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路拓,高藝書,郭宏偉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接骨木(Sambucus williamsiiHance)為忍冬科(Caprifoliaceae)接骨木屬(Sambucus)植物的莖枝、葉、花、根及根皮,收載于《中國藥用植物志》[1]。接骨木使用歷史悠久、療效顯著,是骨傷科常用藥。接骨木對生存環(huán)境適應性較強,繁殖比較容易、栽培方法簡單易行[2],在中國廣泛分布。歷代本草典籍對接骨木的記載存在名稱眾多、指代不一、藥用品種混亂的情況,故對接骨木的名稱、品種、性味歸經與主治功效、炮制方法及毒性進行考證,有助于厘清接骨木的歷史發(fā)展變化,為接骨木的臨床規(guī)范使用、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及深入利用開發(fā)提供文獻依據。
接骨木首次出現(xiàn)在唐代《新修本草》記載中,《本草圖經》中首次釋名因“接骨以功而名”[3],歷代本草典籍中關于接骨木別名有諸多記載[4-21],見表1。通過歷代本草典籍記載可知,接骨木異名繁多,唐宋時期因其形態(tài)與陸英相似而有別稱木蒴藋,明代之后本草記載的大多數(shù)別名是因其接骨的功效或扦插可移栽的特點而得名,部分別名則是與其他功效或形態(tài)相似的中藥存在重復的情形,如別稱接骨丹、透骨草、大接骨丹、接骨風、九節(jié)風、接骨草。接骨丹在《云南中草藥選》[22]中收錄,源自山茱萸科植物鞘柄木;透骨草在《救荒本草》中有最早的記錄,據其配圖與形態(tài)的描述應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靈秘丹藥箋》與《本草原始》中記載的透骨草則為鳳仙花科植物鳳仙或大戟科植物地構葉,現(xiàn)代用透骨草多為此種;大接骨丹在《云南中草藥》[23]中為山茱萸科植物齒葉叨里木;接骨風在《全國中草藥匯編》中為蕁麻科植物基心葉冷水花;九節(jié)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為蕁麻科植物怒江冷水花;接骨草在《南寧市藥物志》[24]中為豆科植物舞草,《浙江天目山藥植志》[25]中則為蕁麻科植物廬山樓梯草;《晶珠本草》[26]中有藏藥接骨木(藏語“玉骨相那?!保┑挠涊d,據考證應為忍冬科接骨木屬植物接骨草,別稱蒴藋,接骨療傷之效佳。綜上可知接骨木的異名與其他中藥有同名異物、同物異名的名稱混淆情況,混淆中藥多具活血、祛風濕之功;本草記載中主要以接骨木為正名,處方名為接骨木、扦扦活。
表1 接骨木歷代本草記載
唐代《新修本草》記載接骨木:“樹高一二丈許,木輕虛無心”,提到接骨木的葉和花與陸英相似,故有木蒴藋之名。明代《本草綱目》中除接骨木,還收錄了陸英、蒴藋兩藥,兩種藥材亦是形態(tài)相似的同科同屬植物。接骨木與陸英二藥的形態(tài)、功效和應用很難區(qū)分,兩藥名稱在古代也很混亂,臨床上?;煊谩j懹⒆钤缬涊d見于《神農本草經》,又稱木英、蒴藋、接骨樹,是木本植物,現(xiàn)代臨床用陸英為忍冬科接骨木屬植物陸英。據考證《本草綱目》中所載陸英實為現(xiàn)代藥材接骨木。蒴藋又名陸英、接骨草,應是草本植物,據考證《本草綱目》中所載蒴藋為現(xiàn)代藥材蒴藋,為忍冬科植物蒴藋的根或全草。目前在實際應用中仍有品種混淆的情況,如上海地區(qū)許多中藥房將接骨木、蒴藋、陸英、接骨草作為同一味藥,統(tǒng)稱扦扦活[27]。
宋代《本草圖經》[28]及清代《植物名實圖考》卷三十五[10]812所載接骨木均指現(xiàn)代藥材接骨木,見圖1和圖2?!吨参锩麑崍D考》卷九[10]205中記錄的鐵骨散有云:“似接骨草而微短亦寬”,從其形態(tài)及附圖來看,當是接骨木或接骨木之幼苗,見圖3?!吨参锩麑崍D考》卷三十八[10]889也載有接骨木的相關描述:“綠莖圓節(jié),頗似牛膝,以有接骨之效”,從所述的附圖及形態(tài)描述來看,則非本種,而是金粟蘭科植物,見圖4。
圖1 《本草圖經》接骨木
圖2 《植物名實圖考》接骨木
圖3 《植物名實圖考》鐵骨散
圖4 《植物名實圖考》接骨木
根據以上本草記載,可以確定古代所用接骨木即對應現(xiàn)在的忍冬科屬植物接骨木(SambucusL.)。近代植物志記載,毛接骨木[Sambucus williamsiiHance var.miquelii(Nakai)Y. C. Tang]與接骨木同等入藥。見圖5。毛接骨木主要分布在東北和內蒙古地區(qū),別名常記做馬尿騷,民間對此藥有廣泛應用。無梗接骨木(Sambucus sieboldianaBlume ex Mig.)在少數(shù)地區(qū)亦可等同接骨木入藥,分布于河南、山東、陜西、河北、內蒙古、遼寧、山西等地[29-32]。見圖6。同等入藥的還有西洋接骨木(Sambucus nigraL.)[33]。見圖7。
