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
“虎”是百獸之王,人類先民們早有將其作為圖騰崇拜的傳統(tǒng)。文物中常見有以虎為造型或紋飾的器物,其中陶瓷虎形枕就是非常有特色的一類?;⒛陙砼R之際,我們就來說一說這類風格獨特的虎形枕。
虎形瓷枕大范圍流行是在宋金時期,筆者通過在全國珍貴文物數據庫搜索后發(fā)現,各大國有文博單位共收藏有陶瓷虎形枕118件,其中鑒定為宋代的有32件,鑒定為金代的有59件。而從地域分布看,宋金時期的陶瓷虎枕主要出土于河南、山西、河北等地,另外在山東、陜西、甘肅、遼寧、安徽等省也有出土。
枕面略呈橢圓形,白地黑褐彩繪虎捕兔圖,又以簡筆勾勒草叢與飛雁,虎旁書一“虎”字。
金 黃釉褐彩虎形枕安徽省阜陽市博物館藏
《事物紀原》是宋代高承編寫的一部考證事物起源和沿革的類書,該書卷八中有專門介紹“虎枕”的詞條:“虎枕,《西京雜記》曰:‘李廣與兄游獵冥山北,見猛虎,一矢斃之,斷其頭為枕,示服也,事始記為‘虎枕’之始。魏成熙中,得梁冀玉虎枕,臆下有題曰:‘帝辛九年’,帝辛即紂也,是則商紂之時已有其制矣?!备叱惺潜彼瓮砥谥聊纤纬跄耆耍麑ⅰ盎⒄怼睂A幸粭l介紹,說明虎枕在他生活的年代較為流行,其對虎枕的起源追溯至漢代的李廣,甚至商代帝辛(商紂王),說明“虎枕”可能起源很早。
安徽出土的陶瓷虎形枕數量不多,已知安徽省內各博物館收藏的虎形枕只有三件,分別是安徽太和縣出土的黃釉褐彩虎形枕(阜陽市博物館藏)、安徽五河縣出土的醬釉虎頭枕(安徽博物院藏)以及安徽濉溪縣出土的臥虎銜葉枕(濉溪縣文物管理所藏)。雖然數量不多,但這三件虎形枕各具特色,很有代表性。
阜陽市博物館藏黃釉褐彩虎形枕,長31厘米、寬14.5厘米、高9.5厘米,1963年出土于安徽省太和縣城。枕呈臥虎狀,虎身施棕黃色釉,虎頭部為白釉,以黑褐色彩繪虎身斑紋,虎目圓睜、張牙露齒、四肢匍匐,惟妙惟肖?;⒈碁檎砻?,略呈橢圓形,白地黑褐彩繪虎捕兔圖,又以簡筆勾勒草叢與飛雁,虎旁書一“虎”字。此虎枕還有一處值得注意,即虎的鼻子處留有兩個圓孔,既塑出鼻孔造型,又作為瓷枕的通氣孔,因為瓷枕中空,入窯燒造必須留有通氣孔,以避免內外溫差過大而炸裂。
這種造型和裝飾的虎形枕,燒制年代可明確為金代,因為已經發(fā)現有多件這類虎形枕底部墨書有明確的金代年號。如長治市博物館收藏的1996年山西長治縣金代墓葬出土的一件枕面繪“蓮石鴛鴦紋”虎形枕底部墨書“貞元三年(1155年)六月五日王造”,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枕面繪“蘆塘秋禽紋”的虎形枕底部墨書“大定二年(1162年)六月二十六日”,山西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枕面繪花葉紋的虎形枕底部墨書“大定二年”,河北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枕面繪“蘆雁圖”的虎形枕底部墨書“泰和伍年(1205年)伍月初七日”,以及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收藏的枕面繪“竹雀紋”的虎形枕底部墨書“壬寅(1182年)正月十三日置到枕子價□卅一文足”。太和縣出土的這件虎形枕造型、裝飾風格皆與上述五件有明確紀年的虎形枕相同,因此可推定其燒制年代為金代中期前后。
北宋 醬釉虎頭枕 安徽博物院藏
