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豐
疫情阻隔兩年,中國人已經(jīng)快忘了出國旅行這回事了。多家全球知名媒體都對中國游客表達了思念之情,至少在想念中國人的錢包上是非常真實的。
過去很多年,中國人的“買買買”讓世界驚訝,巴黎和東京的商場都有中文導(dǎo)購,這讓人自豪,有時候也會尷尬。中國媒體對此往往抱有一種讓人欣慰的反思,不但對“買買買”不以為然,也批評那些到海外旅游同胞的素質(zhì),比如說話很大聲。
這種看法無疑是進步的,說明在大家心中有一個“更高的標準”。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對“西方的目光”又過于敏感了,實際上,同樣的故事在上世紀70年代也發(fā)生在日本。當(dāng)時,日本“一億總中流”正在形成,很多普通中產(chǎn)開始到歐洲旅游,在巴黎,很多人就“瞧不起日本人”,原因就是日本人太吵了。
現(xiàn)在,如果僅從公共場合說話聲音的角度,日本人完全可以嘲笑歐美人。有一次在日本乘坐新干線列車,在一個小站上來一群美國人,說話很大聲,周圍的日本人只能安靜忍受。
旅行塑造人的行為,而旅行中的人又有著特別的真實。有人說,在歐洲城市的大街上,已經(jīng)分辨不出東亞女性到底是來自日本、韓國還是中國,但是男性卻一眼就能認出來。這話的意思是,中國女性非常時尚,而男性還相當(dāng)“老土”,有著極強的辨識度。
這當(dāng)然讓人不快,但是很可能符合真相。想一想,中國各大城市的頂級化妝品專柜還有奢侈品店,相比之下,男性服裝的發(fā)展真是乏善可陳,而東京的街頭男性西裝店隨處可見。
張力奮在《牛津筆記》中講了很有意思的故事:很多中國人組團到牛津旅游,這讓人高興,畢竟大家開始喜歡“文化”而不僅是商品。但是,當(dāng)中國人需要問路的時候,總是派女性和當(dāng)?shù)厝藢υ挘行钥偸俏房s不前。
女性可能更有語言天賦,或許吧。不過最重要的肯定不是英語水平問題,而是中國男性缺少“外向”的精神。到今天為止,即便是在大城市,“打扮一下去見朋友”這樣的看法,也很少出現(xiàn)在男性的腦海中。“不講究”,甚至成為“男性意識”的一部分。有在海外生活的朋友向我認真地指出:“中國男作家怎么能穿著短褲參加文化講座?”這在日本是不可思議的。
加入WTO20年,中國女性比男性更好地融入了世界,已經(jīng)率先“發(fā)達”起來,這應(yīng)該是一個事實。這有“海外旅行”的功勞,也得益于外國影視作品的影響。女性在大眾文化中看到的內(nèi)容無疑更豐富,也重新構(gòu)建了“新的自我”。
這個問題在如何看待“上海男人”這件事上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陳嘉映在《旅行人札記》中記錄,他上世紀80年代在國內(nèi)旅游,就很反感上海人的“小氣”。到上世紀90年代末,我還在讀大學(xué)的時候,聽不少人說過上海男人“沒有男子氣”(不愛打架)。而在這幾年,網(wǎng)上對上海男人的評價大大提高了,他們某種程度上成為了“紳士”的代名詞。
所謂“文明”,本質(zhì)上就是交流的產(chǎn)物,海外旅行這樣的“陌生人的相遇”,就是文明“發(fā)生”的時刻。中國男性或許需要“更勇敢”,至少在問路的時候,走在女伴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