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磊
有一種植物,江南人稱之為水蠟燭,翠綠的枝條,等成熟了,上面便會生出猶如蠟燭一般的物件,暗紅色,又有些像香腸,肉嘟嘟的,卻并不能食用。長于水畔淤泥里,到岸有一段距離,雖不亭亭卻也有一絲亮麗風(fēng)景。
農(nóng)人便會采來,稱之為“水蠟燭”,言簡意賅,真正是生出來的名字。中間的莖正好是蠟燭芯,極其形似。少時,家鄉(xiāng)總是停電,農(nóng)人無奈之下,便只能點蠟燭。貧困一點的家庭,便將水蠟燭采來,等烈日晴好的天氣,將水蠟燭暴曬,至干透,再蘸上煤油,便可以燃燒照明。一支水蠟燭足以點燃很長一段時光,如火把一般濃烈,驅(qū)趕走郁郁的黑夜……
我家倒是很少用水蠟燭來照明,但這并不妨礙我對它的喜愛。將采來的新鮮水蠟燭用手捏上一捏,便全部膨脹開了,像玩一場魔術(shù),再抖上一抖,水蠟燭便碎散開來,如蒲公英一般迎著風(fēng)飛散出去——這是植物傳播種子。
水蠟燭都是拿來玩的,誰也未曾想過,這竟是一種極為鮮美的食物。
淮安人喜食蒲菜,卻一直未曾親嘗,甚是遺憾。
上大學(xué)時,品嘗了一位同學(xué)母親帶來的水餃,很是美味,那餡有一股清甜味道,混合著肉香,肉食竟然也變得嫩滑了,與那配菜很自然地融為一體,包裹在餃子里。咬破餃子皮,仿佛釋放出了精靈。
問,其中為何物?
答,蒲菜餃子。
再問,蒲菜是什么?
答,水邊長的植物,很漂亮,會生出香腸一般的果實。有些地方稱之為水蠟燭!
“水蠟燭”三個字頓時把人嚇了一跳。不知大家是否有這樣的記憶,兒時班級里總有一個學(xué)習(xí)不好,調(diào)皮搗蛋,“無惡不作”的“壞”孩子。十多年過去,某一天突然光鮮地出現(xiàn)在你的面前,彬彬有禮,那已是業(yè)界棟梁!天淵之別,不為過。
再見蒲菜,便是在菜市場里,那捆潔白窈窕的素凈,仿佛在菜市場的岸上點了一盞燈。蒲菜如蔥根一般的顏色,卻又比鮮嫩的蔥根水靈,細(xì)膩,潔白如女子的手指,泛著淡淡的青色。那是妝罷低眉問夫婿,輕輕落下的手,有些疑惑又有一些纏綿?;蚴腔ㄈ锓蛉说氖郑惠p輕一舞,自清涼無汗。
買了回來,想用蔥姜蒜熗鍋來炒,友人趕忙攔住。說道,素不知,這蒲菜是最為細(xì)嫩脆弱的,經(jīng)不起一點佐料的侵?jǐn)_,如果是蔥姜蒜爆炒,那便吃不出蒲菜清甜的味道,可用肉炒來,或是干脆涼拌清炒也是極好的菜。
我便真的清炒了它,真的不加一絲佐料,連油都放棄了重味的,色拉油燒熱,將蒲菜切來,只是簡單地翻滾,大火炒至斷生,便盛在盤子里,端了上來。
這道菜很有江南特色。
盈盈地落在盤子里,給人一種輕盈之感,如云煙一般。嘗在口中,那絲淡淡的清甜,閉上眼,眼前飄過月夜下的池塘,有倦蛙鳴唱,有水草隨風(fēng)搖曳,水面波紋也是安靜的,一切都是輕輕的,靜靜的,天空有一絲輕如煙紗的云,偷偷掠過圓月。那月淡淡地滴落一顆清澈透明的淚……
那盤蒲菜便是從唐詩開始,走過宋詞,落在元曲之上,繞過房梁,從納蘭的肩頭跳過,越過了江南春秋幾百年……
等吃完,方才如從夢中清醒了。
難道這就是兒時玩的那支“水蠟燭”?換作蒲菜便有了另一份思想。
可見一件物品只落在應(yīng)該落的位置上,方才有了魅力。若是落在其他地方,最終或是成為黃發(fā)小兒的玩物,也只能暴殄天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