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當代英國左翼戲劇與工人階級“文化重塑”

2022-02-03 06:58于文思
名作欣賞·學術版 2022年1期
關鍵詞:工人階級左翼

摘 要: 當代英國左翼戲劇始終保持對下層民眾生存境遇的關注,并通過激進性、先鋒性、實驗性等新的戲劇技巧不斷與新的時代命題接軌。20世紀中后期以來,英國工人階級的整體文化模式呈現出階級文化的異質性,“青年文化”的崛起帶動了工人階級文化內部潛藏的多樣性。但工人階級并未因此而徹底從階級革命轉向“文化革命”,相反,社會改革與政治意識形態(tài)依然是最主要的階級訴求。而英國左翼戲劇則成為體現這一訴求的最重要文學形式之一。

關鍵詞: 當代英國戲劇 左翼 工人階級 文化重塑

20世紀下半葉是英國戲劇的轉折期,1956年至今的“三次浪潮”集中涌現大量優(yōu)秀的作家、作品,在借鑒法國荒誕劇、德國敘事劇的基礎上融合了對本土戲劇的“重寫”(re-write)與解構,使英國戲劇出現了堪比伊麗莎白一世時的第二次高潮。1642年到1880年間的絕大部分時間,英國劇院處于關閉狀態(tài),英國戲劇鮮有佳作,加之自莎士比亞時代就存在的戲劇審查制度,英國戲劇的衰落與同期小說、詩歌的繁榮形成了鮮明對照。20世紀上半葉的英國戲劇在王爾德與蕭伯納的奠基之下,已經隱隱出現復興之兆。王爾德的“風俗喜劇”精于結構,使戲劇脫離19世紀的佳構劇的主題限制,而蕭伯納對時代和社會的關注使其為英國戲劇帶來了直面資本主義弊病的問題劇,為英國戲劇日后復興之時的社會性與政治性奠定了藝術基礎。加之20世紀本就是以變革性、多樣性和復雜性為主的時代,而英國又曾是“全世界最先走向現代化”a的國家,因此當代英國戲劇在復興伊始就呈現出立足英國本土文化,與資本主義發(fā)展瓶頸、英國長期以來的社會等級制度等問題息息相關之態(tài)。英國戲劇誕生出的先鋒性、實驗性特征是根植于英國戲劇傳統(tǒng)中的一次反叛,而其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就是當代左翼戲劇。

一、當代英國左翼戲劇的發(fā)展

左翼與右翼均屬于政治概念,在政治上屬黨派的左右之別,一般被認為出現于法國大革命時期,指在法國國民議會中坐在國王左側的第三等級代表,其政治立場以反對君主專制,堅持民主原則為主。因此,左翼從出現起就帶有批判、質疑傳統(tǒng)的立場和打破既定慣例,為底層人民爭取平等的精神氣質。b然而事實上,因這一概念在英美等西方國家往往被蓄意貶低或歪曲,導致對其進行嚴謹的政治界定比較困難,而將其冠以“文學”之上則更有難度。雖然廣義上的左翼文學是指“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特別是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之后,在各國無產階級的斗爭中、特別是在共產黨領導的反法西斯斗爭的影響下,在世界范圍內發(fā)展和繁榮起來的進步文學”c,但該定義缺少了對左翼文學在思想性上的創(chuàng)建,而側重意識形態(tài)斗爭方面。英國的左翼文學則有著更為久遠的歷史傳統(tǒng),這會使當代英國左翼文學呈現出多元性、先鋒化甚至是自反性的特征,這也決定了包括左翼戲劇在內的英國左翼文學的范疇是需要被明晰的。

當代英國左翼戲劇在20世紀30年代萌生,興起于50年代,曾在60年代達到頂峰而至今尚有余脈。20世紀30年代的左翼戲劇依托于英國左翼文學的整體繁榮,W.H.奧登、肖恩·奧凱西等作家的創(chuàng)作以工人運動高漲、英國共產黨的發(fā)展、“左翼讀書俱樂部”的興起為依托創(chuàng)作了相關的劇作。這一時期的左翼文學在整體上以描寫經濟危機帶給工人階級的困境為主,其劇作家出身大多為中下層,劇目多為表現倫敦東區(qū)工人階級或是下層人民無所適從的生活狀態(tài),亦有對城市生活和青年思想的反思與批判,到20世紀90年代則融入了工人階級衍生的亞文化潮流,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寫實性和社會批評感。由此,英國戲劇出現了一條新的主旋律,即在社會現實的框架內表現政治問題,戲劇視角由人性書寫向政治訴求轉化,將個人命運與社會政治變化緊密相連。d

