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獻芬
(江州區(qū)左州鎮(zhèn)鄉(xiāng)村產業(yè)發(fā)展中心,廣西 崇左 532200)
稻縱卷葉螟是水稻生長過程中常見的遷飛性害蟲,在我國各水稻生產地區(qū)都能發(fā)生,其幼蟲對水稻的為害較大,發(fā)生后會造成水稻枯萎死亡,嚴重影響水稻的產量和質量。
稻縱卷葉螟的成蟲體長為7~9 mm,體表顏色為黃褐色,卵的形狀為橢圓形,初產為透明白色,孵化時變?yōu)榈S色。一般情況下,老熟幼蟲的體長為16~19 mm,低齡幼蟲的顏色剛開始為綠色,之后逐漸變?yōu)辄S綠色,蛹的長度為7~10 mm。
稻縱卷葉螟的幼蟲會進入水稻的心葉中取食葉肉,導致葉片上出現(xiàn)大小不同的透明點,幼蟲會直接進入葉鞘內部取食,隨著蟲齡的增加,會直接在水稻葉片的邊緣吐絲,并將葉片制作成卷曲狀,直接包裹住蟲體,嚴重影響水稻生長。在4~5 齡之后,幼蟲的食量明顯增大,嚴重影響水稻的產量和質量。
稻縱卷葉螟是一種遷飛性害蟲,成蟲喜歡濕潤的環(huán)境,具有趨光性特點,在溫度和濕度適合的條件下能夠大量產卵,吸食花蜜以及蚜蟲的蜜露,羽化之后1~2 d 交配,3~7 d 之后產卵,主要在葉片上部產卵。剛孵化出來的幼蟲主要取食心葉部位,之后逐漸轉移到葉片上為害。一般情況下,每只幼蟲能夠取食5~6 片葉片,甚至9~10 片。
稻縱卷葉螟的出現(xiàn)與當?shù)氐臍夂驐l件有直接關系,在溫度和濕度適合的條件下有利于成蟲產卵和孵化,如果遇到連續(xù)降水天氣很容易暴發(fā)。此外,成蟲的活動能力較差,采取人工驅趕的方式會導致其飛行的范圍有限,飛行的距離較短。
1.4.1 農業(yè)防治
稻縱卷葉螟的出現(xiàn)和氣候條件、水稻品種、田間管理有密切關系。在水稻種植的過程中,如果氮肥施用過多,會導致植株生長過旺和葉片肥綠,加之田間濕度大和空氣流通不暢,會增加蟲害的發(fā)生概率。為此,應選擇抗蟲能力強的品種,做好田間的施肥管理工作,控制好氮肥的施用量,避免植株徒長。在害蟲孵化時期避免田間濕度過大,在害蟲化蛹時期可以采取灌溉的措施殺死蟲蛹。及時收獲水稻,并且做好晾曬工作[1]。
1.4.2 做好預測預報工作
做好田間蟲害的預測預報工作,調查稻縱卷葉螟卵量和誘蟲燈誘捕數(shù)量,結合當?shù)貧夂驐l件預測稻縱卷葉螟的發(fā)生時間和發(fā)病程度,制訂科學的防治措施。
1.4.3 生物防治
近些年,隨著人們對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程度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農藥殘留和農作物病蟲害抗藥性問題,在蟲害防治過程中傾向選擇生物防治技術。生物防治技術主要包括利用天敵進行防治,可以減少化學藥劑的施用量。稻縱卷葉螟的天敵包括稻田蜘蛛和瓢蟲等。也可以結合害蟲發(fā)生的實際情況在稻田內釋放寄生蟲等防治,包括稻螟赤眼蜂等。除了利用天敵防治外,還可以選擇生物農藥進行防治,例如蘇云金桿菌和球孢白僵菌等,不會影響水稻生長,具有低毒、無殘留和不易產生抗藥性的特點,適合大面積應用和推廣。
