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曼
2019年1月出臺的《國家職業(yè)教育改革實施方案》,2019年4月教育部、財政部發(fā)布的《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yè)建設計劃的意見》,兩個文件總體思想一致,均強調促進產教融合、構建職業(yè)教育評價體系,以培養(yǎng)高質量高職業(yè)素養(yǎng)的人才。高職院校外部產教融合質量評價體系的建立是當地政府決策者制定產教融合相關政策的依據,作為外部社會評價主體的企業(yè)可以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來評估高職院校學生培養(yǎng)工作和學校教育質量,在此基礎之上是對新形勢下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也可以促進高職院校專業(yè)改革和轉型發(fā)展。
(一)國外發(fā)展經驗。美國教育部門要求各州府來制定高校教育質量評估指標,重新衡量和測定教學質量評估標準,在評估主體的選擇上主動吸納各行業(yè)協會、各地高校、各地政府機構等外部評價機構參與進來。英國高職院校依據于專業(yè)資格準入相關標準來建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結合全國高校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和外部社會評價機構的實踐來構建,形成教學評價一體化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二)國內研究發(fā)展。孫美華等(2018)著重介紹了高職院?,F代學徒制的創(chuàng)新制度,并利用層次分析法和灰色系數評估法來測度和評價。徐銘銘(2018)從翻轉課堂的角度來進行教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根據高職院校翻轉課堂的每一個教學進度階段來設計學習任務和教學目標并進行適時評價。陳亞峰(2020)認為高職院校產教融合質量評價體系的標準應從學校教育教學水平、人才培養(yǎng)和學校教學管理等角度來制定,多方面、多角度測度評價水平。
(一)高職院校產教融合質量評價的總體情況。結合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發(fā)展現狀,產教融合外部質量評價工作在高職院校初步推行,對于產教融合的辦學模式和效果的外部評價指標較少,其主要依托于外部對于高職院校的評價工作,從評價主體進行界定具體的現狀如下。
1.以內部評價為主。根據《關于建立職業(yè)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的要求,我國高職院校每年都要收集整理關于學校發(fā)展和學生情況的數據信息,從而建立高職院校的整體教育質量分析報告,以此來打造和建立學校自身對于教育教學的質量診斷、監(jiān)控和優(yōu)化系統(tǒng)。結合評價的實踐來看,高職院校評價還是以學校和政府為主體的內部評價,外部產教融合質量評價較少。
2.初步引入外部評價。為了貫徹國家教育關于提高教育質量的相關政策,高職院校深入挖掘學校和學生數據資源,用數據來反饋和檢查高職院校學生培養(yǎng)整體質量。同時,高職院校也積極開展與社會外部評價的相關工作。根據湖南省教育廳的數據統(tǒng)計顯示,在70余所高職院校中有近三分之一的院校建立了外部產教融合評價機制,積極與麥可思數據(成都)股份有限公開展業(yè)務往來,核心業(yè)務是關注高職院校的整體就業(yè)水平和就業(yè)質量。
3.有關產教融合的評價指標較少。目前高職院校外部產教融合的質量評價工作雖已初步推進,但并沒有建立完善的評價指標,外部產教融合的質量評價體系也未構建,高職院校產教融合評價指標的缺失影響評價質量和評價效率。
(二)高職院校外部產教融合質量評價的問題分析。
1.外部評價政策難以落地。近年來,政府機構通過制度、政策和措施保障高職院校產教融合質量評價的順利開展,鼓勵和支持第三方外部的社會性評價主體參與到高職院校外部產教融合質量評價工作中。但是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外部評價的相關政策、制度和措施并沒有很好地執(zhí)行,使政府機構的意愿落空。第三方外部評價主體并沒有很好地參與到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評價體系中來,外部評價市場化落后于高職院校內部評價工作,外部帶動內部評價機制并沒有形成和發(fā)揮作用,致使高職院校外部產教融合質量的評價工作發(fā)展方向不明朗。
2.外部評價力量尚且不足。我國各高職院校在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方面的實踐發(fā)展中形成了不同的合作模式和辦學制度,因而對外部評價主體要求較高。高職院校第三方外部產教融合的評價力量的形成艱難,外部評價要求主體多元化,以保證評估工作在獨立、公正的評估環(huán)境中開展。外部評估主體要求有準入職業(yè)資格,在評估人員的選擇上也注重專業(yè)性和多樣性相結合。此外,評估報告的權威性弱和說服力不強等問題也是外部評估機構面臨的重要難題,這些方面也決定著外部評價力量的不足。
3.外部評價內容設計不全。近年來我國高職院校中開展產教融合外部評價的高校占比較少,如果就產教融合的結合度來分析,宏觀層面的結合是高職院校的專業(yè)設置和所在地整體的產業(yè)結構契合度,中觀層面的結合是和所在地整體的地區(qū)產業(yè)群、產業(yè)鏈的契合度,微觀層面的結合是與所在地的就業(yè)崗位需求相契合。就目前的實踐情況來看,高職院校外部產教融合的外部評價內容只牽涉到宏觀層面,微觀層面和中觀層面沒有很好地涉及和建立。