工人階級出身的劇作家們在風俗喜劇和問題劇之中融入更為直觀的政治性與公眾視角,始終以戲劇的方式觀照社會現實,真正開啟了當代英國“新”戲劇的時代。正如阿諾德·威斯克所言,新戲劇的“新”并不在其創(chuàng)作技巧上,而是在其對社會性的關注上,劇作家們共同關注了某些時代問題。e需要指出的是:左翼戲劇包括了一些非工人階級出身的劇作家的作品,或關涉政治、下層百姓生活但并未明確帶有工人角色或特征的劇作,前者如霍華德·布倫頓的《羅馬人在英國》、大衛(wèi)·海爾的《牙齒與微笑》、大衛(wèi)·埃德加的《五朔節(jié)》等,后者如哈羅德·品特的政治戲劇,如《山地語言》《送行酒》《聚會時刻》等,這些戲劇雖并不直接與工人自身的生活相關,但其創(chuàng)作目的又與工人階級或其所處的境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隨著20世紀50年代新左派思想的興起,英國工人階級從傳統(tǒng)的革命斗爭逐漸走向“文化抵抗”模式。

二、當代英國工人階級及其階級文化的新特征

在過去,工人的勞作地點被認為是生產資料的集中地而非展開社會關系沖突的空間,那么社會關系下的工人階級文化則讓位于經濟生產,并被理解為一種抽象性、單一性的意識形態(tài),僅作為資本主義文化的對立態(tài)而存在。

但隨著社會生產關系的不斷調整,再完全依照這種本質上的經濟主義定義工人階級的實質,則會忽視其在發(fā)展中納入自身生活狀態(tài)的文化因素。階級隨著時代變化而吸納的新特征,正如英國歷史學家克拉克提出的,“階級”并非一個事實,而是描述事實的一種方式。f階級的內涵具有流動性,工人階級作為與資產階級對立共生的群體,在社會空間日益復雜的語境下,應該融入經濟條件之外的文化因素。20世紀50年代以來,英國馬克思主義興起,并提出一種新的工人階級文化的方式,即工人階級的文化重塑。

英國文化馬克思主義認為,戰(zhàn)后資本主義開啟了新的統(tǒng)治方式,即將自己的組織方式和價值觀念混入工人階級的社會生活中,從日常生活、傳統(tǒng)習俗等方面試圖重構工人階級內涵。霍爾提出,英國的社會生活模式之所以出現巨大變化,其實質是資產階級在生產方式、剝削機制和維持秩序等方面均做出巨大調整,從而迫使工人階級重新適應這一改變。由此,階級區(qū)分的標準從機械的經濟狀況轉變?yōu)檎w生活方式的不同,階級差別被轉化為整體文化的差別。湯普森則將“整體生活方式”的基礎視為工人階級的行動或經驗性感受,他認為階級是在一批人從共同的經歷中得出的,并明確說出他們之間有共同利益,他們的利益是在與其他人不同(而且常常對立)時產生的。g但工人階級內在的斗爭性并不曾減弱,只是轉換了政治意識形態(tài)生活化的表征。

這一轉變暗合了吉登斯對現代性的總結,即現代性語境下的生存狀態(tài)是從“解放政治”到“生活政治”的轉向:“解放政治是一種生活機遇的政治,而生活政治便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政治。”h當代英國工人階級的階級屬性如果來自其生活方式,便可直接融入現代性的話語模式中進行考察,以生活行為方式表達自身的政治訴求和意識形態(tài)訴求。工人階級體現出了一種集體觀念的文化和認知模式上的同構,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方式、思維習慣和意圖等。

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英國工人階級在整體文化模式上更多地呈現出階級文化的異質性。工人階級文化源于日常生活,其自下而上的生產方式內部就包含著對知識階層精英文化的反撥。正如威廉斯指出,通俗文化新近的含義是指民眾在實際上為自己而創(chuàng)造的文化,它不同于所有那些含義;它經常被用來代替過去的民間文化,但這也是一種重要的現代強調的含義。i創(chuàng)造性是通俗文化的內在動力,因其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而呈現出變動性,并以“為我”為文化創(chuàng)造的根本。

