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澤鵬, 魏平凡, 饒靜秋, 劉春雨, 史興惠, 袁智勇*, 段玉寶*
(1. 西南林業(yè)大學,云南省高校極小種群野生動物保育重點實驗室,昆明650224;2. 云南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護局屏邊管護分局,云南屏邊661200)
2021年4月16日,在云南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水圍城景區(qū)附近(103°41′45.47″E,22°54′35.22″N;海拔2 109 m)發(fā)現(xiàn)1種蛇類,結合野外拍攝照片(圖1),依據(jù)《中國蛇類》(趙爾宓,2006)及相關文獻(崔繼法等,2018;黃汝怡等,2019;譚艷等,2021)進行分類,確定該蛇為游蛇科Colubridae樹棲錦蛇屬灰腹綠錦蛇。經(jīng)查閱《云南兩棲爬行動物》(楊大同,2008),確定該蛇為云南省爬行類新記錄。
灰腹綠錦蛇是Gray在1853年依據(jù)Hookeri博士采于印度阿薩姆卡西亞(今梅加拉亞Meghalaya邦卡西丘陵)的標本發(fā)表的物種,原名,1934年Pope將其歸入錦蛇屬(趙爾宓,2006),Burbrink和Lawson(2007)把原錦蛇屬中的灰腹綠錦蛇歸入綠蛇屬,稱為灰腹綠蛇。Chen等(2014)通過分子系統(tǒng)學研究將灰腹綠錦蛇歸入樹棲錦蛇屬,王剴等(2020)整理中國兩棲、爬行動物更新名錄后也認可歸入樹棲錦蛇屬,種名由灰腹綠蛇恢復為灰腹綠錦蛇?;腋咕G錦蛇目前國內(nèi)分布于安徽、福建、廣東、廣西、貴州、河南、湖南、四川、浙江(趙爾宓,2006)、江西(程松林等,2009)、重慶(羅鍵,2012)、湖北(崔繼法等,2018)、陜西(黃汝怡等,2019),國外分布于越南、印度(趙爾宓,2006)。
云南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野外拍攝到的灰腹綠錦蛇頭略大、明顯與頸部區(qū)分,眼較大,瞳孔圓形,體尾均較細長,尾長約占全長的2/5;體尾背面綠色,頭側黑縱線始自鼻鱗后端,經(jīng)眼至頜角,此黑線以下的上唇淺黃色。頭部無頰鱗,前額鱗向頭側延伸與上唇鱗相接,眶前鱗1,眶后鱗2;顳鱗3(1+2式);前額鱗2;額鱗3;頂鱗2;鼻鱗為完整的1片,沒有被鼻孔裂縫分開;上唇鱗8(2-3-3式),鱗片特征與《中國蛇類》(趙爾宓,2006)中灰腹綠錦蛇鱗片的描述相同。
灰腹綠錦蛇棲息于山地、丘陵,常見于樹木茂盛的森林中,具攀援能力,食鼠、蛙、蜥蜴、鳥和鳥卵等(趙爾宓,2006)。本次發(fā)現(xiàn)地點位于云南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實驗區(qū),植被類型為季風常綠闊葉林,樹種以殼斗科Fagaceae、木蘭科Magnoliaceae、樟科Lauraceae、茶科Theaceae種類為主,此外還有杜英科Elaeocarpaceae、五加科Araliaceae、竹類伴生。發(fā)現(xiàn)點位附近植被茂盛,郁閉度較高(圖2),為灰腹綠錦蛇生存繁衍提供了隱蔽的生存環(huán)境和食物來源。
灰腹綠錦蛇在水圍城的發(fā)現(xiàn),增加了云南省爬行類的物種多樣性,同時增加了云南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爬行動物資源種類,由原來的62種(稅玉明等,2018)增加到63種。之前記錄該種的分布點海拔為200~1 600 m,此次發(fā)現(xiàn)位置的海拔為2 109 m,說明灰腹綠錦蛇分布海拔有擴大?;腋咕G錦蛇在中國分布較廣泛且連續(xù),此次發(fā)現(xiàn)位于滇南邊境,云南中北部區(qū)域還存在該物種地理分布的空缺,有待進一步研究。
圖1 灰腹綠錦蛇Gonyosoma frenatus (楊澤鵬、魏平凡 攝)
a, b. 灰腹綠錦蛇活體, c. 灰腹綠錦蛇頭部特征(側面), d. 灰腹綠錦蛇頭部特征(正面)
圖2 灰腹綠錦蛇Gonyosoma frenatus生境照(楊澤鵬 攝)
a. 發(fā)現(xiàn)位置 (紅色箭頭為目擊位置), b. 周邊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