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倫,游宇琦,蔣 悅,楊慶波
(1.泉州市氣象局,福建 泉州 362000;2.惠安縣氣象局,福建 泉州 362100;3.九仙山氣象站,福建 泉州 362500)
無線電探空資料雖然能對整個大氣層進行溫、壓、濕、風的觀測,但其時間分辨率低,無法獲取有效的湍流信息。風廓線雷達的探測基礎建立在大氣湍流基礎之上,觀測資料中包含了大量的湍流信息,具有時空分辨率高、實用性好、連續(xù)性強的特征[1],因而成為目前研究邊界層湍流最有力的工具。風廓線雷達可以提供水平方向上的風向風速值、垂直速度、信噪比、折射率結構系數(shù)Cn2等資料。這些參數(shù)對邊界層結構特征的刻畫與對天氣系統(tǒng)的預測都是很好的分析工具[2-4],然而由于天氣條件和雜波等因素干擾影響,導致風廓線雷達觀測數(shù)據(jù)的穩(wěn)定性和準確性有待提高[5]。因此,需對風廓線雷達資料的質(zhì)量進行評估,勘定風廓線雷達數(shù)據(jù)在不同天氣條件下對風速、風向的探測誤差。
目前,風廓線雷達數(shù)據(jù)的驗證主要以常規(guī)探空資料為主,并且有學者在對比中探究了質(zhì)控閾值[6]。隨著高度增加,探空風向與雷達風向的相關度明顯降低,風速的相關變化不大[7]。王欣等[8]和孫旭映等[9]通過對比分析風廓線雷達資料和探空資料,發(fā)現(xiàn)在對應高度上兩者所得的垂直風場有較好一致性,200 m 高度以上風廓線資料的可信度較高。萬蓉等[10]對黑山站風廓線雷達資料與加密探空資料進行對比,探究有效樣本比率,提出由于風廓線雷達與探空在探測原理和方法上存在差異,無法對數(shù)據(jù)進行嚴格的對比,只能對誤差設置一個范圍,認為風廓線雷達資料在該誤差范圍之內(nèi)時是可靠的。
當前我國風廓線雷達網(wǎng)絡已經(jīng)比較成熟,但對風廓線雷達數(shù)據(jù)的利用率較低,且邊界層內(nèi)的風廓線雷達數(shù)據(jù)質(zhì)量控制研究目前較少[11]。福建省德化縣九仙山地區(qū)同時布設有氣象梯度觀測站和風廓線雷達等系列設備,有邊界層內(nèi)湍流研究的硬件基礎,因此可研究不同高度自動站測風和風廓線雷達測風之間的異同點,并做相關檢驗和評估,對自動站和風廓線測風數(shù)據(jù)的質(zhì)量控制方有較好指示意義。文章將以在邊界層高度上探究兩者在風探測上的差別,重點研究不同高度和不同天氣條件下的差異,以期為有效利用風廓線雷達數(shù)據(jù)提升局地天氣預報水平提供科學依據(jù)。
采用的資料為2020年12月~2021年5月的九仙山國家氣象觀測站和三個氣象自動化觀測梯度站(以下簡稱九仙山站、一、二和三號梯度站)的逐小時降水量、濕度以及平均風力和風向數(shù)據(jù),和同時段的德化LC風廓線雷達資料。其中,九仙山和三個梯度站的海拔高度自低向高分別為:1 092 m(一號梯度站)、1 336 m(二號梯度站)、1 522 m(三號梯度站)和1 654.6 m(九仙山)。
德化風廓線雷達資料為逐小時數(shù)據(jù),德化風廓線起始高度150 m,4.1 Km以下垂直分辨率120 m,海拔高度645.6 m。九仙山站、三個梯度站以及德化風廓線雷達地理位置分布如圖1所示。
圖1 氣象自動觀測站和風廓線雷達地理位置
1.2.1 天氣條件分型
依據(jù)逐小時的氣象觀測站資料,利用降水量、濕度兩個關鍵要素,將天氣條件分為晴空、霧、弱降水和強對流共四種條件。其中當逐小時降水量為0 mm 且相對濕度<80%時判定該時次為晴空;當逐小時降水量為0 mm 但相對濕度≥80%判定該時次為霧;當逐小時降水量>0 mm但≤8 mm時判定為弱降水;當逐小時降水量>8 mm時判定為強對流。
1.2.2 垂直剖面風速風向數(shù)據(jù)對比方法
