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先生在《中國思想史》中說到,“陽明先生的良知之學(xué),實在可稱為一種心體的實踐論。與其說他著重知,毋寧說他更著重行,與其說他著重心,毋寧說他更著重事”。他認(rèn)為,所謂致良知,是要叫我們?nèi)ナ律夏挕?/p>
良知是致用的。無論我們獨自思考還是待人接物,只要和自己、和別人、和外部事物之間有任何交流,都會憑借內(nèi)在的意識去應(yīng)對,而這個內(nèi)在的意識就是良知。良知如鏡,在致用時才能發(fā)揮出它的具體作用。我們見到父母時它會提醒我們是否孝順,立志健身時它會提醒我們是否懶惰,處理單位公事時它警醒我們是否按公心、憑法規(guī)在辦理。
致良知的功夫是有次第的。良知被人欲遮蔽,忽隱忽現(xiàn),如暴怒時甚至覺察不到良知的存在。陽明先生傳播心學(xué)功夫時提到不同的情況、不同時期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初學(xué)者,私心雜念橫行胸中,無一刻安寧,良知也不知所蹤,可以通過靜坐來“息思慮”。隨著思慮的減少,就能逐漸感知到良知的存在。當(dāng)自己能覺察到良知之后,再靜坐時,就需在減少思慮的同時,力求不墜入寂滅,要求自己平日里“事上磨”,依良知行事,時時“立誠”,時時“省察克治”,用良知之鏡觀照心中的人欲。到得下功夫久時,原本雜亂的意念會逐漸收攝,發(fā)散的精神會逐漸凝聚,負(fù)面情緒慢慢被清理,良知清清明明,自然能為善去惡了。心學(xué)功夫有進(jìn)有退,我們需有顆持之以恒的心,踏實地去事上致良知,時間久了自然能盈科而進(jìn)。
致良知需有個頭腦。良知難在時斷時續(xù)、時隱時現(xiàn),所以如何時時刻刻叫醒自己的良知,即為致良知的功夫頭腦處。筆者的體悟是抓住“立誠”和“精進(jìn)”?!傲⒄\”功夫,要在別人看不到、聽不到的地方,仍堅持真誠惻怛,依良知而行,不存絲毫之偽詐。“精進(jìn)”功夫,要不急不躁、不急于求成、勿忘勿助,就好比蘇東坡煮東坡肉,“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