隨著工人階級內部成分的不斷擴充,影響文化模式的因素包括了族裔、性別、年齡、勞動分工等,與追求工人階級的集體文化意識相比,這一時期更多地表現出多種亞文化潮流的并存。米克·布魯克斯總結道:“60年代和70年代涌起的群眾性工會化浪潮的主體恰恰就是女工,大量聚集于其中的是新一代白領工人?!眏“青年文化”(youth culture)的崛起帶動了工人階級文化內部潛藏的多樣性,整個社會對個人價值、尊嚴和自由空間的接受度普遍提升。k

但如果因此就認為英國工人階級失去斗爭性甚至模糊了階級性則未免有失偏頗?!半A級”在本質上是關系性的存在,不同階級之間必然會出現對抗。這種對抗性是階級文化的內在屬性之一,保證了在內部異質多元的前提下,工人群體可以持續(xù)保持被壓迫者的階級覺悟,促進以共同利益為取向的階級價值。

這一重塑過程經由了“從集體到個體”的身份建構與“從經濟到生活”的文化建構,形成了階級斗爭與文化融合并存的特征。工人階級既保存了自身作為群體的主體性和斗爭性,也重視內部多元異質的個體成員的發(fā)展狀態(tài)。雖在其內部出現較大差異性,并產生了個人身份認同障礙,這確實會削弱文化反抗的實際效果,但工人階級在文化反抗中要求的勝利,看似是日?;?、風俗化的,其過程卻要比經濟地位上的獨立更加滯后而漫長,因為它關涉社會整體的認識論和價值觀的轉變。

對當代英國工人階級文化模式的新特征應從兩方面加以理解。其一是對文化轉向中保持階級獨立性的肯定。伊格爾頓指出,英國文化馬克思主義正在背離其激進的政治傳統(tǒng),他們過度關注權力意識、族群融合或青少年亞文化等邊緣主題,因而置身于后現代語境無法自拔。他舉例道:“因為種族主要是文化事務,注意力也就從政治挪到了文化。”l從政治到文化的轉向消解了階級沖突的表征,工人階級在這個過程中被遮蔽了自身面貌,呈現出一種虛假的整體意識。但這一論述是略帶偏頗的,當代英國工人階級并沒有因為文化轉向而失去自身的階級獨立性,而只是以文化的方式進行了階級重塑,其抵抗性的本質并未喪失。工人階級的文化抵抗是用以區(qū)別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表征行為,并以建構新的集體性倫理生活方式為目的。

其二則是工人階級的反抗從純粹的經濟斗爭轉向生活習俗斗爭。從斗爭歷史來看,早期的英國工人階級文化有著外部制造特征,其中包括了無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啟蒙和工業(yè)文化的灌輸。以文化重塑的方式進行的工人階級斗爭并非淡化了這一階級的特性,而是真正確立了具有抗爭性、競爭性的獨立體系,從階級的文化本質上區(qū)別于資產階級。

因此,正視工人階級的階級文化,是在承認其經濟獨立性之外對其階級屬性的進一步肯定。在工人階級內部雖然出現了各種亞文化群體,也并不意味著應將工人階級文化等同于大眾流行文化或消費文化,而依然要看到社會改革與政治意識形態(tài)依然是其中最主要的階級訴求。這正是當代英國左翼戲劇著力表現的內容,也是英國左翼戲劇在表達工人階級立場時一以貫之的價值取向。

三、當代英國左翼戲劇的新特征

當代英國左翼戲劇的發(fā)端應自1956年奧斯本《憤怒的回顧》發(fā)表,這也標志著英國戲劇在文藝復興之后的又一次爆發(fā)。在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左翼文學中,戲劇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肖恩·奧凱西的《朱諾與孔雀》 《槍手的影子》 等與奧登的詩劇《死亡之屋》等表現了工人階級在苦難生活中的經濟斗爭和政治斗爭及對法西斯主義的批判,但其中并未以“人”的角度對工人階級進行更為深入的探討。奧凱西的作品中有關于1913年大罷工、1920年新教和天主教的斗爭、1922年愛爾蘭自由邦建立后的內斗和共和運動內部的權力爭奪等各種歷史主題交織,在人物的設置上以現實為藍本,傾向于蕭伯納式的現實主義表現。因而,戲劇的政治訴求還停留在“為政治而政治”的創(chuàng)作目的上。

