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嬌 張浩韞 李向京 仝 靜 丁永亮
(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
主要了解了四個國家性教育的形態(tài),包括走在性教育前沿的瑞典、我國經常模仿的對象美國、和我國有著較為相似文化傳統(tǒng)的日本以及和我國有相同體制的蘇聯(lián)。
蘇聯(lián)的性教育體系帶著一點政治色彩,強調責任意識。蘇聯(lián)經1960-1976年蘇霍姆林斯基的探索下,將中小學性教育的具體目標歸納為以下七個方面: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要求男女生對相互關系中的每一行為負責并對社會負責;二是培養(yǎng)學生建立鞏固的、健康的、和睦的符合現(xiàn)代社會要求的家庭志向;三是培養(yǎng)學生與異性交流能力和對他人的尊重感;四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評價自己行為的能力和意愿;五是培養(yǎng)學生對性的正確認識;六是培養(yǎng)學生對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負責的態(tài)度;七是培養(yǎng)學生對資產階級道德的殘余以及影響的批判態(tài)度和不妥協(xié)性。1983年,蘇聯(lián)開始在8至11年級開設相關課程,并且作為必修課。對于8年級以下的學生,也有相應的性教育內容,不過兒童時期更加側重家庭社會中性別角色的問題,四年級以后則會增加生理知識部分,以及異性交往[1]。不過隨著蘇聯(lián)解體,這套系統(tǒng)也停滯了。
日本的性教育則比較有趣,二戰(zhàn)結束后大批退伍軍人回鄉(xiāng),待業(yè)的他們很快將性病帶回了日本。加之作為戰(zhàn)敗國的日本,有大量的美軍駐扎,美軍士兵的存在帶來更多的性慰安需求,對性保護的需求達到了空前。但是由于日本有著較為濃厚的儒家文化色彩,使得當時整個日本社會對性諱莫如深。日本首先通過一些書籍和讀本改善整個社會對性教育的認知:以佐藤正等所著《性教育心理學》為代表的性教育書籍有幾十本。讀者覆蓋面非常廣,有供青少年自行閱讀的性教育書本,也有通過親子互動學習性知識的書本,部分書籍發(fā)展為系列叢書。這些性教育相關書籍對年輕一代以及他們的家長起到了一定幅度的修正,使得整個社會對待性教育的態(tài)度都有所改善。一項針對開展性教育必要性的調查顯示,多數(shù)中小學生的父母和教師都贊成開展性教育,并認為其具有相當?shù)谋匾?,?8.5%的小學教師、87.6%的小學生父母、84.6%的中學教師、84.8%的中學生父母贊成開展性教育[2]。在這樣的氛圍和大環(huán)境下,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日本開展了以“純潔教育”為核心的性教育,即“使男女間的肉體關系符合性道德的標準而進行”的教育[3]。純潔就是反對婚前及婚外性行為,結婚后才能行房事,只能和婚姻關系伴侶發(fā)生性行為,其他性行為道德層面一律不被允許。這一時期的性教育內容和目的包含: 通過性知識、性道德的教育,輔之以宗教、藝術、其他文化等各種文娛活動,意在提升整個社會對男女道德的水平和情操的標準,使得整個社會脫離“低級”趣味,純潔化、高尚化[2]。
隨著20世紀60年代的經濟騰飛,伴隨著價值沖突,“純潔教育”存在的問題也暴露出來,即男女雙重標準,對女性的貞操束縛,對男性則寬容得多,并且對性本身的描述過分模糊。在70年代,“純潔教育”被性教育取代,整個中小學階段性教育體系更加系統(tǒng)化,性教育的目標由原來一味追求道德高尚變得更加貼近實際與科學。性教育包含“性的學習”和“性的指導”,通過集體指導和個體指導兩種方式向學生傳遞性知識,“以尊重人性的精神為基礎,適應兒童學生的發(fā)展階段,在使他們了解關于性的科學知識的同時,通過讓兒童學生有健全的異性觀和能夠采取基于此的理想行動,幫助他們形成人格和豐富的人性”[4]。
