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達
多年前,香妃的形象通過熒屏、書籍等的廣泛傳播已是經(jīng)久不衰。據(jù)清史專家考證,香妃是新疆維吾爾族伊犁人,于乾隆二七四年由其叔帶進宮,第二年召幸入宮,后進為容妃。不假熏沐,而體有異香,既貌美,又善舞。她矢志守潔,敢愛敢恨,芳心若蘭,有如細水柔風的女性魅力,她在宮中二十八個春秋演繹的故事,流傳了百余年。她使雄才大略的清朝皇帝找回了人性的本源,傾倒了后宮?;亟Q她是和平魅力的圣女,民間百姓愛稱她為“香妃”。難道她真的是圣女轉(zhuǎn)世,生來身有異香嗎?
相傳香妃的父母在她出生時,特請教主給女兒洗禮,教主將一玉鷹護身符掛在她的脖子上,說她是為族而生,是真主安拉恩賜給回疆人的圣女,回疆會有安定吉祥的預(yù)兆,給她取教名為伊帕爾罕。伊帕爾是麝香的意思,罕是維吾爾族女子名字最后常用的一個字,其俗名意為香姑娘。特別當她每每運動身體發(fā)熱就芳氣沁人。在清宮中她給乾隆獻舞后,曾招引過蝴蝶紛飛。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自然界的玉石是無機物,理應(yīng)不會產(chǎn)生香味的,那香妃身上發(fā)出的香氣,到底是來自玉香,還是來自體香呢?
在民間早有流傳“有錢難買金香玉”和“有眼不識金香玉”之說。這種絕無僅有的稀奇之玉,其成分并不含金,它與用工藝法將金、玉鑲嵌而成的“金鑲玉”是截然不同的兩碼事。人們常說“黃金有價玉無價”才因此稱之為“金香玉”。但在《辭海》和《地質(zhì)詞典》上沒有金香玉這個名詞。
相傳泰國一公主與日本天皇亦有香玉珍藏。我國以前曾在一漢墓出土文物中發(fā)現(xiàn)一塊,已經(jīng)千年而香味尚存,現(xiàn)在何處不得而知。
據(jù)清人劉大同在他所著的《古玉辨》一書中專列過“香玉”一詞:“古玉出土,含有香氣者,世不恒見”。說他曾收藏過一塊,他認為香玉是埋在地下之一種熱液蝕變巖類,因長期受到周圍松香、檀香或沉香之類熏染所致,待其受熱,香氣便出。可惜他在調(diào)查國界,渡松花江時丟失,悔念了三十多年。
作家雷抒雁在《分香散玉記》一文中寫道:他在北京見賈平凹戴一件金香玉,賈平凹說這是稀世之物,告訴他在陜西某地,有一老人偶在一處山洞里碰見一塊有香味的石頭,便搬了回去。后來,被地質(zhì)部門定為稀世珍寶“金香玉”。再去找,則山塌洞滅,迷不知處。后來只是偶然的原因,才有這玉行諸于世,剩余的玉料老人便秘不示人了。
聽說近來有關(guān)金香玉引出的故事,又發(fā)生了不少。據(jù)報載,1996年8月,第三屆國際地質(zhì)大會在北京召開,陜西某寶石公司特將一塊重442克金香玉捐贈給中國地質(zhì)博物館珍藏了。還有漢中蔡某收藏了一塊3980克金香玉,東渡日本被東京電視臺拍攝成專題片《神秘,不可思議的事情》。窗體頂端
據(jù)長期從事礦物質(zhì)和寶石研究專家白學(xué)讓先生在《稀世珍品,天下奇石》一文中認為:“金香玉”之所以能散發(fā)香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內(nèi)含琥珀成分所致。稱金香玉的這種玉石,即“蛇紋石玉石”,通常稱“岫巖玉”,與其他普通蛇紋石質(zhì)相比,在成巖作用上有所不同,它極可能是遠古芳香的喬木被富含鎂的硅酸鹽石化作用而形成的石玉。據(jù)鑒定該玉石含有部分有機物,一般密度為2.51克/立方厘米,摩氏硬度在3.2度至3.8度之間。其色澤古樸醇厚,質(zhì)地柔和細膩,亮度濕潤飽滿,呈紅褐色的半透明蠟狀或油脂狀。
該玉釋放的氣味,時濃時淡,與溫度和濕度有關(guān)。奇妙的是若將其與異味的東西放在一起,便停止散香,過一段時間或清洗一下,即恢復(fù)原香味。經(jīng)專家評估,該玉珍稀,市場評估價為黃金的幾倍。而目前市場上,已有人用含有機物的雜石經(jīng)香水浸泡后冒充,每克僅售幾元錢。據(jù)說金香玉還有藥用價值,其粉末入膚,可使肌膚增香、滑爽細膩,老人佩戴可防中風,日含此玉能生津止渴潤聲喉,還可治黃水瘡等。
筆者最近在一個朋友處見過這種奇石,用手握之稍加溫,有似咖啡奶油的香味,聞之,回味無窮。
或許教主當初給香妃脖子上戴的那塊玉鷹正是這種金香玉,香妃在跳舞時,捂熱了胸口的那塊玉鷹,才使香氣溢出!萬物通靈,情之所至,怎怪蝴蝶紛紛飛在香妃的身邊呢?正如詩云:“血亦有時盡,碧亦有時滅;一縷香魂無斷絕,是耶非耶,化為蝴蝶?!?/p>
——選自西部散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