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
摘要:為了了解中學生人際關系、自尊以及手機成癮的關系,采用羅森伯格(Rosenberg)編制的自尊量表中文版、萊翁(Leung)編制的手機成癮量表以及中學生人際關系問卷,對420名中學生進行了測量以及數據收集。結果發(fā)現:(1)男、女生的自尊水平存在顯著差異且男生的自尊水平顯著高于女生。(2)中學生人際關系負向預測手機成癮,人際關系越良好,其手機成癮可能性越低;人際關系正向預測自尊,人際關系越良好,其自尊水平越高;自尊負向預測手機成癮,自尊水平越低,越有可能導致手機成癮。(3)自尊在人際關系與手機成癮的關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即人際關系可以直接影響手機成癮,也可以通過自尊作為中介變量去影響手機成癮。
關鍵詞:手機成癮;人際關系;自尊;中學生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2)04-0026-05
一、引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時代的不斷進步,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截至2020 年 3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9.04 億,較2018 年底增長7508 萬,互聯網普及率達64.5%,較2018 年底提升4.9個百分點,至此,手機已經成為人們上網時最頻繁使用的工具[1]。不可否認的是,手機的出現極大豐富了人們的生活,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便利,但是同時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困擾,其中手機成癮就是一個普遍問題。蘇雙、潘婷婷、劉勤學等[2]在編制手機成癮量表時,將智能手機成癮界定為由于對智能手機的濫用而導致手機使用者出現問題心理或行為。現有研究表明,手機成癮會導致人們的人際交往能力降低,讓人們不想花時間在學習上[3]。
中學生是未來社會及國家發(fā)展的中堅力量,同時也是最快跟上科技更新換代的人,因此,研究中學生的手機成癮情況并針對研究結果提出一定的建議與解決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人際關系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交往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關系,主要表現為人們心理上的距離遠近、個人對他人的心理傾向以及相應的行為等[4]。好的人際交往能力能夠使中學生的社會性不斷得到發(fā)展與進步,讓其得到更加全面的發(fā)展。許多學者的研究都表明,手機成癮與人際關系之間存在著較大的相關關系,沉迷于手機導致很多人的人際關系較差[5-8]。但是較少有研究去指向人際關系對手機成癮的影響,不好的人際關系是否會影響人們手機成癮的情況依舊需要人們的驗證。馬斯洛的需要理論認為,人際交往是個體最基本的需要[9],當個體在現實生活中出現同伴關系不良時,會通過網絡或其他媒介滿足人際交往需求,亦會出現依賴手機滿足交往需求的現象,誘發(fā)手機成癮。因此,提出假設一:人際關系的情況會影響人們手機成癮的情況,中學生人際關系情況會負向預測手機成癮。
自尊是個體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是自我圖式的核心要素,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自尊是個體適應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心理機制,它能緩解焦慮,對個體的心理健康起保護性作用[10]。自尊也在幫助人們的心理和諧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11]。目前已經有很多研究表明,自尊與手機成癮之間存在著很大的關聯。呂帥、邱宗滿[12]的研究表明,自尊與手機成癮存在負相關。葉娜、張陸、游志麒[13]的研究也表明,自尊對網絡成癮具有負向的預測作用。在人際關系與自尊方面,已經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自尊對人際關系有顯著的負相關[14-16]。自尊對人際關系的預測方面文獻較少,張靈[17]的研究表明,人際關系與自尊可以相互預測,是互為因果、相互作用的關系。綜上所述,提出假設二:在中學生人際關系對手機成癮的影響中,自尊起著一定的中介作用,即人際關系不僅能夠直接影響手機成癮,還能通過自尊的中介作用影響手機成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從云南省某完全中學抽取初中、高中生共450名填寫問卷,回收有效數據420份,有效率93.3%,其中初中生358份,高中生62份。被試年齡范圍為11~18歲(M=13.14,SD=1.69),其中男生144人,女生276人。
(二)研究工具
1.自尊量表
采用羅森伯格(Rosenberg)編制的自尊量表,共10 個項目,4 級計分,各項目之和作為自尊分數。其中條目1、2、4、6、7(共5 題)為正向計分,其余5 個條目(3、5、8、9、10)為反向計分,得分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18]。本研究Cronbach’s α系數0.866,表明具有良好的信度。
2.中學生人際關系量表
該量表包括4 個因子,共28 個題目。根據人際關系量表的評定標準,總分為0 ~8 分,表明與朋友相處的困擾較少;總分為9 ~14 分,表明與朋友相處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擾;總分為15 ~20 分,表明在同朋友相處上的行為困擾較嚴重;總分超過20 分,則表明人際關系行為困擾程度很嚴重,而且在心理上出現較為明顯的障礙。得分越高,表明受困擾越嚴重[19]。本研究Cronbach’s α系數為0.883,表明具有良好的信度。
3.手機成癮量表
