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弗尤
校際球賽在美國本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學期間,不少學子每周有兩三場比賽,是常規(guī)性安排。然而,新年伊始的一場中學女子籃球賽,卻在美國掀起了不小的波瀾。康涅狄格州的圣心學校在和萊曼堂高中的比賽中,以96∶4的絕對優(yōu)勢獲勝!
但是,引起全國性媒體關注的卻并不是圣心學校有多么優(yōu)秀的人才、杰出的戰(zhàn)術或超常的戰(zhàn)績。恰恰相反,圣心學校的壓倒性勝利引來的是一片譴責之聲,也引來校方第二天一大早的公開道歉。
道歉聲明稱:“圣心學校注重體育參與所蘊含的教育意義:有道德有擔當?shù)钠沸?、有領導藝術有底蘊的人格,以及對對手的尊重。昨晚與萊曼堂的女子比賽,與我們的價值觀和理念不符。(我們)對昨晚取得比賽結果的方法深感愧疚。”學校對47歲的球隊教練柯爾克作出停教一場比賽的處分。
在全網(wǎng)一片譴責聲中,也有一些為柯爾克辯護的。有一辯護者是柯爾克的朋友、同行。他在推特上為柯爾克做人格擔保,呼吁人們不要對這么一個“重家庭、重友誼、愛學生的好人”進行“人格屠殺”。然而,他的辯護有個前提:柯爾克在球賽中確實“犯了錯誤”。
五天后,柯爾克在重回賽場前發(fā)表聲明:“我對自己的教練決策深感愧疚,向萊曼堂的隊員、教練和父母們真誠道歉。我從錯誤中吸取了教訓,并已經(jīng)做出體制性改變以圖避免將來出錯?!?/p>
或問:率領球隊獲得壓倒性勝利的柯爾克教練到底犯了什么錯誤?
從上邊引用的各色話語看,美國人似乎覺得這事不言自明,無需解釋,反正就是錯了。圣心學校的聲明很是含混,但是,它畢竟提到了“對對手的尊重”。那么,大贏對手,就是對他們的不尊重了?
上世紀70年代,中美關系25年寒冰的第一道裂紋是乒乓球撞開的。中美乒乓球力量懸殊,但是在中美兩隊互訪的友誼賽中,結果總是不相上下。美國人后來提到中國隊讓球的做法時,總是樂不可支:比賽嘛,當然要發(fā)揮最高水平,否則,才是對對手的最大不尊重。
更何況,筆者曾論述過,美國人為了避免虛假文明之嫌,往往會著意表現(xiàn)粗魯,尤其是在競技場上。
確實如此。但那是成人的職業(yè)競技,而柯爾克執(zhí)教的是一群孩子。這就帶來兩大問題。職業(yè)球賽,大多是在聯(lián)盟圈內(nèi)進行,而聯(lián)盟會采取各種措施使各隊水平保持大致相當。學校球隊,根本沒有條件做到這一點。
若是成人,就是被打個稀里嘩啦,也應該有足夠的心智承受。孩子就不一樣了?,F(xiàn)場的無助和尷尬不說,這樣的比賽會給孩子們?nèi)蘸髱碓鯓訐]之不去的陰影,很難料想。萊曼堂的教練說:圣心學校一直都在打全場緊逼、人盯人防守、防守反擊、狂灌三分球,使萊曼堂球員毫無招架之力。
“自始至終,他們都沒有表現(xiàn)出任何憐憫之心?!比R曼堂教練這么說是確有所指的。
北美的大多數(shù)學校賽會都訂立了“憐憫規(guī)則”(mercy rule):在賽局已定、比分相差達到某個數(shù)位時,就要停止比賽,以避免給雙方球隊帶來不必要的尷尬和精神創(chuàng)傷。
此次尷尬的賽事后,康涅狄格州校賽聯(lián)會極有可能會補訂憐憫規(guī)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