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是專門供作享受的,可以賞花,可以唱曲,可以玩玉,可以潑墨,可以喝茶,可以戀愛,可以悵惘,可以做夢,可以發(fā)呆……就因為讀了范婉寫的《尋芳記》,我忽然覺得那里才是人間天堂。
打開書頁,看一下《尋芳記》目錄,就能吸進裊裊的煙火氣息和江南文化芬芳:無事此靜坐,流水,珠落玉盤,端午,訪隱者不遇,翩翩,暗香,疏影,訪玉雕者,錦盒畫頁,隱隱約約,永生之石,小巷春光,水繪仙侶,夏日風物,春水詞,同里的雨,歲朝清供,秋山圖,故園沉沉,運河寄意,江南煙雨,采蓮曲,聽鸝深處,山陰道上。這些題目折成文化散頁,是琴棋書畫詩酒花,也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婉轉而成的都是蘇杭人的生活情調(diào)和品位。作者范婉稱,蘇杭人在水墨、刺繡、盆景、昆曲、評彈中過著平常日子,只不過這平常中多了些芬芳,多了些精致,多了些落花流水的閑適,甚至連掃地賣菜的都帶了些趣味。大多數(shù)蘇州人居住在這兒的小巷院落里,每一天的生活是從生煤爐、倒馬桶開始,平庸而瑣碎。蘇州有詩情畫意,擅弄風花雪月,安逸,舒適,曖昧。但其實小巷里蕓蕓眾生的人情冷暖,才是滋養(yǎng)江南人尤其是蘇州人的生活底色?!秾し加洝返囊饬x便在于讓讀者懂得這一點。
正是作者對江南的熱愛,才有了這樣一本溫熱的書,才讓城外的人看到了江南人是這樣生活的:清早喝茶,在假山石旁,在巷口樹蔭,在園林茶室;用碧螺春或龍井茶葉煎煮,費心而考究;飲食按照習俗講究時令,清明吃青團、醬汁肉,立夏吃莧菜、蠶豆、咸鴨蛋,小滿吃枇杷,出了黃梅天吃水紅菱……他們詩意地活在這個城市里,或者說偏安一隅在蘇州,將紛亂和冗雜擋在紅塵外,一股歲月靜好、現(xiàn)世安穩(wěn)的味道。讀著《尋芳記》,我腦子里就會冒出一句“醉里吳音相媚好”,桂花藕的酥軟甜蜜,梅雨的濕漉漉氣息,鄰人的笑眉善目,石拱橋下烏篷船的悠游蕩漾,饒是辛棄疾一身銅骨,也被這一幕化成一派慵懶和沉醉。
蘇州就是這么解人心意,它用世俗的好、家常的暖,來治愈被塵世磨礪的傷口,來撫慰職場打拼的抑郁和勞碌,來填充腦滿腸肥后的空虛和返璞。蘇州,在溫軟的水波里,在甜糯的吳語中,能聞到粉白梔子、豐潔清荷、細碎桂花、旺盛夾竹桃的盈盈香氣,能呼吸到菜市茶攤、園林戲臺、巷陌石橋傳來的聲息。蘇州人把每一天都過得煙火騰騰,一壺清茶,一把瓜子,幾盅溫酒,兩碟小菜,一曲評彈,一園風雨,一架薔薇,一室書香,看看山趣,玩玩風俗,讀讀碑文,聽雨,聞香,賞花,泛舟,既雅且俗的氣度如此渾然地融于蘇州這個地方,實在讓人向往和沉溺。而《尋芳記》鋪陳了一地的享樂元素,水墨、刺繡、盆景、昆曲、評彈、古琴、書法和繪畫,山水、庭院、園林、花木、市井和藝匠,那股日常的喜樂撲面而來,溫風如酒,濕雨拂面,原來蘇州是以柔克剛,在出世和入世之間,用漫不經(jīng)心的細枝瑣屑,把人生的輕重粗細全部捏碎,讓我看到生命最初的清透和蓬勃,讓我不落幾許愛憎、不起半分斗意,情愿沉溺在蘇州的軟風綿雨里。
可以說,蘇州是花木庭院,也是煙火小巷;是聲色的安樂窩,亦是世俗的桃源夢。看一看,先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蘇州園林和昆曲,一個是生活的底色,一個是藝術的重塑,園林是可以看的昆曲,昆曲是可以聽的園林,它們捏在一起,便精確地描繪了江南質(zhì)地,也一起構成了中國人幾百年來共同擁有的精神家園。作者文字紛繁俏麗,說人說事說物說風景,旖旎一路,將瑣碎的日常和精致的唯美揉在一爐里烹制,只為告訴讀者生活情趣可以成為一種藝術力量,佐餐每一段寡淡的時光,所謂“有癡迷鐘情處,就有了人性的深、生命的深”。
讀這樣的文字,方覺得瑣碎的日子也芬芳。
郭春艷:吉林省教育學院編審
編輯 木木 6913729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