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認為孩子的成績是由孩子自身決定的,留美心理專家馮大榮老師經(jīng)過研究后發(fā)現(xiàn),父母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為此,馮老師還建立了兩個模型,分析孩子的學習動力是如何喪失的。
在學習新課時進入精讀以前都有一個整體感知,學生自己在課堂中再次將課文讀一遍,或是老師指名幾位小朋友起來分自然段讀,這時老師可將學生讀的不好或是比較難讀的一些長句單獨拿出來,示范讀給學生聽,這一泛讀也是正音,學生模仿老師的朗讀,在模仿中無形的就掌握了朗讀方法。有了老師的示范學生心中就也想能讀的像老師一樣好,就增強了學生的積極性。
先看模型一:當孩子背起書包走進課堂的時候,孩子的成績可能不盡如人意,此時,大部分父母因為心里著急,不免會責罰孩子:“你這個笨蛋,這個都不會!你真不是個讀書的料。”
當沒有接受這種不當教育的時候,孩子遇到問題就會主動去探求,或者去詢問老師和同學。一旦接受了這種不當?shù)慕逃?,孩子下意識就會懷疑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笨,覺得自己不是讀書的料,自己解決不了這樣的問題。于是,孩子就會主動放棄,這是孩子喪失學習動力的原因之一。
再來看模型二:為了激勵孩子,父母總會說:“孩子,你的成績好,爸爸媽媽才愛你,才送給你禮物?!被蛘吒改高@樣說:“爸爸媽媽都不喜歡你,因為你的成績都不如其他同學?!?/p>
看上去很平常的教育方式,會給孩子內(nèi)心留下什么呢?
有兩種途徑,要么孩子的內(nèi)心徹底改變,要么徹底改變父母。一般而言,孩子比較小,比如15歲以下,建議父母選擇改變;如果孩子16歲以上,建議改變孩子的內(nèi)心。
現(xiàn)實中,很多孩子在課堂上發(fā)呆、厭學,回家動不動打游戲,甚至發(fā)展到休學,這都是因為父母的不當教育。
那怎么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呢?
對學生來說,有效、準確且富有成效的溝通技能取決于語法和詞匯這兩大有利條件,可是我們目前的課程體系中卻把語法忽視了。因此,大學英語教學,尤其是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英語語言教學,應(yīng)該強化語法教學,把語法教學作為這個語言技能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父母沒有給孩子這種不當教育的時候,孩子學習就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成績好,他很開心;成績不好,對學習也是興趣盎然,因為他有興趣的驅(qū)動。接受這樣的教育后,當孩子通過認真學習達到父母的要求,或者超過其他同學時,孩子會歡欣鼓舞,因為父母終于愛自己了,終于可以給自己買禮品了;當自己達不到父母的要求時,孩子就會覺得無趣,因為父母既不會給自己買禮品,而且不愛自己。時間長了,這個過程就變成了潛意識,成績好的時候,才愿意學習;成績不好的時候,就不愿意學習了。不當?shù)慕逃尯⒆拥膶W習動機發(fā)生了偏離。
A:所謂“一招失算滿盤皆輸”,就是你現(xiàn)在的處境。你們作為父母,和孩子沒有“共同成長”的歷程,一切從零開始,那就應(yīng)該從能力培養(yǎng)的“零”開始,把過去6年缺失的全部補回來,如果現(xiàn)在只是每天忙著“輔導作業(yè)”(其實不是輔導,只是幫助完成),作業(yè)能及時交上,孩子并沒學習,所以還是零,沒有開始。
怎樣改變父母呢?很多父母想,以后不說不愛孩子的話不就可以了嗎?這個顯然是不夠的,孩子之所以存在學習動力的缺失,就是因為父母選擇了有條件地愛孩子,簡單地說,就是父母內(nèi)心就是這樣想的,心里這樣想就會自然地影響孩子,因為身教重于言教。所以要改變父母,首先讓父母從內(nèi)心無條件地愛自己,然后再無條件地愛孩子。父母改變了,孩子自然也就變了。
那怎樣改變孩子呢?就是讓孩子徹底從父母的評判中自由出來,讓每個孩子不僅從認識上、更是從心底接受自己就是一個完整的人,無論成績好壞,無論長相如何,自己都是一個可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