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 蘇蘭 馮麗
留置胃管在臨床上廣泛應用,可用于鼻飼、洗胃、胃腸減壓。胃管置入時的機械性刺激會導致病人疼痛、惡心、嘔吐、嗆咳等一系列生理變化。因此,胃管置入也被清醒病人和醫(yī)生護士公認為最為疼痛與不適的操作之一。有文獻報道[1],醫(yī)護人員在進行胃管置入操作時,應考慮使用麻醉劑以減輕病人的不適,但臨床工作中往往執(zhí)行率不高。另外,胃管置入位置的不同會影響減壓效果,從而影響手術視野的暴露,這不僅增加了醫(yī)生的工作,也增加了對病人二次置管的傷害?,F(xiàn)有經鼻胃管置入的操作流程沒有減輕病人不適的措施,且現(xiàn)有的判斷胃管在位的方法在實踐過程中也存在不準確性,不利于提高病人的滿意度。本研究旨在將鼻胃管置入的最佳證據應用于病人,以促進醫(yī)護人員應用循證的方法規(guī)范臨床實踐,完善留置胃管的操作流程,提高胃管置入的準確度,減低病人的不適。
我院肝膽外科核定床位62張,年收治病人約1 400例。護理人員共29人,年齡21~57歲,平均(31.25±6.51)歲。醫(yī)生共12人,男性10人,女性2人;年齡26~45歲,平均(32.46±6.13)歲;證據應用前后共納入50例病人,男28例,女22例;年齡28~65歲,平均(48.49±10.14)歲。證據應用前后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遵循澳大利亞(JBI)證據臨床應用模式,于2020年3~6月在普外科病房實施最佳循證護理實踐,包括證據應用前的基線審查、實踐變革和證據應用后的效果評價。
1.證據應用前基線審查:(1)組建證據應用項目小組:小組成員共14人。護士長1人,負責項目立項的輔導、最佳證據的審核及全程方法論指導;接受過臨床證據應用項目系統(tǒng)培訓的院循證護理小組成員1人,負責項目的總體規(guī)劃;責任組長2人,其中1人負責質量控制、協(xié)調與資料收集,另1人,負責證據的臨床轉化、培訓與指導、溝通與協(xié)調等;研究生2人,1人負責循證護理方法學培訓及審查指標的制定;1人負責證據檢索、文獻質量評價和數(shù)據匯總分析;藥師1人,負責藥物指導;普外科醫(yī)師4人,護士2人負責證據應用與數(shù)據收集。(2)證據獲?。河嬎銠C檢索BMJ、Up To Date、JBI循證衛(wèi)生保健數(shù)據庫、Cochrane Library、CINAHL、PubMed、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shù)據庫、中國知網、萬方數(shù)據庫中關于胃管置入護理的所有證據。中文檢索詞為(鼻胃管或胃管或鼻飼管)和(護理或置入或位置或舒適或 利多卡因);英文檢索詞為(nasogastric tube or nasogastric feeding tube or gastric tube or stomach tube or placement or location or site or Position or nursing or comfortable),并對以上檢索詞采用不同檢索策略。檢索時間為建庫至2019年11月30日。文獻納入標準:研究對象為年齡≥18歲的行胃腸減壓的擇期手術病人,無胃底靜脈曲張,無鼻咽部畸形及手術史;證據內容涉及鼻胃管置入技術操作方法的研究;研究類型為指南、系統(tǒng)評價、證據總結、最佳臨床實踐信息冊、推薦實踐及RCT。語種限定為英文和中文。排除標準:文獻信息不全,文獻類型為計劃書、草案、報告書或摘要:依照JBI評價者手冊進行文獻質量評價后,排除評價結果不通過的研究。共納入文獻12篇,其中指南2篇[2-3],系統(tǒng)評價1篇[1];證據總結2篇[4-5],RCT文獻7篇[6-12],納入的7篇RCT文獻均關于胃管置入長度,將此7篇RCT文獻進行Mate分析,提示胃管置入50~65 cm對胃管24小時引流量的效果是優(yōu)于傳統(tǒng)的45~55 cm。由小組成員遵循FAME原則進行證據的可行性、適宜性、臨床意義和有效性評價,匯總得到8條證據。(3)確定基于證據的質量審查指標:根據JBI證據推薦級別(2010版)[13],A級推薦為證據有力支持可以應用,B級推薦為證據中度支持考慮應用,C級推薦為證據不支持。將上述8條證據轉化為4條審查指標。見表1、表2。(4)確定審查指標的收集方法:①現(xiàn)場調查記錄法;②問卷調查法。
表2 胃腸減壓病人胃管置入操作證據審查指標
2.證據的臨床應用:(1)基線調查 2020年3~4月對普外科病區(qū)的29名醫(yī)護人員和50例符合納入標準的病人進行基線審查。(2)分析障礙性因素級實施改進措施:①護士缺乏鼻胃管置入相關知識 ,置管前使用局麻藥意識薄弱。對策:每月業(yè)務學習及晨會培訓及宣教;加強培訓后的考核,包括筆試和現(xiàn)場考核;組織查閱文獻,學習相關循證知識;與醫(yī)生溝通合作,將利多卡因綁定在留置胃管醫(yī)囑組套里。②過度依賴固有的習慣和經驗。對策:調整置胃管物品擺放位置,就近放置;準備胃管備物包及清單更新胃管置入的操作流程(見圖1),加強培訓與考核;護士長及護理組長負責監(jiān)督,確保新的流程的執(zhí)行;(3)證據應用后的再審查 經過兩個月的證據應用和實踐改革,于2020年5~6月再次對胃管置入操作的最佳證據應用進行再審查,審查工具及方法同基線審查。
