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秀
眼下,地方各級領(lǐng)導(dǎo)班子完成換屆。新班子組建后都會思考和謀劃怎么有新作為、新氣象。有的開展調(diào)研學(xué)習(xí);有的開始著手制定新的發(fā)展計劃;也有的雷厲風行搞招商、上項目、抓投入,等等。
然而,有一個問題從一開始就值得注意并思考,那就是對于前任抑或是一任接一任、一屆接一屆延續(xù)下來的債務(wù)究竟怎么看?怎么辦?從現(xiàn)實中看,一些人不愿也不敢去接這個燙手山芋,在還債“填窟窿”問題上基本持不愿擔當、不敢作為態(tài)度,甚至沒興趣沒動作。
究其原因,不愿者總覺得還債“填窟窿”看不見、摸不著,是潛績,甚至只是給前任或往屆“擦屁股”,為他們“抹平”“貼金”,在這上面下功夫不劃算、不值得;而不敢者則害怕“債務(wù)”這筆賬水太深、“窟窿”太大,不好還、不易填,說不定里面還夾雜著錯綜復(fù)雜的利益糾葛,剪不斷理還亂,弄不好自己深陷其中,到頭來“賠了夫人又折兵”,吃力不討好,所以人家讓它“掛”著,我也讓它“掛”著,能躲則躲、能避則避,不到萬不得已不去解決。
“為官避事平生恥”。在還債“填窟窿”上的不愿不敢,往大處說背離了初心使命,是一種典型的不擔當不作為,往小處講則失職失守,是一種十足的明哲保身,有害無益。
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是關(guān)鍵。政績觀是動力源,如今干部都有強烈的政績沖動,渴望自己任上大干一場,這當然是件好事。問題是,政績觀不能只盯著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顯績上,甚至演變成“干部政績高與低,只看GDP”。正確的政績觀要既看顯績、又看潛績,既看近績、又看遠績,既看硬績、又看軟績,而還債“填窟窿”就是潛績、遠績和軟績。樹立不了還債“填窟窿”也是政績的觀念,這事就沒人想干愿干。
樹立正確的名利觀是實質(zhì)。說到底,政績觀背后折射出的是名與利。太過看重個人名利的人,政績觀就會“近視”“短視”,會摻雜太多的私心雜念,直至走形變樣。
還債“填窟窿”是需要一點自我犧牲精神的,“新官不理舊賬”,說輕點是喜功卻不愿擔責的表現(xiàn),說重點是失信于民的反映。這些年,決不能“新官不理舊賬”這一提法連續(xù)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這已經(jīng)上升到了黨和政府公信力的高度。
確立科學(xué)的考核指標體系是根本。考核向來是根有效的指揮棒,你考什么他干什么、你不考什么他則不干什么。這么多年來,一些地方大興土木,特別是舉債搞建設(shè),欠下了一些債務(wù),也是毋庸諱言的事實。從某種意義上講,還債“填窟窿”相比創(chuàng)造新政績可能要付出更艱辛的努力。
債務(wù)不去主動清欠,則永遠在那里,而且日積月累會債臺高筑,甚至造成債務(wù)纏身、債務(wù)危機,直至積重難返??己诉@個層面就是要起到鼓勵他們?nèi)デ濉⒁龑?dǎo)他們?nèi)デ宓母軛U作用,真正把還債“填窟窿”也是政績的理念和實踐納入考核指標體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