4.外部評價結果應用不夠。就目前的高校教育質量評估工作來看,作為第二方的政府機構的高校教育質量評估及評估報告具有一定公信力和權威性,而第三方外部評價出具的評估報告很難取得高校、社會大眾的認可,應用性不強,缺乏良好的應用機制。高職院校外部評估報告是當地教育部門制定財政撥款、界定重點項目、制定就業(yè)和招生計劃的依據,應用性不強則制約教育政策的制定。
(一)確立外部評價的合法權威地位。從西方發(fā)達國家的高等教育評價文獻和實踐經驗來看,完善相關外部評價的法律法規(guī)是保障高等教育外部評價發(fā)展的關鍵和側重點,相關發(fā)達國家都在外部評價機構的進入標準、擁有權力和責任等方面立法建規(guī)。引進外部評價主體參與到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評估工作中,應建立良好的立法環(huán)境和公平公正的行業(yè)氛圍,完善法律法規(guī)是外部評價體系平穩(wěn)發(fā)展良好運行的保障。在法律法規(guī)的建立和完善中,要厘清外部評價機構的權、責、利的關系,規(guī)范建立外部評價機構的進入機制、評價機制、評價結果運用機制等,這是開展高職院校外部評價工作的重中之重和關鍵之處。
(二)探索外部評價的運行模式。高職院校在未來教育發(fā)展中可以選擇產教融合的應用化改革的方向和渠道,從宏觀環(huán)境來看,近幾年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教育模式本質是高校教育發(fā)展的問題,但問題的背后隱藏著關于外部評價的經濟性問題,由教育問題轉化為經濟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外部評價的運行模式也發(fā)生著變化,需要基于此來建立和完善高職院校外部產教融合的質量評價體系。從外部評價的涵蓋內容、評估流程、評價報告應用等方面來完善高職院校外部產教融合質量評價體系,對外部評價主體的質量、進入標準等嚴格要求,推動高職院校外部治理評價工作接受市場化的改革。積極利用社會評價力量對高職院校進行教育教學第三方監(jiān)督,提高外部治理評價的公開透明度,定期公示外部評價項目和評價過程,逐步提高高職院校外部評價的公開化和市場化。
(三)培育外部評價的評價主體。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外部評價的機構和組織建議在范圍上和標準上放開,積極吸納多元化的外部評價機構進入,而且應有在高職院校支持下建立的與高職院校密切相關的外部評價主體,同時還有不同行業(yè)協會和公司建立的專業(yè)性外部評價主體,積極吸納民間資本和民間力量到外部評價的環(huán)境中,也鼓勵專業(yè)教育評估學者以合伙制的形式來建立外部評價機構,從而推動外部評價市場的多元化發(fā)展。另一方面加強外部評價機構的自身建設,通過公平、公正、科學的專業(yè)性評估工作來拉動高職院校外部評估工作的開展,從評估人才建設、評估理論與實踐探索和評估行業(yè)規(guī)范方面進行,在地方政府規(guī)范化治理下,積極建立和完善外部產教融合評價的監(jiān)督機制,并建立誠信檔案數據庫,推動產教融合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
(四)拓展外部評價的評價內容。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是多方面、多渠道的融合,開展高職院校外部產教融合質量評價工作應提高外部評估實踐工作和政府法律法規(guī)、政策文件之間的協調度,注重各方之間的合理搭配和結合實施,積極引入社會化外部評價主體,優(yōu)化外部評價的法律環(huán)境。在外部評價內容的構建上應不局限于辦學模式、育人模式、人才培養(yǎng)、校企合作、教育教學質量、學生實訓基地建設、評價結果應用等方面,多方面、多角度來完善外部評價內容,這樣才能更好地切合產教融合的實踐現狀,構建的評價內容才可以全面地反映高職院校的產教融合工作,積極拓展高職院校外部產教融合的評估內容。
(五)提高外部評價結果的應用程度。高職院校外部評價在長期的評價實踐中依靠地方政府的引導,外部評價的體量較小,評價后的評估報告可信度和利用率都較偏低,評價成果應用性制約著外部評價的實踐工作,所以要提高高職院校外部評價成果的可信度和應用率,提高評價結果的影響力。在政策制度設計中,充分引導社會、企業(yè)、學校、教師、家長等有效利用外部教育評價結果。
隨著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不斷深入,共建共享、多元共育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yǎng)模式也逐漸走向縱深發(fā)展。也因此,其對高校和行業(yè)的反向助推作用也逐漸顯現。如何構建完善的高職院校教學質量保障和評價體系成為產教融合高校和行業(yè)的重要議題。應著力構建外部質量評價體系,形成完善的內外部質量評價體系這一助推產教融合發(fā)展的合力。此外,在構建外部質量評價體系時,高職院校應把以人為本的理念放在首位,以此為基礎綜合多方面考慮,既要結合企業(yè)需求,更要整體把握學校以及學生情況,積極協調與整合各方實際需求,做到資源的有效匹配,按需共育,契合共贏,以此提升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質量。高職院校外部產教融合質量評價體系的建立和逐漸完善,可以為高職院校教育質量的提升提供制度保障,為我國社會發(fā)展提供動力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