為了重點體現(xiàn)顯著的對比效果,并考慮到觀測站點的實際情況,這里實驗組(德化風廓線雷達)的取樣對比檢驗風場數(shù)據(jù)取樣為0~3 Km 高度范圍內(nèi)的風場,均采用水平風場數(shù)據(jù),從而在技術上實現(xiàn)與控制組自動站水平風場的顯著對比,且能夠加強對邊界層的風場梯度對比觀測和認識:
(1)晴空條件下的水平風場之間的對比和分析;
(2)霧條件下的水平風場之間的對比和分析;
(3)弱降水條件下的水平風場之間的對比和分析;
(4)強對流降水條件下的水平風場之間的對比和分析。
針對不同條件下的風場對比,采用兩種指標方法進行檢驗:
(1)平均絕對偏差方法(ADEV):以自動站資料為基準(控制組),評估德化風廓線雷達資料(實驗組)樣本數(shù)據(jù)估值的總體誤差或精度水平。參考公式如下:
其中,n為樣本數(shù),Tia為實驗組,Tib為控制組。定義風向偏差為風廓線雷達風向與氣象自動站風向相減的偏差值,范圍為-180°至180°,即當偏差值為負時,風廓線雷達風向相對于氣象自動站風向左偏,反之當偏差值為正時,風廓線雷達風向相對于氣象自動站風向右偏。同理定義風速偏差,當風速偏差為正時風廓線雷達風速相對于氣象自動站風速大,反之為負時風廓線雷達風速相對于氣象自動站風速小。
(2)箱型圖法:箱形圖(Box-plot)是一種用作顯示一組數(shù)據(jù)分散情況資料的統(tǒng)計圖。可用于反映原始數(shù)據(jù)分布的特征,還可以進行多組數(shù)據(jù)分布特征的比較。箱線圖的繪制方法是:先找出一組數(shù)據(jù)的上邊緣、下邊緣、中位數(shù)和兩個四分位數(shù);然后,連接兩個四分位數(shù)畫出箱體;再將上邊緣和下邊緣與箱體相連接,中位數(shù)在箱體中間。
對于標準正態(tài)分布的大樣本,只有0.7%的值是異常值,中位數(shù)位于上下四分位數(shù)的中央,箱形圖的方盒關于中位線對稱。選取不同自由度的t分布的大樣本,代表對稱重尾分布,當t分布的自由度越小,尾部越重,就有越大的概率觀察到異常值。
根據(jù)1.2.1的天氣條件分型方法,可得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共有2 183 個時次滿足晴空條件,即樣本數(shù)n 為2 183。以此樣本選取同時段德化風廓線雷達逐1 h測風數(shù)據(jù),依據(jù)梯度站和九仙山站海拔高度匹配相應的剖面高度(390 m、750 m、870 m和990 m),即疊加德化風廓線雷達基準海拔高度則分別為1 035.6 m、1 395.6 m、1 515.6 m和1 635.6 m,共取得4組匹配風場數(shù)據(jù)。
計算每個氣象自動站和匹配高度的風廓線風場差異可得:風向的平均絕對偏差ADEV分別為1.85°(一號梯度站)、-16.57°(二號梯度站)、-8.35°(三號梯度站)和-20.50°(九仙山站),即除一號梯度站高度德化風廓線雷達測風風向右偏外,其余均為左偏;風速的ADEV分別為0.68 m/s(一號梯度站)、2.49 m/s(二號梯度站)、2.11 m/s(三號梯度站)和-1.01 m/s(九仙山站),即梯度站高度風廓線雷達測風風速均偏大,在九仙山站高度偏小。
從晴空條件下的風向差異分布(圖2a)可以看出,在一號梯度站高度(1 092 m 附近)的風向偏差相對范圍較小,處于-46.65°~59.20°,中位數(shù)接近于0°;而在其他三個氣象自動站的風速偏差趨向于負偏態(tài),即德化風廓線雷達測風風向相較于氣象自動站向左偏,其中以九仙山站(1 654.6 m 附近)左偏現(xiàn)象最為明顯。
從晴空條件下的風速差異分布(圖2b)可以看出,除九仙山站之外,其余三個梯度站的風速偏差均趨向正偏態(tài),即德化風廓線雷達測風風速在這三個高度范圍內(nèi)相較于氣象自動站偏大,下四分位數(shù)為-0.80~0.80,上四分位數(shù)為2.10~3.80,偏差振幅2.90~3.50 m/s。在九仙山站高度則相反,風速偏小。