1.4.4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當前主要的防治手段,噴藥時應避開雨天。水稻的抽穗期和分蘗期是關鍵的防治時期,應結合害蟲的抗藥性選擇不同的藥劑噴灑防治,常見的化學藥劑包括氯蟲苯甲酰胺、四氯蟲酰胺和甲維·蘇云菌等。需要注意的是,應選擇低毒農藥或者生物源農藥,并且輪換交替使用藥劑,避免害蟲產生抗藥性。有研究學者表明,利用氯蟲苯甲酰胺處理水稻種子,能降低害蟲的發(fā)生概率。在用藥防治過程中要控制好用藥量和用藥次數(shù),避免害蟲產生抗藥性及污染環(huán)境。
二化螟是水稻生長過程中的主要害蟲,嚴重影響水稻的產量和質量,會給種植戶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在我國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的背景下,二化螟出現(xiàn)的概率明顯增加[2]。
水稻二化螟翅膀展開長度約為20 mm,頭部的顏色為灰褐色,前翅的顏色為黃褐色,翅膀的外部有黑點。幼蟲的長度為20~30 mm,蛹的長度為10 mm 左右,顏色為淡棕色。通常情況下,一年發(fā)生兩代,4~6 齡的幼蟲主要在稻草或田邊的雜草內越冬,之后在第二年冬季開始活動和羽化,適合繁殖的溫度為15 ℃左右。二化螟有一定的趨光性特點,選擇在夜間羽化,經過1~2 d 之后產卵,孵化之后直接蠶食水稻植株的稻莖部位,如果水稻生長過程中遇到干旱的環(huán)境,會導致植株結構老化嚴重,受害嚴重[3]。
水稻二化螟的發(fā)生和當?shù)氐臍夂驐l件關系密切,也會受到溫度和濕度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適合水稻二化螟生長的溫度為23 ℃左右,在氣溫較低的情況下會降低幼蟲的死亡率。進入春季后溫度上升,會導致其為害程度不斷加大。水稻品種是影響害蟲為害程度的主要因素,應選擇抗蟲害能力較強的水稻品種[4]。
2.3.1 農業(yè)防治
結合當?shù)貧夂驐l件和種植條件,選擇適合本地區(qū)種植、抗病蟲害能力強的水稻品種,合理安排種植時間。有些水稻種植地區(qū)的土壤中二化螟蟲源數(shù)量較多,應通過深翻土壤減少越冬的害蟲基數(shù)。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清除田間雜草,通過科學灌溉滅殺土壤中的蛹。在二化螟的繁殖高峰期,可采取灌水措施,并適當增加灌水的深度,深度控制在15 cm 左右,連續(xù)灌水3~5 次,防治效果顯著,可以消滅大部分老熟的幼蟲和蛹。
2.3.2 生物防治
為了減少二化螟成蟲的數(shù)量,可以采用稻田養(yǎng)鴨技術,該技術可以減少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同時能夠促進養(yǎng)殖業(yè)發(fā)展,提高水稻種植戶的經濟效益。鴨群會啄食水稻二化螟的成蟲,有效降低成蟲的產卵數(shù)量,還能夠保護水稻二化螟的天敵,例如赤眼蜂和蜘蛛等。
2.3.3 農藥防治
防治二化螟的農藥種類較多,可以選擇80%精蟲殺手可溶性粉劑11 250 g/hm2、80%殺蟲單粉劑9000g/hm2,或25%的殺蟲雙水劑45 000 mL/hm2,還可選擇20%三唑磷乳油22 500 mL/hm2,兌水11 250 L/hm2進行噴霧防治。有些水稻種植地選擇三唑磷和殺蟲雙等藥劑可能會產生抗藥性,可選擇5%銳勁特懸浮劑9 000 mL/hm2,兌水11 250 L/hm2后噴霧防治。也可以選擇3.5%殺蟲雙大粒劑均勻撒在稻田中,防治效果顯著。