左翼戲劇真正作為獨立的文學脈絡出現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從整體時間上甚至早于左翼文學的整體爆發(fā)。相比于小說的長篇大論,戲劇以更直接而強有力的沖擊性直觀地書寫社會問題,成為獨立探討社會問題的場域。與20世紀30年代不同的是,英國左翼戲劇自此開始擁有了屬于自己的訴求立場和獨特的藝術特征。

在政治訴求上,左翼戲劇將改革目標指向“中產階級生活狀態(tài)”。來自社會下層但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們反感這種脫離普通工人的生活、沒有生命力的戲劇。對他們而言,1944年的教育法案改革本應成為他們脫離底層身份的通道,但業(yè)已僵化的社會階級分化依然是他們憤怒感和挫敗感的來源。與此同時,20世紀中葉盛行的溫和、保守、體面的戲劇雖講求自然,卻是參照了中產階級的行為標準:表演要文靜、真誠、有節(jié)制。m粗俗的話語、強烈的情感和猛烈的動作都被視為舞臺禁忌,而左翼劇作家們賦予戲劇的新特征正是從此處著手改革。這種改革既是對中產階級沉悶藝術特征的反駁與修正,也是宣傳改革思想的陣地。因此,當代左翼戲劇的第一重新特征就是同構了舞臺藝術與改革思想,使戲劇的舞臺表現自身成為一種政治話語的言說行為,以展示而非講述的方式更貼近生活,使觀眾得以直面底層社會的現實。左翼戲劇在具備寫實性的同時沒有陷入枯燥的政治說教,因此得以保持自身的獨立藝術風格和價值訴求。

20世紀60年代的左翼戲劇比之于前代,表現出更為明顯的文化變革與政治變革訴求。劇作家的主體情緒由“憤怒中的絕望”向“幻滅后的重構”過渡,這批劇作家不僅表現出對社會問題的關注,還試圖用舞臺來反映社會問題和作為解決社會矛盾的手段。左翼戲劇的第二重新特征是作為直接作用于社會現狀的工具而存在,戲劇不再僅是社會的鏡像,更是一種試圖解決社會狀況的手段,并對“價值主體中缺乏精神核心”這一社會文化狀態(tài)提出質疑。

在質疑的基礎上,這批劇作家將矛頭指向政府和整個資本主義制度,而不似第一代那樣停留在社會秩序的批評上。這一批人大多出身于中產階級家庭,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所以階級意識和社會秩序的痕跡并不鮮明,因而可以站在更高的格局內思考社會現狀,超出底層視角和傳統(tǒng)的英國保守思維進行反思。

這一時期的激進也誕生于英國國內的政治背景:工黨執(zhí)政期間,政府的“社會主義福利運動”對非主流劇團的資助有大量傾斜,符合社會主義觀念的劇團大量誕生,其作品往往帶有批判性乃至革命性,“另類戲劇”(Alternative Theatre)或“政治戲劇”(Political Theatre)成為左翼戲劇的中堅力量。在劇場內討論社會問題實際上是建構了一個新的認識論場域,對以往的英國主流戲劇而言,鮮明而極端的政治表達是晦澀、枯燥、非典雅莊重的,但20世紀60年代的左翼劇作家們卻認為這正是戲劇應該有的價值擔當,戲劇應該為社會服務并且體現出底層人民的心聲。在經歷了撒切爾主義對社會狀況的改變后,埃德加曾直言:“70年代初的問題就是,我們把觀眾設想成我們所認為的工人階級的樣子,來的卻不是他們……事實上,我們的觀眾是我們自己?!眓于是,如何將戲劇從“表演工人階級”向“吸引工人階級”轉型成為他們迫切要完成的任務,左翼戲劇也從單純的政治宣傳走向深層問題的探討,進入新的創(chuàng)作階段。