采用路易斯(Louis L)[20]編制,黃海修訂的手機依賴指數量表,共17個題目,包含4個維度——失控性、戒斷性、逃避性、低效性。量表采用1~5 點計分,分數越高,手機依賴的程度越深[21]。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82,表明具有良好的信度。
(三)數據處理
將問卷進行數據整理后,采用SPSS22.0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中介效應的檢驗采用Bootstraps算法。
(四)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
在研究中,由于對同一被試共采用了三個問卷來進行調查,可能會出現由共同方法變異導致的共同方法偏差。因此,在開始數據分析之前,首先對樣本數據進行了共同方法偏差的檢驗。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Harman 單因素檢驗法。分析后發(fā)現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有16個,其中第一個公因子解釋了方差的19.37%,小于40%的臨界標準。因此,本研究中并不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問題,適合進行數據分析。
三、數據分析以及結果
本研究采用SPSS22.0進行數據分析,中介效應采用Bootstraps進行檢驗。
(一)不同性別的差異性分析
男女生在人際關系與手機成癮方面均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且男女生的得分均值接近;男女生在自尊方面的得分存在顯著差異(p<0.05),男女生在自尊上得分的均值較為接近,詳見表1。
(二)中學生人際關系、手機成癮、自尊之間的相關分析
中學生人際關系與手機成癮之間呈顯著負相關,即中學生人際關系越好,越不想花費很多時間在手機上。人際關系與中學生自尊情況之間呈顯著正相關,即中學生人際關系情況越好,自尊水平就越高。手機成癮與中學生自尊呈顯著負相關,即當中學生花費越多的時間在手機上時,其自尊水平越低,詳見表2。
(三)中學生人際關系以及自尊對手機成癮影響的回歸分析
利用SPSS22.0進行中介效應分析,如表3和圖1所示,其中有方程1:人際關系預測手機成癮(=-0.345,t=-7.509,p<0.001);方程2:人際關系對自尊(=0.444,t=10.119,p<0.001);方程3:自尊(=-0.161,t=-3.183,p<0.001)與人際關系(=-0.273,t=-5.391,p<0.001)預測手機成癮;方程4:自尊對手機成癮(=-0.282,t=-6.021,p<0.001)。由以上結果可知,方程1、方程2以及方程4結果均達到顯著性水平。但是方程3中人際關系對手機成癮的解釋力仍然達到顯著性水平(=-0.273,t=-5.391,p<0.001),因此,本研究的完全中介效果不成立。
(四)自尊在人際關系與手機成癮間的中介效應檢驗
為探討人際關系對手機成癮的影響中,自尊是否起到中介作用,本研究使用偏向校正的Bootstraps法重復抽樣1000次,計算95%的置信區(qū)間。各中介路徑的效果值如表4所示。人際關系對手機成癮的總效應為-0.67,95%的可置信區(qū)間為(-0.8465,-0.4952),直接效應為-0.5316,95%的可置信區(qū)間為(-0.7255,-0.3378),人際關系通過自尊對手機成癮的間接效應為-0.1392,95%的可置信區(qū)間為(-0.2112,-0.0745)??傂獮橹苯有c間接效應的和,直接效應與中介效應分別占總效應的79.25%與20.75%,總效應、直接效應與間接效應的可置信區(qū)間均不包括0,說明自尊在人際關系與手機成癮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
四、討論與建議
(一)人際關系、自尊與手機成癮的關系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人際關系對手機成癮具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人際關系越良好的學生其手機成癮的可能性更低,此研究與前人的研究與預測相一致[17],同時也驗證了假設一。另外,自尊在兩者之間起到部分的中介作用,驗證了假設二,人際關系與手機成癮是可以雙向預測的,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造成手機成癮的原因十分的多樣,人際關系不良會讓人不愿意與他人交流溝通,更多地將時間花費在手機上,從而導致手機成癮。所以當中學生具有了較好的人際關系時,自尊水平會提升,使得中學生能夠更加正確地認識和使用網絡,從而預防和減少網絡成癮。
從人際關系的角度去關注人際關系情況是否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學生的手機成癮的研究很少。另外,對于自尊與人際關系的研究則主要關注的是同伴關系或只是部分的師生關系的研究,較少有直接研究自尊與人際關系之間關系的文章。因此,本研究從人際關系的角度去看是否會影響人們手機成癮,以及將自尊作為中介變量,去研究自尊與人際關系之間的關聯,能夠很好地查補現有研究的空缺。此外,中學生是社會發(fā)展與進步的主要中堅力量,去研究中學生的人際關系對手機成癮的影響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降低中學生手機成癮的相應策略
第一,開設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關注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過高的學習壓力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不好的影響,學生沒有找到正確的釋放壓力的辦法就會將精力花費在手機上面,從而逃避現實。因此,可為學生提供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課程,幫助學生很好地釋放壓力。