這類金代虎形枕存世數量較多,它們的出土地點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和淮河流域,風格屬磁州窯系是毋庸置疑的。從窯址發(fā)掘報告或調查簡報看,河南省禹州市鈞臺窯址、河南省鶴壁市鶴壁集窯址、河北省磁縣觀臺窯址、山西省長治市八義窯址等都出土過這類虎形枕的標本。因此,金代這些窯場可能都燒造過風格相同的這類虎形枕。
1976年,安徽省五河縣小圩公社出土了一件醬釉虎頭枕,長12.5厘米、寬12.2厘米、高9.5厘米,現藏于安徽博物院。枕身為一虎頭狀,施醬褐色釉,塑耳、眉、眼、鼻、嘴,虎的眼珠以黑彩點繪,張口露齒,顯出虎的兇猛。枕面為施綠釉的寬大葉面覆蓋于虎頭之上,葉面刻劃有葉脈,葉邊殘缺。瓷枕底部不施釉,底部中心留有一個圓形通氣孔。
這件虎頭枕與上述金代虎形枕風格有較大差異。此枕僅塑虎頭,未見虎身,所以稱之為“虎頭枕”。另外,金代虎形枕主要以彩繪方式表現虎的五官、神態(tài),而此枕則采用雕塑技法塑出虎的五官,這又是一顯著差別。瓷枕是隋唐以后較為多見的一類瓷器種類,其演變的基本規(guī)律是尺寸由小變大,唐代瓷枕長度一般在15厘米左右,金代瓷枕長度則多在30厘米以上。五河縣出土的這件虎頭枕長12.5厘米,枕面邊有殘缺,原長度可能稍長一些,但與金代瓷枕尺寸上差距較大,因此年代應較早,不晚于北宋時期。
“王”字是老虎的標志,1985年出土于安徽省濉溪縣四卜區(qū)新汴河工地的臥虎銜葉枕就在虎額頭處有以褐彩繪的一個“王”字。其長36.3厘米、寬13厘米、高11.4厘米,現藏于濉溪縣文物管理所,借展于安徽省淮北市博物館。
其全器塑一臥虎形,四足伏地,尾巴卷曲由腹下與左后足間穿出,雙耳直立,耳內各有一小圓孔,雙目圓睜、虎鼻高挺、虎嘴微張,獠齒自然露出,嘴角銜含葉莖,葉面覆蓋虎背作為枕面。枕身施棕黃色釉與淺綠色釉相間,除“王”字外,又以褐彩繪出虎的斑紋。這件虎形枕采用了圓雕技法,準確地雕刻出虎的面部、身體、四足和尾巴,圓睜的雙目和微露的獠牙表現出虎的兇猛,而臥地的姿態(tài)又顯出被馴服的溫順,制瓷工匠對虎的威猛與溫順刻畫得恰到好處。
北宋末至金 臥虎銜葉枕 安徽省濉溪縣文物管理所藏
相比于前文所述較為多見的第一類金代彩繪虎形枕,該虎形枕更有獨到之處,它將雕塑與彩繪相結合,雖不及前者制式規(guī)范與彩繪技法成熟,但其雕刻的樸拙與創(chuàng)意彰顯出獨具匠心的一面。而這種類型的虎形枕出土與存世量非常少,幾乎未見相似者,具有“獨一性”,不過這也給其年代的判斷帶來了難度。該枕長度達36.3厘米,年代應不會早于宋金時期,而它的形制尚未出現第一類金代彩繪虎形枕那樣的規(guī)范性,工藝也顯得樸拙,尚不夠成熟,因此其年代應略早于前者。另外,浙江省博物館收藏有一件1998年杭州市出土的銜環(huán)銅虎,腹部刻有“紹興五年(1135年)三月九日修內司奉圣旨制造”等銘文,銅虎口銜環(huán)及四足伏地狀與該虎形枕造型非常相似。參考以上材料,濉溪縣出土的這件虎形枕年代可能在北宋末年至金代前期。
北宋著名理學家邵雍所輯《夢林玄解》卷二十八有“虎枕安神辟夢說”,記載:“霍幢真人秘笈虎枕法,能令神魂寧守,妖夢不見,延年養(yǎng)滎,升仙誕道之要也,不可妄傳其法。取千年柏木,按候制成一枕,高八寸,長一尺六寸,刻成臥虎之形,昂頭藏尾,尾自左脛而轉,鑿空其中,留竅方寸,用納后藥,然后以麝香調生漆膠固聽用?!痹撐墨I記載了用柏木制作虎枕,其記載虎枕為“臥虎之形,昂頭藏尾”,且“尾自左脛而轉”,正與濉溪縣出土的臥虎銜葉“枕尾巴卷曲由腹下與左后足間穿出”的形制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