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珊珊
(江蘇省徐州市婦聯幼兒園 江蘇徐州 221000)
游戲是幼兒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幼兒園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幼兒階段是智力、品格及行為習慣培養(yǎng)的黃金階段。陳鶴琴女士曾經說過,“游戲是幼兒的生命”,這句話雖然聽起來比較夸張,但也從另一方面展示出游戲對幼兒的重要性。幼兒比較活潑、開朗,也比較調皮淘氣、自制力較差,而游戲恰恰能滿足幼兒活潑好動、自制力差的特點。
在游戲中,幼兒不僅可以自由地變換動作、姿勢,不必像在課堂中那么端正坐姿,那么拘謹,還可以多次重復所感興趣的動作或者活動。游戲還可以滿足幼兒自我表現、自我肯定的心理,很多幼兒能在游戲中展示獨特的團結能力、探索能力,這正是幼兒成長所離不開的品質,也是游戲帶給幼兒的好處。而很多教師忽視了游戲在幼兒園教學中的重要性,認為教授相應的課本知識才是關鍵。這種想法比較片面,教師教授相應的課本知識非常重要,可以提高幼兒的知識儲備量,但游戲活動同樣是幼兒日常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并且,幼兒大多對游戲的興趣比課本知識的興趣更大,教師平時從游戲中教授給幼兒成長的道理會更有成效,幼兒也更愿意從中汲取這種精華,這對養(yǎng)成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很有幫助。習慣需要從小養(yǎng)成,教師和家長都要從中做好表率,帶領幼兒健康成長,良好的行為習慣也會讓幼兒受益終身,為以后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所以,游戲是幼兒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有效路徑,首先需要培養(yǎng)幼兒對游戲的興趣,當然這種游戲指的是對幼兒有價值、有意義的游戲,而不是那些毫無營養(yǎng)、會讓他們沉迷其中的娛樂活動,這就需要教師加以注意,有效地開展游戲,讓幼兒從游戲中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例如,教師可以在中午吃午飯前給幼兒準備一個兒歌小游戲,內容就是圍繞中午吃飯前勤洗手,教師可以想一首朗朗上口,而且能把吃飯前洗手的要求包含進去的歌詞[1],然后教師帶頭領唱,并讓大家一起合唱幾次,讓幼兒對歌詞比較熟悉,能夠牢牢記住歌詞內容,這樣也有利于在兒歌游戲中加深幼兒對吃飯洗手這個行為習慣的印象。若是教師直接將吃飯洗手的行為準則念給幼兒聽,可能會引起部分幼兒的抵觸心理,效果也是事倍功半,但是通過兒歌小游戲,則能激發(fā)幼兒的興趣,讓他們對這個游戲活動產生積極性,平時在食堂排隊打飯的時候,教師也可以讓幼兒默念這首兒歌,從而把這個良好的習慣刻進幼兒的腦海深處,讓他們時刻都能記住這種優(yōu)良的品質,這對幼兒今后的發(fā)展大有裨益,對幼兒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也很有幫助。
重點內容滲透也是讓游戲成為幼兒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有效路徑中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重點內容是指教師要注重對幼兒游戲的設計,突出其中的重點內容,讓游戲開展得有價值、有意義,這對培養(yǎng)幼兒的品質及行為習慣都很有好處。游戲當然也分三六九等,好的游戲可以打開幼兒的心扉,它允許一定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發(fā)揮的空間,并且良好的幼兒游戲帶有很強的趣味性,一般來說小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這也需要教師的引導,讓幼兒更集中地參加到游戲活動中。而且,在這個階段,幼兒的思想和各方面的能力都幾乎相當于一片空白,游戲的作用一部分是培養(yǎng)幼兒的興趣,或許從中教師能發(fā)現幼兒特別感興趣的方面,然后進行積極的引導。同時,良好的游戲可以提高小孩子的動手能力、交流能力等,面對一些積木游戲,幼兒能從不斷的組裝中感受到樂趣,鍛煉腦力和自身的行為能力。但是沒有價值的游戲只能單純帶給幼兒喜悅的情緒,沒有附帶比較深刻、有意義的含義,這只會讓幼兒逐漸產生“上癮”的心理,對他們自身的發(fā)展及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都沒有幫助。所以,教師需要用幼兒喜歡且有價值的游戲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從而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讓游戲成為幼兒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有效路徑之一。
例如,教師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教育幼兒不要浪費糧食,要明白糧食的重要性。在幼兒吃飯的時候,教師可以巡視一番,若是發(fā)現很多幼兒餐桌上都有掉落的米粒,可以引導幼兒停下碗筷,一起進行一個小游戲。教師可以根據桌上掉落的米粒,然后類比于幼兒玩積木的手法組成一個哭臉,并且教師可以模仿這個哭臉的聲音,說出“小朋友都不喜歡我”這類話語,讓幼兒對此產生樂趣,同時哭臉的模樣及模仿的聲音也會讓幼兒產生一部分羞愧的心理,孩子們比較天真單純[2],會下意識地覺得自己不該丟棄它們,教師也可以趁此傳授給幼兒要珍惜糧食的道理,將平時的行為準則知識夾雜其中,將珍惜糧食和平時的游戲相結合,這樣也有利于幼兒接受其中的道理,從中汲取有效、有價值的營養(yǎng),這對他們今后的發(fā)展以及讓游戲成為幼兒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有效路徑都會很有幫助。
關注游戲過程也是教師不能忽略的關鍵,因為游戲除了內容能夠幫助幼兒樹立良好的行為習慣,游戲過程也是糾正他們不良習慣的良好時機。所以,教師開展游戲后也不要輕易產生放松的心理,要在游戲過程中引導幼兒進行活動,教師不在旁邊會經常出現幼兒偷懶或不認真參加活動的情況,這就白白浪費了時間和精力,對幼兒反而會產生一定的反面作用。因為三到六歲的年紀里,幼兒的自制力是比較差的,自我約束方面需要教師和家長的幫助,游戲又是一個比較開放、上下限比較高的活動,若是能夠成功開展,對幼兒自身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建立都很有幫助。若是單純地作為娛樂活動,則會產生一定的弊端,所以,教師要注重游戲過程,成功地開展游戲,讓幼兒能從游戲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例如,幼兒玩完玩具后經常會不收拾,四處丟棄,教師可以通過游戲讓他們養(yǎng)成愛整潔、愛收拾的行為習慣。教師平時在引導幼兒玩完積木、卡車這樣的游戲后,可以組織一個“送玩具回家”的小游戲,教師可以在玩具和對應的櫥窗里貼上相應的標簽,可以用數字或者一些好玩的符號來代替,然后讓幼兒把對應的標簽的玩具送到相應的櫥窗里,比拼一下誰做得快,再給優(yōu)勝者一定的獎勵,這樣能夠激發(fā)幼兒的游戲興趣。通過這種小游戲,教師可以傳達一些行為習慣概念,讓幼兒及時改掉不良習慣,培養(yǎng)自身的良好品質,這對他們綜合水平的發(fā)展很有幫助。
綜上所述,幼兒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采用游戲的方式讓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提升游戲興趣、重點內容滲透和關注游戲過程這幾大關鍵方面,促進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激發(fā)幼兒對生活的熱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