美國,這個看似性教育應該走在前列的國家,卻因多民族移民國家的屬性,而表現(xiàn)出了一些特殊的保守,在性教育上也有明顯的體現(xiàn)。美國的性教育分成了兩個明顯不同的派別,一派是綜合性教育,一派是禁欲性教育[5]。美國禁欲教育支持者認為:性教育應與人格教育聯(lián)系起來,人格教育涉及如何認識與對待自我等廣義的基本問題,如尊重自我和他人,重視責任心、誠實、勇敢、公正、忠誠和善良等人格特質的培養(yǎng),這些特質應該通過教育內化為學生的本性[6]。美國綜合性教育的學者認為,性教育是為了達到性健康,所謂性健康是與一種個體的性行為有關的綜合狀態(tài),追求生理,情緒,理智及人際交流、社會性等諸方面的和諧、積極、豐富。禁欲性教育強調性道德教育,綜合性教育強調性生理教育[7]。由于禁欲性教育得到美國若干宗教和社會團體的大力支持,使得禁欲性教育在美國成為多數(shù)派[8]。但是近期研究表明,綜合性教育有助于減少青少年妊娠(與沒有接受性教育的學生相比減少60%),而禁欲性教育則無助于減少青少年妊娠(與沒有接受性教育的學生相比雖然也減少,但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顯然,帶著宗教色彩的貞操教育并沒有達到很好的性教育效果。更加證明了綜合性教育較禁欲性教育來說,更能達到性教育的理想結果[9]。
瑞典作為性教育的先行者,已經有近百年的性教育史。同時,和瑞典國情類似的國家比較多,可以對比出瑞典性教育的效果。瑞典性教育最初也是以傳統(tǒng)道德為核心,強調性是羞恥的,并將恥辱感的灌輸作為性教育的主軸。但在后期發(fā)展過程中,恥辱感性教育漸漸被拋棄,漸漸發(fā)展為以性生理保健知識為主,正確和系統(tǒng)的性知識、性相關疾病預防知識、開放包容的性觀念教育、性道德教育均在開設范疇之內[10]。在瑞典,不僅有專業(yè)、綜合的委員會專門管理性教育,并且有針對全國性教育方針指導的出版物,如性教育教師手冊,系統(tǒng)科學方法也在性教育領域中廣泛使用[11]。瑞典性教育內容涉及方面非常廣,含生物學、生理學、倫理學和社會學,涉及內容更是從激素到心理,解剖學到文化,性行為到性別教育等諸多方面,范圍之大、內容之全,堪稱經典。而且瑞典性教育的途徑也不僅僅限于日常教學,社會服務機構和各種非政府組織也大量加入,可以說是全方位、多渠道的綜合型性教育。有大量數(shù)據(jù)證明瑞典近半個世紀的性教育效果卓越,未成年女性妊娠懷孕和人工流產手術數(shù)量較之前有較明顯的下降,性相關疾病和涉性犯罪比例明顯縮小[11]。截止到2003年,瑞典懷孕女性幾乎均成年,并且鮮有墮胎情況發(fā)生,性病的患病率數(shù)據(jù)遠低于世界其他國家水平, 其中HIV陽性人口占比不足萬分之六[12]。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瑞典的性教育逐步走向完善和科學。這對于我國性教育發(fā)展可能面臨的問題或者具體采取什么樣的性教育形式,具有非常清晰的指導意義,很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盡管在1963年,周恩來總理已提出了青少年需要進行性衛(wèi)生知識普及教育的思想。1988年,國家教育委員會和國家計生委還聯(lián)合發(fā)布《關于中學開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但是實際情況并不樂觀。
自20世紀90年代市場經濟以來,豐富的營養(yǎng)使得國人身體發(fā)育日漸健壯,青春期第二次身體徒增出現(xiàn)的越來越早。據(jù)可靠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女性平均9.5歲進入青春期,男性平均11.3歲進入青春期,比改革開放時期的13-14歲提前了不少,所以處于中學時期的青年人對性知識的需求就要比他們的父母兄長要迫切得多。
隨著生理發(fā)育的提前,心理發(fā)育也同樣存在提前的現(xiàn)象。有調查顯示,高中階段,初戀年齡的眾數(shù)集中在了15歲,大多數(shù)學生的初戀都發(fā)生在成年之前,男女生所占比例分別為41.5%和39.2%,且戀愛比率隨年級上升有小幅度上升,高一到高二的上升較為明顯,高一為37.1%,高二為41.2%,高三為41.9%。在生源地方面,戀愛比例也顯示出有趣的區(qū)別,城市學生有戀愛經歷的人數(shù)已過半,達到53.5%,城鎮(zhèn)學生則以41%的比例略低一籌[13]。
