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 伏 鈺
在高考復習中,我們一定要根據《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突出主干基礎知識的復習和主干思維方式的整合,構建知識體系,明確主攻方向,梳理知識網絡,查漏補缺,立足基礎,重視過程與方法的歸納與表述,強化地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運用能力在復習中的貫穿與滲透。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優(yōu)化教法,有效落實地理知識,以區(qū)域為載體,突出主干知識點的考查,通過完善“問題情境—知識視野—探究過程”的三維命題框架,進一步體現新課改理念,綜合考查、系統(tǒng)分析自然和人文地理事物邏輯關系、發(fā)散思維、綜合思維及創(chuàng)新能力,注重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關注和加強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熟練掌握復現率高的知識點。地理基本知識、基本原理要吃透,地理基本技能要掌握,要特別區(qū)分開有關聯的地理概念,注重地理過程,果斷取舍,我們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去做:
在高三復習教學中應化繁為簡,重點要講透,難點要講清,而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應大膽刪去,這是當前高考改革對高三教師的基本要求。如果教師能很好地把握主干知識,就可以使學生更能集中時間和精力,有效地提高學習質量。地理教學和復習最關鍵的是打好扎實的基礎,全方位、多層次理解初、高中地理每個知識點的內容,將地理事物落實到地圖上。初中地理是學習高中地理的基礎,也是文科綜合必考的內容,從地緣、事實、意識三個方面分析社會現象內部關系必然涉及世界上不同地區(qū)和國家以及我國不同地區(qū)地理事物的分布及其形成原因。高中地理突出人地關系,是文科綜合測試的核心內容。地理復習過程中應首先立足于本學科基礎知識的講授與基本技能的訓練,夯實學科知識基礎,其次,注重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進行綜合性模擬訓練。因此在第一輪復習已鋪開“面”的基礎上,將第二輪復習重點設為:厘清“線”、抓準“點”,使“點、線、面”有機結合,形成三維立體的知識框架和網絡。主要是讓學生系統(tǒng)掌握主干知識體系,在此基礎上把握重難點,把握復習的主題,從而達到復習中提質增效的作用。主要從以下幾個主題入手把握:
主題一:地理事物運動系統(tǒng)——包括地球運動子系統(tǒng)、大氣運動子系統(tǒng)、水體運動子系統(tǒng)、地殼和地表物質運動子系統(tǒng),及由此產生的地理事物時空變化規(guī)律子系統(tǒng)。對于地理理性知識要能把握其內在規(guī)律,厘清各個知識點的來龍去脈,重在知識“點、線、面”的積累。
主題二:人地關系系統(tǒng)——包括各大產業(yè)的發(fā)展問題(含農業(yè)、工業(yè)、交通、旅游)、資源(能源)問題、人口問題、環(huán)境問題、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這五大問題。對于人文地理知識要著力抓人地關系這條主線,加強對知識的理解。
主題三:區(qū)域地理系統(tǒng)——區(qū)域是有層次的,首先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其次還包括自然區(qū)域、人文區(qū)域(農業(yè)區(qū)域、工業(yè)區(qū)域)、其他要素區(qū)域等。對于區(qū)域地理知識一般可從區(qū)域的角度入手,注重分析各個區(qū)域的地理特征。
主題四:圖表系統(tǒng)——地圖是地理學科的重要工具,也是考生失分最多的地方。它包括經緯網圖、日照圖、等值線圖、統(tǒng)計圖表、地形剖面圖、地理計算等。
整個復習階段的基本要求是要重視教材,重視基礎,但是,復習時對學生知識的復習和能力的培養(yǎng)絕不能停留在像上新課那樣一章一節(jié),按部就班的講解。復習標準要比上新課高,不能再是新課的低水平、淺層次重復,而是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的再現和能力的提升。
高三復習應以學科內綜合為主。力戒過多過早地灌輸所謂的綜合知識,只有學科基礎知識扎實了,才能實現知識的遷移、整合與重組。從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關系等角度入手,從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而不是靜態(tài)的某一點上,從宏觀而不是微觀上對知識加以把握。
無論高考題型如何發(fā)生變化,高考試題在內容上都側重考查學生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規(guī)律以及基本解題方法、讀圖分析技能的掌握情況。地理基礎主干性的知識是地理學習和應用的前提,地理基本原理性的知識,是用來考查學生地理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的,而且以此為基礎通過學科內知識的綜合,做到綜合聯系,融會貫通,提取探索,跨學科的綜合就會水到渠成。