圖1 基于循證的鼻胃管置入操作流程
3.評價方法:(1)醫(yī)護人員分別對每條審查指標的知曉率;(2)護理人員對病人應用每條審查指標的執(zhí)行率;(3)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4)胃腸道不良反應(惡心、嘔吐)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5)胃管位置正確率。
采用SPSS2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t檢驗和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1.證據應用后醫(yī)護人員對每審查指標的知曉率提高。見表3。
表3 證據應用前后醫(yī)護人員對每條審查指標的知曉率情況比較(例,%)
2.證據應用后醫(yī)護人員對病人應用每條審查指標的執(zhí)行率提高。見表4。
表4 證據應用前后醫(yī)護人員對病人應用證據的執(zhí)行率情況比較(例,%)
3.證據應用后病人的不適減輕。見表5。
表5 證據應用前后病人的不適情況比較(分)
4.證據應用后胃管位置正確率提高。見表6。
表6 證據應用前后胃管位置正確率情況比較(例,%)
最佳證據的應用可以提高醫(yī)護人員對于留置胃管操作的認知水平,提高審查指標的執(zhí)行率,規(guī)范臨床操作流程。本研究遵循澳大利亞JBI最佳證據的臨床應用模式,將目前最新的證據歸納整理并引入臨床實踐,審查結果顯示,最佳證據應用后各審查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通過科室的支持與鼓勵,加強醫(yī)護間的溝通與合作,規(guī)范化流程的制定與培訓以及有效的監(jiān)督和考核,促進醫(yī)護人員對于胃管置入操作認知水平的提高。
證據應用后,4項指標的知曉率從證據應用前的3%~55%提高至86%~97%。醫(yī)護人員對審查指標的知曉率提高,使其對于審查指標的執(zhí)行率也得到提高。但是,在證據應用前護理人員對病人應用證據的執(zhí)行率分別為2%、5%、2%,而證據應用后僅為12%、15%和56%,執(zhí)行率上升不明顯。針對指標1證據應用前后執(zhí)行率上升不明顯的原因可能與醫(yī)護人員對于胃管置入時減輕病人疼痛的意識薄弱,擔心利多卡因注射液會為病人帶來不良反應有關。針對指標2證據應用前后執(zhí)行率上升不明顯的原因可能是:(1)臨床上實行責任制整體護理,護士長根據護士能級劃分床位,而責任護士要負責所管床位病人的所有護理工作;(2)醫(yī)護人員對“鼻胃管應該由經驗豐富的醫(yī)生或護士置入”認識不足;(3)臨床工作繁忙,經驗豐富的醫(yī)生或護士,往往承擔更多的專科性臨床工作,難以做到執(zhí)行所有胃管置入操作。針對指標4證據應用前后執(zhí)行率上升不明顯的原因可能是:(1)護理人員對確認胃管位置的準確性盲目自信;(2)臨床工作繁忙,認為使用pH試紙測pH值的方法較傳統(tǒng)方法繁瑣。
因此,本研究還存在培訓內容不全面的問題,如對利多卡因注射液的藥物使用說明的培訓未涉及;同時對鼻胃管置入操作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和考核。在后續(xù)的臨床實踐中,針對證據應用后存在的問題,再次進行障礙因素分析,與藥師合作,進行利多卡因注射液的藥理、使用方法、注意事項等內容的培訓,增強醫(yī)護人員使用利多卡因注射液減輕病人胃管置入時疼痛的意識;另外,成立質控小組,質控小組每月召開培訓及考核,并加強督察,確保醫(yī)護人員按照最佳證據執(zhí)行。
最佳證據的應用減輕了病人因鼻胃管置入導致的疼痛、惡心等不適反應,提高了鼻胃管置入位置的準確率,有效降低因鼻胃管置入操作不當而導致的并發(fā)癥。
本研究基于最佳證據,使用利多卡因注射液經象形噴壺噴鼻,病人的疼痛、惡心癥狀得到了減輕,提高了病人的舒適度,這與國內外的研究結果一致[1,14]。本研究在臨床實踐中,將指標1“置管前,用5 ml 2%利多卡因噴霧劑,5~10分鐘后置入胃管”進行本土化,考慮到可行性、經濟性即病人的主觀感受,將2%利多卡因注射液倒入象鼻噴霧瓶制成噴霧使用,即節(jié)約了病人的花費,也避免了病人平臥位直接鼻腔滴注2%利多卡因注射導致的嗆咳不適;另外,通過最佳證據的應用,使用pH試紙測pH值的方法判斷胃管置入的位置,提高了胃管置入位置的準確性,同時也避免了病人因術中二次調整胃管置入長度所帶來的傷害。
經鼻胃管置入時,根據證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將證據納入護理工作,通過提高醫(yī)護人員的胃管置入的認知水平,規(guī)范醫(yī)護人員的行為,完善胃管置入的操作流程并實施持續(xù)質量監(jiān)督,降低了病人胃管置入操作導致的不適,提高了胃管置入位置的準確率,進而促進了護理質量的持續(xù)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