根據(jù)1994年出版的《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顯示,20世紀80年代左右女性初潮的年齡尚在12-16歲,推遲到17歲也實屬正常[14],而2004年調查結果顯示,女性初潮平均年齡已經到了12.7歲,原來的范圍下限已經成了平均數(shù)。數(shù)據(jù)可見,學生的生理發(fā)育情況以及戀愛情況都已不能和傳統(tǒng)情況相提并論,但是求學等延緩結婚的行為卻被大幅延長,越來越多的人不滿足于大學本科的學歷,選擇考研、考博的人所占比例越來越大,使得結婚的年齡被一推再推,從青春期開始發(fā)育到結婚的時間被迫加長。但是,另一方面調查顯示,學生對性的正確了解卻非常不樂觀。蘭州大學學者金娜、馬國燕等對甘肅各個縣城的學校進行抽樣調查,調查顯示五分之二的男生不了解遺精,一半以上的男生對遺精表達負面情緒;有不到兩成的女生對月經并不了解,有高達四分之三的女生對初潮表示緊張害怕,只有三成的女生知道來月經和生育行為掛鉤[15]??梢妼W生對科學性知識的懵懂和無知。
2012年,教育部印發(fā)了《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里面提及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包含: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疾病預防、心理健康、生長與青春期保健、安全應急與避險等幾個方面,性教育就被包含其中。此綱要雖然為性教育提供了來自國家層面的依托,但是細讀卻發(fā)現(xiàn),在以體育健康、生物、思想品德為主要和輔助載體的途徑中,健康教育的內容本身就已經被沖淡了,性教育更是猶如在長江里面打了一顆雞蛋,不獨立的課程內容使其根本達不到其應有的教育效果。實際操作的結果更是慘不忍睹,畢竟學業(yè)成績相關的影響更大。
關于性教育方面,教材上一直是一個問題,盡管我國最早的一部性教育教材《青春期常識讀本》配合教師用書《中學生青春期教育》已于1985年發(fā)行,但收效甚微。2002年開始,很多教育部門都編撰發(fā)行了各式各樣的性教育教材、教參、讀本、讀物,如《性健康導向》《藏在書包里的玫瑰——校園性問題訪談實錄》《青少年性健康與預防艾滋病讀本》《少年心事——青少年性健康教育讀本》等,大部分教材讀本都非常優(yōu)秀,但是都存在影響力較為局限的問題[13]。2017年,一套名為《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珍愛生命》的教材,借助網絡的力量,讓我們看到了性教育教材的另一個尷尬,某位家長別有用心的截取了教材的幾張圖發(fā)布到網上,指責教材有教唆之嫌,盡管網友在了解全文后一邊倒的支持這套教材,但教育主管部門在家長過度維權的大環(huán)境下,不得不撤下了這一套歷經九年編撰,學術界反復論證,并且有完整的實驗證明教學效果的優(yōu)秀教材。性教育教材容易被斷章取義的曲解,因而被保守力量攻擊,教育主管部門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tài),并不有利于優(yōu)秀性教育教材的推廣。
在專業(yè)性教育教師師資嚴重缺乏的大環(huán)境下,性相關教育常常由生物教師、心理教師、校醫(yī)或德育教師承擔,師資配備存在很大的問題。不少教師羞于談性,教師缺乏職業(yè)培訓。很多教師自己對性知識的掌握就有問題,大部分學校的性教育流于形式,“這章你們自己看吧”是大多數(shù)教師在面對健康教育中談性章節(jié)的做法,相關課程或講座更是少之又少,使得性教育難以推動。近年來,在性學會的推動下,針對性教育教師的培訓才慢慢興起,少數(shù)教師嘗試在學校開展較為淺顯的性教育或者性侵防范相關內容,但這些內容離科學完善的性教育還有很大的差距。個別學校教師試點開展科學性教育內容,卻發(fā)生了被個別學生家長舉報的現(xiàn)象,校領導為了安全考慮只好安排授課教師暫緩科學性教育的開展,對相關教師開展科學性教育積極性有較為嚴重的打擊。
百年前靄理士曾經說過“性啟蒙于何時開始,怎樣開始,也許還有待討論,但是這種啟蒙工作的非做不可,非仔細與謹慎地去做不可,是再也不能夠被懷疑的了”[16]。百年過去了,他國已有無數(shù)的經驗分享給我們,我們也有了足夠的國力和動力去開展性教育。結合他國性教育實踐的成果和我國現(xiàn)有國情,全面推廣科學性教育是勢在必行的事情。