圖5 毛接骨木
圖6 無梗接骨木
圖7 西洋接骨木
綜合歷代本草記載,除近代《福建民間草藥》記載其味酸、性平,《貴州中草藥手冊》《陜西中草藥》《四川中藥志》記載其性味苦、平外,均認同接骨木甘、苦、平的性味。歷代本草未見其歸經的整理,直至《中藥大辭典》中所載“歸肝經”的記錄。可知歷代本草對于接骨木性味及歸經的描述基本一致。
從唐代開始接骨木的功用在主要本草中均有記載,建國后全國各地開始中草藥資源的搜集整理工作,接骨木的藥用功能被廣泛記載。功效認識以續(xù)筋接骨,治療折傷、祛風的功能為主。有關接骨木的功用最早見于唐代《新修本草》,載其:“主折傷,續(xù)筋骨,除風癢、齲齒??蔀樵保凰未侗静輬D經》有葉主瘧的認識;明代《本草綱目》中李時珍沿用之前的記載,將“風癢”校正為“風痹”,新增“根皮主痰飲水氣痰瘧”;清代《醫(yī)經允中》添加了“敷小兒痘毒甚效”的記載;《本草發(fā)明》記載:“又療產后諸血,女科中常用”,《產書》云接骨木可破“產后心悶,血暈連心”[34];《本草新編》中做了“止用之以接續(xù)骨節(jié),產前、產后皆不用”的解釋[35]。接骨木的應用也隨著時代發(fā)展從傷科、內科增加到婦科。
近代后續(xù)本草在先前的功能主治基礎上或增或減,《貴州草藥》中增加了“生肌”的功效;《陜西中草藥土單驗方手冊》記有“熱痢、黃疸”的病癥主治;《安徽中草藥》新增“外用止血”的功用,以上表明接骨木古今藥用功能主治基本一致?,F(xiàn)代研究結果表明接骨木具有很強的保溫作用,能促使身體發(fā)汗從而抑制感冒引起的體寒,感冒引發(fā)的咽喉腫痛在其消炎作用下也能得以改善,另外也能產生改善諸如脂溢性皮炎等過敏炎癥類疾病的效果[36]。
各本草對于接骨木炮制的記載,基本為生用。接骨木炒用的方法在清代《本草新編》中第一次出現(xiàn),但有干品效力減半、炒用后又減半的記載。本品炒制后的藥性有所緩和,能降低腸胃所受的刺激,適用于脾胃虛弱患者。關于接骨木的炮制,歷代本草記載基本相似,具有古今一致性。
歷代本草基本認為接骨木“無毒”或未收錄毒性情況,明清時期《本草蒙筌》《本草發(fā)明》《本草新編》中認為其有小毒,這與人們將其作為食物的認識相吻合,也為食用接骨木的安全性提供了本草依據。早在舊石器時期,接骨木就已經成為我國生活中采集作物的主要對象[37],食品行業(yè)將其作為一種保健食品,將接骨木的花序、果實作為原料,用于果酒、果茶、果醬、植物油、調味料及添加劑的加工[38]。但未成熟的接骨木果實所含的桑巴霉素會因水解而生成毒素,不能食用[39]。隨著近代藥理毒理學的深入研究,表明接骨木油對小鼠機械性肝損傷預防保健效果明顯,但也有研究顯示接骨木籽油揮發(fā)性成分質量濃度大于0.1 g/L 時,具有較大的細胞毒性[40-41]。接骨木莖葉小鼠動物實驗中,也表現(xiàn)出一定的毒性作用[42]。根據本草文獻和現(xiàn)代藥理毒理研究的記錄,可知接骨木具有藥食同源的屬性,通過對毒性的考證可為其藥用、食用以及進一步安全性的工藝研發(fā)提供參考。
接骨木始載于唐代《新修本草》,古代本草對其藥用內容記載較少但異名眾多,本文通過對歷代本草中接骨木記錄的別名與俗名進行梳理,對其名稱進行考證,確定接骨木為其正名。接骨木、蒴藋、陸英、接骨草幾味藥的形態(tài)相似,生長條件與分布基本相同,但現(xiàn)代所對應常用藥的基源不同[43]。經考證我國歷史上廣泛使用的接骨木正品品種為忍冬科接骨木屬植物接骨木,以及同屬植物毛接骨木、無梗接骨木和西洋接骨木。本草古籍對接骨木的性味歸經與功能主治,炮制方法及毒性的記載與現(xiàn)代基本相同,具有歷史連貫性。
接骨木植物資源分布廣泛,民間使用其莖枝、根、根皮、花、葉、莖、髓和果實等多個部位入藥。作為骨傷科常用藥,接骨木的市場需求大、資源供應不充分,合理開發(fā)接骨木的藥用資源及其他藥用部位,尋求其有效成分的替代品意義重大。歷代對于接骨木藥用功效等統(tǒng)一的認識,在現(xiàn)代藥理作用機制及藥效藥代學研究中有良好的指向性。歷史上多認為接骨木無毒,藥食同源的歷史悠久,有一定的食用安全性,其美容保健功能的經濟價值有廣闊的開發(fā)前景[44]。近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了接骨木未成熟果實、接骨木籽油及莖葉中存在的較小毒性作用,為其藥用、食用以及進一步安全性的工藝研發(fā)提供參考[45]。
綜上所述,本文對接骨木的古代本草文獻進行梳理考證,明確了接骨木的名稱、品種、性味歸經與主治功效、炮制方法及毒性,可為中藥接骨木現(xiàn)代臨床的應用與規(guī)范管理提供理論依據及文獻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