圖2 晴空條件下風廓線雷達與氣象自動站的風向
綜上所述,在晴空條件下,德化風廓線雷達測風風場相對于氣象自動站,在一號梯度站高度(1 092 m 附近)偏差較?。辉诙?、三號梯度站高度(1 336 m和1 522 m附近)風向向左偏,風速偏大;在九仙山站高度(1 654.6 m附近)風向向左偏,風速偏小。
同理根據(jù)天氣條件分型方法,可知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共有1 644個時次滿足霧條件,即樣本數(shù)n為1 644。以此樣本選取同時段德化風廓線雷達逐1 h測風數(shù)據(jù),依據(jù)梯度站和九仙山站海拔高度匹配相應的剖面高度共取得4組匹配風場數(shù)據(jù)。
計算每個氣象自動站和匹配高度的風廓線風場差異可得:風向的平均絕對偏差ADEV分別為-15.13°(一號梯度站)、-29.38°(二號梯度站)、-3.59°(三號梯度站)和-10.67°(九仙山站),即所有氣象自動站站高度德化風廓線雷達測風風向左偏;風速的ADEV 分別為2.06 m/s(一號梯度站)、3.52 m/s(二號梯度站)、3.26 m/s(三號梯度站)和-1.29 m/s(九仙山站),即梯度站高度風廓線雷達測風風速均偏大,在九仙山站高度偏小。
從霧條件下的風向差異分布(圖3a)可以看出,在一號梯度站高度(1 092 m附近)和九仙山高度(1 654.6 m附近)的風向偏差相對變化范圍較小,分布在-54.20°~14.40°和-40.90°~18.30°;所有氣象自動站的風向偏差趨向于負,即德化風廓線雷達測風風向相較于氣象自動站向左偏,其中以二號梯度站(1 336 m附近)左偏現(xiàn)象最為明顯。
圖3 霧條件下風廓線雷達與氣象自動站的風向
從霧條件下的風速差異分布(圖3b)可以看出,除九仙山站之外,其余三個梯度站的風速偏差均向正,即德化風廓線雷達測風風速在這三個高度范圍內(nèi)相較于氣象自動站偏大,下四分位數(shù)為0.50~1.80,上四分位數(shù)為3.30~4.90,偏差振幅2.80~3.10 m/s。在九仙山站高度則相反,風速偏小。
綜上所述,在霧條件下,德化風廓線雷達測風風場相對于氣象自動站,測風風向左偏,其中以二號梯度站(1 336 m附近)左偏現(xiàn)象最為明顯。測風風速在1 092~1 522 m范圍偏大,在九仙山站高度(1 654.6 m附近)偏小。
同理根據(jù)天氣條件分型方法,可知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共有390個時次滿足霧條件,即樣本數(shù)n 為390。以此樣本選取同時段德化風廓線雷達逐1 h測風數(shù)據(jù),依據(jù)梯度站和九仙山站海拔高度匹配相應的剖面高度共取得4組匹配風場數(shù)據(jù)。
計算每個氣象自動站和匹配高度的風廓線風場差異可得:風向的平均絕對偏差ADEV 分別為-6.37°(一號梯度站)、-48.05°(二號梯度站)、-1.21°(三號梯度站)和-9.99°(九仙山站),即所有氣象自動站站高度德化風廓線雷達測風風向左偏;風速的ADEV 分別為2.35 m/s(一號梯度站)、3.96 m/s(二號梯度站)、3.53 m/s(三號梯度站)和-1.19 m/s(九仙山站),即梯度站高度風廓線雷達測風風速均偏大,在九仙山站高度偏小。
從弱降水條件下的風向差異分布(圖4a)可以看出,在一號梯度站高度(1 092 m附近)和九仙山高度(1 654.6 m附近)的風向偏差相對變化范圍較小,分布在-37.52°~20.97°和-34.30°~16.77°;所有氣象自動站的風向偏差趨向于負,即德化風廓線雷達測風風向相較于氣象自動站向左偏,其中以二號梯度站(1 336 m 附近)左偏現(xiàn)象最為明顯。