我國可借鑒日本的經驗,鼓勵出版和發(fā)行適合親子互動的性教育書籍,在兒童讀物中不必刻意回避涉及性和性別的概念,并對傳統(tǒng)文化中的糟粕要勇于批判和摒棄。根據(jù)蘇聯(lián)的經驗,國家在性教育推行過程中有很多可以發(fā)力的空間,并且在性教育中也應當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讓性教育充分服務于國家、服務于人民,要走中國特色的性教育路線。而美國的性教育模式則提醒我們,性教育應以科學為準繩,性教育內容應以科學研究的客觀內容為核心,減少非科學因素過分滲透,如宗教、情懷等,過分地依賴一些非科學的內容,違背客觀事實,可能會大幅削弱性教育的效果。性教育先行者瑞典給我們的指示更多,它提示我們,性教育應全面開展,不應該僅僅是學校教育的事情,整個社會都應當積極參與,全方位,多渠道,綜合提升整個社會對性的科學觀,不僅僅要有適合向大眾宣講的性教育、性科普、性宣傳,也要有面向個體的性相關指導、支持和幫扶,切實給到大眾一個安全、完善、科學的環(huán)境,具有非常明晰地指導意義。
我國在性教育上有很多地方可以提升。首先,在政策上給予相應的法律條文支持,在校園和社會兩方面給予具體的措施實施指導方案,并整合專家組進行指導。將國家關于性教育的政策落實到各個省市時,各地教育部門應制定具體的可操作性較強的文件予以規(guī)范,并在新聞媒體中公開。國家應支持性教育教師的相關培訓,各學校應至少配備一名兼職性教育教師,性教育教師可對青少年青春期在生理和心理的變化給予關注與性教育,也可進行個別輔導和咨詢,引導他們正確對待性生理與性心理問題,避免因缺乏性知識而傷害自己及他人。性教育教師可由校醫(yī)、生物教師、健康教育教師或心理教師擔任,但初期應避免有行政處決權的教師(如政教處和學生處等機構)擔任,以防止學生誤將傳統(tǒng)道德中的糟粕凌駕科學的性知識之上而羞于咨詢、請教,進而引發(fā)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對性教育教師應定期培訓,并由督導組定期檢查和指導各個學校性教育開展的情況。高校,尤其是師范類院校,對性科學以及性教育的學術、學位認定應予以支持和鼓勵,以增強性教育師資團隊的數(shù)量和質量。其次,在各類親子教育或者家庭教育培訓課程指導意見中,應加入家庭性教育的相關內容。父母是孩子第一人生導師,孩子的性啟蒙教育也往往在學齡前來做比較適合(如孩子詢問“媽媽,我是從哪里來的”的時候)。對市場中的兒童教育產品,也應當涵蓋性教育內容。同時,大力利用傳媒的力量,鼓勵科學性教育全方位滲透。我國可利用時下較為發(fā)達的網絡社交和短視頻進行科學性知識的傳播,對錯誤性觀念(如所謂的“女德班”)的內容予以管制。同時不要忽略在傳統(tǒng)紙質媒體及平面廣告的宣傳,傳統(tǒng)媒體對中老年人有較好宣傳效果,而中老年人很多都是二胎或者孫輩教育的主力軍,可適當由一些主流媒體的“名嘴”為性教育站臺,以增加中老年人的認可度。最后,對色情產業(yè)的管控應更加規(guī)范,加強措施可操作性,避免性教育被當作色情被打壓。規(guī)范的管理和合理的引導也可有效減少色情產業(yè)向大眾層面滲透,減少青少年接觸色情制品的機會。
總而言之,我們需要從上至下都對性教育重視起來,一方面積極和世界各地走在性教育前列的國家取經,積累優(yōu)秀經驗,了解他們曾經的教訓,提前規(guī)避風險,并且可以和這些國家進行合作探索,在性教育方面攜手共進。另一方面結合我國自身的特點,綜合考慮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改革開放后社會劇烈變遷對年輕人思想的影響,尤其是21世紀以來互聯(lián)網帶來的文化思潮影響,多方面結合,建立具有中國特色、適合中國文化、容易被國人接受的性教育體系,并充分利用我國的政治體制、社會體系、國民特質予以相應的保障和推廣執(zhí)行。各級各類教育部門通力合作,結合傳媒全方位多角度宣傳,科學推進性教育,執(zhí)法部門配合教育部門保障性教育相關政策的有效實施,方能克服我國性教育推廣路上的障礙,讓青少年正確的了解性知識。通過加強青少年性教育的推廣,使得年輕一代得到正確性觀念,在科學觀念的引導下,因了解正確的性知識而具有包容尊重的胸懷進而更好的生活,因識別錯誤的性傳言而對迂腐迷信的觀念免疫,更因從性教育中學習平等尊重的性觀念更好地保護自己、關愛自己和尊重他人。最終讓人民認可性教育是國民教育中普通而必要的一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