為行為造成的侵權責任,在法律實踐中這種糾紛也是最難處理、最難平衡的侵權責任糾紛類型。來自百度網(wǎng)“微法官”講的一個真實案例:王某是一個成功人士,喜歡收藏古玩字畫。張某也偏愛收藏。張某特別喜歡王某的收藏的一副清朝字畫,想以高價收買。但是王某不缺錢,怎么都不肯賣。于是張某起了歹心,想把王某的字畫偷過來。于是張某趁王某不在家偷偷潛入王某家開始行竊,殊不知王某還是個養(yǎng)犬愛好者,養(yǎng)了一條藏獒。張某還沒找到字畫在哪就被藏獒咬得落荒而逃。事后,張某已被王某的狗咬傷起訴至法院,要求王某進行賠償。在這個案例中王某是否對溜進家中的張某有侵權責任,有人可能要說張某以盜竊故意溜進家中,被狗養(yǎng)傷屬于“正當防衛(wèi)”范疇,王某對張某并無責任,但實際上王某將兇犬放在家中從客觀上構建了一種有陌生人闖入家中會造成侵害的風險,同時王某也未在家附近提示屋內(nèi)有兇犬,也在事實上造成了在無人看管的情況下兇犬咬傷張某的結(jié)果,因此從事實角度進行評價,王某對張某確實有侵權責任,其侵犯了張某身體的健康權和完滿權,應當構成侵權責任。從法理的角度來說,王某對張某的侵權責任和張某盜竊未遂的刑事責任并不沖突,兩者分別評價。因此各種性質(zhì)的行為均可構成侵權責任,侵權責任是否成立與行為性質(zhì)無關,而是看其是否侵犯了當事人的法益,即客體要件的成立。(3)最后侵權責任的糾紛核心較為鮮明,準確來說并非侵權責任的糾紛核心,而是絕大多數(shù)的民事糾紛的核心均較為鮮明。侵權責任糾紛的核心在于賠償責任,包括賠償責任的歸責、賠償?shù)臅r間、賠償?shù)姆绞降?。一般來說雙方當事人之間因侵權行為發(fā)生關系,因賠償責任而發(fā)生糾紛,法律實務解決侵權責任的本質(zhì)是解決雙方在賠償責任上的分歧,這也是絕大多數(shù)民事權利糾紛的核心所在。
在法律實務中侵權責任及糾紛的解決思路較為固定,整體上分為“三步走”,首先確認侵權行為,即明確一方當事人權益受到侵犯,這是認定事件性質(zhì)對其進行事實判斷和法律判斷的必要過程;其次是對侵權行為中雙方當事人的責任進行歸責,簡單來說就是責任分配的問題,有些時候侵權責任雙方可能均為過錯方,如在逆行引起的交通事故中,雙方均有相應的責任,只是責任大小的問題,對雙責任進行歸責涉及到糾紛解決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即通過舉證來為責任歸責進行佐證,在侵權責任糾紛中我國普遍采用無過錯責任推定,一般由侵權行為人負責證明自身“未實施侵權行為”來降低責任分配。責任分配是明確賠償額度的標準,舉證責任則是證明自身“無過錯”的關鍵所在;最后就是就雙方的賠償額度進行評價,即因權益受到侵害造成的實際損失應當由雙方當事人各自承擔多少,有些時候還涉及到精神損害賠償?shù)膯栴}。
以上就是作者在本書中列出的關于侵權責任法理學研究、學理研究和實證研究的主體內(nèi)容,作者從侵權責任的概念入手,結(jié)合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分析了侵權責任的特征和特點,探討了侵權責任事實認定、法律認定的特點和要點,最后從法律實踐的角度總結(jié)了侵權責任糾紛的解決思路??偟膩碚f,本書是作者以其多年研究為基礎,以憲法精神、法理研究、法律思維及實踐經(jīng)驗為依據(jù),從宏觀角度闡述了侵權責任的概念、要件、糾紛解決機制,言簡意賅、案例具體、邏輯清晰、內(nèi)容全面,可幫助學生建立起侵權責任及侵權責任法的知識系統(tǒng),有助于我國法律人才培養(yǎng)。
綜合來說,本書是《民法典》出臺后最新的、最全面的民事領域侵權責任法專項論著,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實踐性,可作為高校法學專業(yè)侵權責任法課程教材使用,也可作為法學專業(yè)學生、學者閱讀和學習,也適合作為普法類讀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