稻飛虱是水稻生長過程中的一種遷飛性害蟲,具有繁殖速度快的特點,主要刺吸植株的汁液為害。當前為害水稻的稻飛虱包括褐飛虱、白背飛虱和灰飛虱,會導致有些地區(qū)田塊減產10%~30%,甚至絕收,嚴重影響水稻的產量和質量,影響種植戶的經濟收入。
3.1.1 褐飛虱
成蟲的體長能夠長到4~5 mm,有些能長到3~4 mm,體表的顏色為黃褐色或黑褐色。一般情況下,成蟲具有明顯的群體性特點,主要在水稻的下部刺吸汁液為害。雌性蟲產卵時,會使用產卵器將葉片刺破,導致水稻失去養(yǎng)分和水分,容易感染菌核病,嚴重影響水稻健康生長。水稻褐飛虱主要在孕穗期和成熟期為害水稻,使水稻的基部變成黑褐色,甚至造成全株死亡,嚴重影響水稻的產量和質量。褐飛虱的飛行能力較強,且繁殖能力強,產卵的周期短、產卵量高。
3.1.2 灰飛虱
灰飛虱長翅型的體長為3.5~4.0 mm,短翅型的體長為2.3~2.5 mm。通常情況下,成蟲和若蟲主要在水稻的中上部位葉片刺吸汁液?;绎w虱很少直接成災,但會直接傳染病毒病,是傳播條紋葉枯病等多種水稻病毒病的主要媒介,對水稻的為害較大,嚴重影響水稻產量和質量。在我國許多地區(qū)的水稻種植地,3 齡和4 齡灰飛虱和少量5 齡若蟲主要在田邊和雜草內越冬,成蟲喜歡生長在嫩綠和高大茂密的地塊產卵,在每年5月開始為害,尤其是在溫暖的氣候條件下有利于該類害蟲出現(xiàn),灰飛虱不耐高溫,但是耐低溫。
3.1.3 白背飛虱
白背飛虱長翅型的雄蟲體長為3.2~4.5 mm,身體為淺黃色或黃白色,若蟲和成蟲主要存在于稻叢基部,吸食莖葉組織的汁液,嚴重時會造成水稻植株倒伏,造成水稻減產甚至絕收。白背飛虱主要在分蘗期至拔節(jié)時期為害水稻,受害田塊的水稻葉片發(fā)黃,并且分蘗數(shù)量減少,成蟲喜歡將卵產在草下部的葉鞘或者莖稈內。與褐飛虱相比,白背飛虱每年遷入的時間較早,并且持續(xù)時間長,在高溫干旱的環(huán)境下有利于蟲害出現(xiàn)。
稻飛虱主要吸食水稻的汁液,影響水稻植株的光合作用,導致根部吸收營養(yǎng)的能力下降,造成水稻植株提前衰老。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該類害蟲主要聚集在水稻叢的根部,吸食植株的汁液,會造成營養(yǎng)物質供給不足,導致水稻干癟籽粒增加。稻飛虱吸食汁液的同時還會攜帶各種病毒,稻飛虱的排泄物還會附在水稻表面,直接引發(fā)煙霉病,嚴重影響水稻生長。
3.3.1 農業(yè)防治
一是選擇抗蟲能力強的水稻品種,科學合理地栽培和密植。二是做好越冬蟲源的消滅工作,可以適當提早栽培,避開為害高峰期。三是在水稻收割完成后要及時翻耕土壤,能夠滅殺土壤中的蛹。四是科學合理灌溉,采取勤灌溉和合理曬田措施,促進秧苗健康生長,提高水稻的抗病蟲害能力。五是堅持科學施肥的原則,尤其要控制好氮肥的用量,增加鉀肥和磷肥的用量,提高水稻植株的抗病能力。六是科學的田間管理工作,要定期觀察水稻的生長情況,在害蟲高發(fā)期到來前做好害蟲的預測預報工作,以采取有效的防治對策。
3.3.2 物理防治
一是選擇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利用害蟲的趨光性特點將光波設定在合理范圍內,實現(xiàn)對害蟲成蟲的誘殺。針對白背飛虱,在每年5 月中旬至7 月上旬進行誘殺,可以在天黑前開燈,第二天天明關燈,能夠在預防該類害蟲的同時消滅稻縱卷葉螟等多種害蟲。二是選擇防蟲網(wǎng)覆蓋秧田。稻飛虱遷入之后,成蟲會進入秧田產卵和為害,利用該特點可以選擇防蟲網(wǎng)覆蓋秧田進行誘殺。