解答綜合能力測試題的關鍵在于把握同一學科內部以及不同學科之間知識的內在聯系,多角度、多層面地對問題加以闡釋。如運動規(guī)律:地球運動(自轉、公轉)、大氣運動(三圈環(huán)流)、水循環(huán)、地殼物質循環(huán)、生態(tài)物質循環(huán)等;分布規(guī)律:太陽高度隨季節(jié)變化分布規(guī)律、氣候分布規(guī)律、洋流分布規(guī)律、各種資源分布規(guī)律等。所以,要從思維規(guī)律入手,把好四個能力關,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提高復習效率和效益。
《課程標準》是地理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學生學習、考試命題的依據。高考命題應順應課程改革的需要,體現《課程標準》的理念。高考應關注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試題變化的趨勢表現為:體現時代性、注重實用性、滲透探究性。因此學生需要具備以下幾種能力:
1.思維關
高考考題案例,要求教師平時上課時要注意對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最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思維的方法。例如,綜合分析某一個區(qū)域時,一般從位置、氣候、地形、河流、資源、交通、農業(yè)、工業(yè)等8個方面入手:位置又可從經緯位置、海陸位置、交通位置等方面深入;氣候則可從氣溫、降水兩方面概括其特征,再探究其成因;地形一般可從地勢高低、地形種類展開分析;河流則需從水文(汛期、流量、結冰期、含沙量)及水系特點入手。總結規(guī)律,找出特點,構建良好的思維模式,重視知識體系的構建,又不能忽略能力體系的構建,如地圖讀圖能力、地理計算能力、地理概念與原理的運用能力、地理區(qū)位因素的綜合分析評價能力、對熱點問題與地區(qū)的分析能力、地理變式圖像的判讀能力、典型環(huán)境問題的說明分析評價能力、學科內知識的綜合能力、審題與解題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等方面。地理事物和現象涉及范圍廣,知識點多,學習知識的過程是一個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加工”過程。通過聯系比較、分析綜合、歸納概括、知識遷移等思維活動將知識系統(tǒng)化、結構化、規(guī)律化、形象化、技能化,這實際就是從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要善于總結規(guī)律。
知識點只是考查能力和思維的載體,而高考試題的命題趨向是考查考生運用知識去系統(tǒng)地分析自然地理事物與人文地理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突出考查考生理性的、動態(tài)的、嚴謹的思維(發(fā)散思維、綜合思維等)過程和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繼續(xù)體現新課程的理念和精神。
2.識圖關
圖名的閱讀、圖例的識別、各種信息的挖掘都是學生應具備的基本技能。用高考試題和一些典型習題,對學生進行圖形及圖文結合強化訓練,其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3.應用關
地理高考命題的材料都來自社會,圖表可能來自近幾年所做的研究工作,也可能來自國家的統(tǒng)計年鑒。通過精選習題的方式進行模擬訓練,讓學生在解題中了解考試命題的原則及思路,研究題目類型,揣摩解題方法,從而掌握各類題型的基本特征及解答規(guī)律,不斷在解題的過程中總結方法,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例如,環(huán)境問題學習模型:分布→原因→影響→治理措施等;氣候學習模型:類型→特征→分布→原因→應用;區(qū)域地理復習模型: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氣候、河湖、資源)→經濟地理特征(工、農業(yè)分布、交通、人口、重要城市及港口等)→跨區(qū)域進行比較;區(qū)位復習模型(包括農業(yè)、工業(yè)、城市、交通、商業(yè)、旅游等)分別從位置、自然條件(地形、氣候、水源、土壤)及社會經濟條件(資源、交通、市場、政策、環(huán)境、技術、勞動力)方面入手。著重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現象之間的因果聯系,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在此基礎上歸納、總結常見的分析模式,并加以運用。高考試題中所謂新的情境,可以體現在兩個方面:材料是教材本身沒有的,或是材料的組織方法是教材沒有的。但是,相當一部分教師和學生在教學和學習中比較關注教材中那些有形的、有具體文字描述的知識內容(也就是所謂陳述性知識)。對于這些具體知識,教師一般都能講清、講透、講活。然而,對教材中那些無形的、沒有文字描述的知識(主要是指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即所謂程序性知識,它們也是“客觀”存在的),卻往往被忽略掉。事實上,闡述那些無形的知識比有形的知識更為重要。
4.表達關
地理問答題是學生比較畏懼的。其實,諸如區(qū)域特征概括、地理事象成因分析等問題,只要基礎扎實,應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回答時應注意:①要準確地使用地理術語;②要緊扣題意,注意條理性和邏輯性;③要從試題所給的材料入手,并從中得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