對于當代英國戲劇而言,左翼戲劇不僅在實踐層面貢獻了諸多先鋒、后現代的藝術表現方法,更在意識形態(tài)上堅定了以工人階級和底層人民的價值取向為訴求。誠然,左翼戲劇借鑒了大量的后現代戲劇美學手法,但這并不代表左翼戲劇因此就失去了獨立的文學價值和地位。在對社會現實的介入、對政治結構的批判和對觀眾理性判斷的調動上,英國左翼戲劇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揭示了戲劇何以有改變社會的功能,又形成了一套獨特而完整的新型戲劇美學體系。雖然左翼戲劇在政治訴求上往往迫切而直接,但它對現存社會秩序始終帶有抵抗性和革命性,對舊有的戲劇形式進行了革新。當代英國左翼戲劇發(fā)展至今,其書寫內容已經不局限于英國本土的社會政治問題,而是具有全球視野的表達。

a錢乘旦、陳曉律:《英國——在傳統(tǒng)和變革之間》,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新版序言第3頁。

b〔美〕唐納德·薩松:《歐洲社會主義百年史·序》,姜輝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頁。

c吳岳添:《法國當代左翼文學·前言》,湘潭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6頁。

d Colin Chambers and Mike Prior. Playwrights’ Patterns of Postwar British Drama[M].Oxford: Amber Lane Press,1987:100

eArnold Wesker. Question and Answer[J].New Theatre Magazine. 3(April, 1960):7.

fJ.C.D.克拉克: 《1660—1832年的英國社會》,姜德福譯,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234頁。

gE·P·湯普森:《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上)》,錢乘旦等譯,譯林出版社2013年版,第1—2頁。

h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版,第251頁。

i多米尼克·斯特里納蒂:《通俗文化理論導論》,閻嘉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8頁。

j米克·布魯克斯:《當代英國工人階級的狀況》,郭懋安摘譯,《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6年第7期。

k周學麟:《英國60年代的“文化革命”》,《現代外語》1996年第3期,第21— 22頁。

l特里·伊格爾頓:《理論之后》,商正譯,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第13頁。

m Simon Shepherd & Peter Womack. English Drama: A Cultural History[M].Oxford: Black Publishers,1996:252.

nDavid Hare, Arm’s View. in Making Plays: Interview with Contemporary British [M].Dramatists and Their Directors,1997:172.

參考文獻:

[1]錢乘旦,陳曉律.英國——在傳統(tǒng)和變革之間[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2]唐納德·薩松.歐洲社會主義百年史.[M].姜輝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3]吳岳添.法國當代左翼文學[M].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07.

[4]M. Keith Booker.The Modern British Novel of the Left:A Research Guide,Westport[M].Conn:Greenwood Press,1998.

[5]Stuart Hall. A Sense of Classlessness[J]. University & Left Review 5, 1958.

[6]Colin Chambers and Mike Prior. Playwrights’ Patterns of Postwar British Drama [M].Oxford: Amber Lane Press,1987.

[7]Arnold Wesker. Question and Answer [J].New Theatre Magazine,1960.

[8]J.C.D.克拉克.1660—1832年的英國社會[M].姜德福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9]E·P·湯普森.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M].錢乘旦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 ,2013.

[10]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

[11]多米尼克·斯特里納蒂.通俗文化理論導論[M].閻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12]米克·布魯克斯.當代英國工人階級的狀況[J].郭懋安摘譯.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6(7).

[13]周學麟.英國60年代的“文化革命”[J].現代外語,1996(3).

[14]特里·伊格爾頓.理論之后[J].商正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15]Simon Shepherd & Peter Womack. English Drama: A Cultural History[M]. Oxford: Black Publishers,1996.

[16]Susan Rusinko.British Drama,1950 to the Present: A

Critical History[M]. Boston Twayne Publishers ,989.

基金項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項目“當代英國左翼戲劇中的‘工人階級文化重塑’研究”(19YJC752039)

作 者: 于文思,文學博士,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國文學

編 輯: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歡
工人階級左翼
江南書院
重讀《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對當代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進行再認識
《曼斯菲爾德莊園》的政治經濟學:范尼·普萊斯與大西洋的工人階級
法國左翼陣線的演進、問題與大選前景
左翼戲劇運動時期(1930-1935)
淺析煤炭工業(yè)的發(fā)展對英國的影響
前期延安文學對左翼文學的繼承
論馬爾庫塞的階級一體化理論
左翼電影中的“妓女”形象研究
中東歐國家左翼政黨緣何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