從弱降水條件下的風速差異分布(圖4b)可以看出,除九仙山站之外,其余三個梯度站的風速偏差均向正,即德化風廓線雷達測風風速在這三個高度范圍內(nèi)相較于氣象自動站偏大,下四分位數(shù)為0.90~2.10,上四分位數(shù)為3.50~5.20,偏差振幅2.70~3.20 m/s。在九仙山站高度則相反,風速偏小。
圖4 弱降水條件下風廓線雷達與氣象自動站的風向
綜上所述,在弱降水條件下,德化風廓線雷達測風風場相對于氣象自動站,測風風向左偏,其中以二號梯度站(1 336 m 附近)左偏現(xiàn)象最為明顯。測風風速在1 092~1 522 m范圍偏大,在九仙山站高度(1 654.6 m附近)偏小。
同理根據(jù)天氣條件分型方法,可知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共有31個時次滿足霧條件,即樣本數(shù)n為31。以此樣本選取同時段德化風廓線雷達逐1 h測風數(shù)據(jù),依據(jù)梯度站和九仙山站海拔高度匹配相應的剖面高度共取得4組匹配風場數(shù)據(jù)。
計算每個氣象自動站和匹配高度的風廓線風場差異可得:風向的平均絕對偏差ADEV 分別為29.32°(一號梯度站)、-1.54°(二號梯度站)、34.30°(三號梯度站)和-43.95°(九仙山站),即一、三號梯度站高度德化風廓線雷達測風風向右偏,二號梯度站和九仙山站高度向左偏;風速的ADEV 分別為1.83 m/s(一號梯度站)、4.23 m/s(二號梯度站)、4.29 m/s(三號梯度站)和-0.22 m/s(九仙山站),即梯度站高度風廓線雷達測風風速均偏大。
從強對流條件下的風向差異分布(圖5a)可以看出,在一號梯度站高度(1 092 m附近)和三號梯度站高度(1 522 m附近)的風向偏差趨向于正,即德化風廓線雷達測風風向相較于氣象自動站向右偏,其中以三號梯度站右偏現(xiàn)象最為明顯。在九仙山站高度(1 654.6 m附近)則趨向負偏態(tài),及德化風廓線雷達測風風向相較于氣象自動站向左偏。
圖5 強對流條件下風廓線雷達與氣象自動站的風向
從強對流條件下的風速差異分布(圖5b)可以看出,除九仙山站之外,其余三個梯度站的風速偏差均向正偏態(tài),即德化風廓線雷達測風風速在這三個高度范圍內(nèi)相較于氣象自動站偏大,下四分位數(shù)為0.40~2.08,上四分位數(shù)為3.23~6.68,偏差振幅2.80~4.70 m/s。在九仙山站高度中位數(shù)趨向于0,偏差較小。
綜上所述,在強對流條件下,德化風廓線雷達測風風向相較于氣象自動站向右偏,其中以三號梯度站右偏現(xiàn)象最為明顯。測風風速在1 092~1 522m 范圍偏大,在九仙山站高度(1 654.6 m附近)偏差較小。
文章研究不同高度自動站測風和風廓線雷達測風之間的異同點,并做相關檢驗和評估,對自動站和風廓線測風數(shù)據(jù)的質(zhì)量控制方有較好指導意義。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
(1)在晴空條件下,德化風廓線雷達測風風場相對于氣象自動站,在一號梯度站高度(1 092 m附近)偏差較小;在二、三號梯度站高度(1 336 m和1 522 m附近)風向向左偏,風速偏大;在九仙山站高度(1 654.6 m 附近)風向向左偏,風速偏小。
(2)在霧和弱降水條件下,德化風廓線雷達測風風場相對于氣象自動站,測風風向左偏,其中以二號梯度站(1 336 m 附近)左偏現(xiàn)象最為明顯。測風風速在1 092~1 522 m 范圍偏大,在九仙山站高度(1 654.6 m附近)偏小。
(3)在強對流條件下,德化風廓線雷達測風風向相較于氣象自動站向右偏,其中以三號梯度站右偏現(xiàn)象最為明顯。測風風速在1 092~1 522 m范圍偏大,在九仙山站高度(1 654.6 m附近)偏差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