第二,學??梢蚤_設一定的處理人際關系的課程,對于無法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學生,讓其學習相關知識,更好地幫助他們自身。人際關系是中學生學習與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課題,中學生需要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建立友誼,從而建立更好的自我同一性。因此,無論是學校主要課程的任課教師,還是學校專職的心理健康教師,都應該引起重視。
第三,多關注中學生中女生的自尊水平,尋找學校中女生自尊水平低于男生的原因,同時尋找相關對策去提升學生的自尊水平。初中生由于身體的發(fā)育以及心理的逐漸成熟,特別是女生更容易出現低自尊的情況,學校應該開設一定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幫助學生更好地樹立性別意識以及了解更多男女性別的不同之處,從而能夠以更加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去面對學習與生活。
五、結論
第一,男、女生的自尊水平存在顯著差異且男性的自尊水平顯著高于女性。
第二,中學生人際關系負向預測手機成癮,人際關系越良好,其手機成癮可能性越低;人際關系正向預測自尊,人際關系越良好,其自尊水平越高;自尊負向預測手機成癮,自尊水平越低,越有可能導致手機成癮。
第三,自尊在人際關系與手機成癮的關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即人際關系可以直接影響手機成癮,也可以通過自尊作為中介變量去影響手機成癮。
參考文獻
[1]于朝暉.CNNIC發(fā)布《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J].網信軍民融合,2020(5):26-27.
[2]蘇雙,潘婷婷,劉勤學,等. 大學生智能手機成癮量表的初步編制[J].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4,28(5):392-397.
[3]曹維娜.高職學生手機網絡成癮的危害及對策研究[J].大眾標準化,2020(15):49-51.
[4]王帥青. 初中生人際關系與自尊、人格的關系研究[D].新鄉(xiāng):河南師范大學,2013.
[5]凌瑛,唐文清.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的異質性:人際關系與孤獨感的作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6):55-57.
[6]張婷婷.孤獨感在高職醫(yī)學生手機成癮與人際關系困擾間的中介效應研究[J].中國醫(yī)藥科學,2020,10(24):234-237.
[7]覃潔. 中學生人際信任、孤獨感與手機依賴的關系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20.
[8]何琴,王志寰,王夢蘭.青少年人際關系對手機成癮傾向的影響:自尊和焦慮的鏈式中介作用[J].心理研究,2020,13(5):474-480.
[9] Maslow A H .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1943,50(4):370-396.
[10]張向葵,田錄梅.自尊對失敗后抑郁、焦慮反應的緩沖效應[J].心理學報,2005(2):240-245.
[11]姜永志,白曉麗. 手機互聯網依賴與心理和諧的關系:自尊的中介作用[J]. 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31-37.
[12]呂帥,邱宗滿. 自尊對大學生手機成癮的影響:同伴關系的中介作用和自我認知的調節(jié)作用[J]. 現代預防醫(yī)學,2020,47(2):110-113.
[13]葉娜,張陸,游志麒,等. 自尊對手機社交成癮的作用:有調節(jié)的中介模型分析[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9(3):515-519.
[14]李艾蓮,劉宗發(fā). 大學生人際關系困擾與自尊水平的關系研究[J]. 亞太教育,2015(10):263-264.
[15]李會文. 大學生網絡疏離感與自尊,人際關系的研究[J]. 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6(5):71-72.
[16]鄭笑宇. 大學生自尊與人際關系相關關系的研究綜述[J]. 中國市場,2016(1):172,176.
[17]張靈. 大學生自尊、人際關系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D]. 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7.
[18]Rosenberg,Morris,Schooler,et al. self-esteem and adolescent problems:modeling reciprocal effects[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9,54(6):1004-1018.
[19]朱君,趙雯,劉增訓,等. 大學生人際關系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 精神醫(yī)學雜志,2013(4):265-267.
[20] Louis L. linking psychological attributes to addiction and improper use of the mobile phone among adolescents in Hong Kong[J]. Journal of Children and Media,2002,2(2):93-113.
[21]黃海,牛露穎,周春燕,等. 手機依賴指數中文版在大學生中的信效度檢驗[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4,22(5):835-838.
編輯/衛(wèi) 虹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