該技術能夠有效杜絕成蟲進入秧田、減少蟲卵的數(shù)量,同時降低蟲源的基數(shù)、減少農藥的使用次數(shù)。三是選擇滴油滅殺。在稻飛虱的高發(fā)時期,選擇中午水溫比較高時,采取滴油掃殺法進行防治,效果較好。在滴油之前,將稻田水放淺,保證1 cm 左右即可。開始滴油后使用樹枝不斷攪動稻株,使害蟲直接落水觸油而死,在滴油之后的2~3 h,要及時排出油水,換入清水,避免出現(xiàn)油害。還可以用油均勻地攪拌細土,保證稻田水層為3~5 cm,殺蟲效果高達95%以上。
3.3.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技術就是利用稻飛虱的天敵進行防控,具有生態(tài)環(huán)保的特點。要加強對天敵的保護,增加天敵數(shù)量,有效發(fā)揮生物防治技術的作用。害蟲主要集中在水稻的基部,可以通過在稻田養(yǎng)鴨防治害蟲,能提高種植戶的經濟收入,減少藥物用量,保證水稻品質。
3.3.4 化學防治
應該準確抓住幼蟲的繁殖高峰期進行防治,針對稻飛虱為害特點選擇高效、低毒和低殘留的農藥,避免害蟲產生抗藥性。應該采取以下化學防治措施。在水稻秧苗期要根據(jù)害蟲的發(fā)生特點噴施藥劑,在水稻移栽大田后8~15 d 做好噴灑防治。在發(fā)現(xiàn)害蟲后選擇藥劑防治,可以選擇10%吡蟲啉或者25%噻嗪酮,吡蟲啉用量為900 g/hm2,噻嗪酮用量為750 g/hm2,兌水675 kg/hm2后噴霧防治,重點噴灑水稻基部,提高防治效果。在防治蟲害的同時要加強稻田的巡查工作,尤其在水稻的分蘗期間,如果出現(xiàn)水稻黑條矮縮病,要及時拔出患病植株,并且統(tǒng)一集中深埋或焚燒處理,及時補苗,促進分蘗。
稻苞蟲喜歡躲避在背風向陽的低濕草地或禾本科雜草上越冬,也能在晚稻或再生稻地下部的根叢間越冬,在每年3 月中下旬羽化成蟲,羽化之后1~4 d 交尾,再經過1~3 d 產卵。該類害蟲具有晝出夜伏的特點,將卵產在嫩綠的稻葉背面,每年6—7 月是為害高發(fā)期,尤其對山區(qū)為害比較大。幼蟲主要取食葉片,影響葉片的正常光合作用,影響水稻的生長發(fā)育,幼蟲3 齡之后的食量明顯增大,老熟幼蟲直接在苞內化蛹。
適合稻苞蟲的發(fā)育溫度為25~30 ℃,在相對濕度75%以下會導致成蟲產卵數(shù)量減少,為害減輕。如果遇到多日連續(xù)降水天氣,有利于害蟲生長發(fā)育,并且對天敵的活動不利。稻苞蟲的天敵數(shù)量較多,包括寄生蜂和寄生蠅等寄生類昆蟲,以及一些捕食性昆蟲和蜘蛛、青蛙等動物。調查研究顯示,稻苞蟲的發(fā)生和天敵數(shù)量密切相關,如果天敵數(shù)量多,稻苞蟲數(shù)量明顯減少。
一是消除越冬的寄主。在冬季要及時清理水稻周邊的雜草,并統(tǒng)一燒毀處理,減少害蟲基數(shù)。二是要做好預測和預報工作。在害蟲高發(fā)期到來前要做好預測和預報工作,3 齡后的幼蟲食量明顯增加,要做好該時期的防治工作,可以提高防治效果。三是要做好天敵的保護工作,應該選擇低毒和低殘留的化學農藥,能減少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四是選擇化學防治??梢赃x擇55%殺單蘇粉劑750 g/hm2,也可以選擇2.5%溴氰菊酯乳油或者20%速滅殺丁乳油5 000 倍液,選擇常規(guī)噴霧或者機械設備噴霧,保證噴灑的均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