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怡然
看過《人民日報》轉(zhuǎn)載的文章《在樹洞里》之后,我甚至說不清是感動、感傷還是感激。
“你們知道T35嗎?我很感謝這趟列車,它至今都在,這是唯一從安徽到北京,依然有硬座的白皮列車……我每次都是買學生票70塊錢,坐一宿回家……就是拿一個小馬扎,席地而坐,看一宿書也就到家了。”
我是慚愧的。我見慣了省會城市的車水馬龍,以家庭親昵和諧、知識氛圍濃厚的環(huán)境為常事。我有健康的父母,父母有光鮮體面的工作。我不必計算每餐的花銷,不必抑制消費的沖動,我可以游覽山水、添置衣服、結(jié)伴出行,很少因為生活的壓力煩惱惆悵。
“中午解散以后……我看到大家吃西瓜,都是咽咽口水,默默地喝水瓶里的水,心靜自然涼。”
我是軟弱的。我需要伸手向家里要錢,需要人來替我買單。我需要人們的認可、共情和幫助,需要世界給我更多的時間讓我成長,等我成長。
原來世界之大,身處罅隙的人很多、不停掙扎的人很多。原來滿眼春色,角落里的花也沒忘記綻放。原來長夜漫漫,那溫暖明亮的一點燈,竟然是從暗處來。
我心疼那個羨慕旁人出游飲食的眼神、心疼那個形單影只、張皇茫然的身影。我猜想他衣著樸素、不加粉飾、碌碌無名。是苦難禁錮著他嗎?可我又分明從他身上、從拙樸的字里行間看出了一些滾燙的精神,一些辛苦之后的回甘,一些被我們叫作感恩的東西。
對了,我看出的最重要的東西,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梁。
如何超越貧困?澎湃新聞?wù)f,超越貧困遠不只是解決自己的生計問題?!抖Y記》里寫道:“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后己?!痹?jīng)那個窘迫的人,從自己的命運中窺見了其他人的命運,于是以赤誠的意愿和涓滴余力去幫助他人,去回饋自身曾收到的溫暖,這是德行,更是慈悲。
清華的校訓(xùn)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好像恰好跟他的故事呼應(yīng)。我好像明白了感動我的是什么。是觸底反彈的強大韌性,是暗夜中仍不放棄煥發(fā)的青春光彩,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善舉。因為淋過雨,所以愿意替人撐傘;因為在黑暗中踽踽獨行過一段,所以甘心為人提燈。
而正是因為有人在前面走,有人遮住了風雨、點亮了長夜,我們的國家才有希望,民族的脊梁才不會彎。
后來那篇文章被頻頻轉(zhuǎn)載,樹洞故事的作者仍然不愿意留下名字。名字沒有便沒有吧,民族的脊梁就應(yīng)該是你是我,是所有懂得感恩、懂得回報的中國人。我們靜默無聲、平凡樸素,我們卻能坦誠地面對苦難,慷慨地回敬所有善意。我們身處狹小洞口,苦難卻催發(fā)力量。我們深陷溝渠,但心在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