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書
(撫順市清原縣人民醫(yī)院外科,遼寧 撫順 113300)
胃癌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在所有惡性腫瘤中發(fā)生率位居第一[1],主要發(fā)生在胃黏膜上皮,嚴重威脅患者健康安全。近些年來,受人們生活方式改變等因素影響,胃癌發(fā)生率呈現增長和年輕化趨勢。手術是胃癌主要治療方式,傳統開腹手術治療效果顯著,但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手術風險較大,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成熟應用,腹腔鏡治療已經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胃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治療的臨床效果。
1.1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2月-2021年1月來本院接受治療的76例胃癌患者進行本次研究隨機將其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齡(59.18±6.39)歲;觀察組男21例,女17例,平均年齡(58.35±6.13)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胃癌診斷標準;臨床資料完整患者;知情本次研究,并經院倫理委員批準。排除標準:存在嚴重性精神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胃癌晚期患者。
1.2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傳統開腹手術治療:患者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取仰臥體位。于患者上腹部正中處做切口,為患者進行消毒鋪巾,逐層將打開患者腹部,沿橫結腸邊緣將大網膜切開,將胃網膜右動靜脈于患者的胰十二指腸前筋膜深面部位分離出來,切斷,同時做好結扎,對患者的No.6組淋巴結進行清除,對患者的肝胃韌帶左側一直到賁門右側進行離斷處理,對No.1,3組淋巴結進行清除,對患者的十二指腸進行游離處理,采取線性切割的方式對距吻合器幽門下方約3 cm處的十二指腸進行離斷處理,將患者胃向左側提起,對患者的冠狀動脈進行離斷處理,暴露患者肝總動脈,對患者No.8a組淋巴結進行清除處理,于根部將患者的左動脈切斷,將患者腹腔肝和脾動脈暴露出來,對No.7,9,11組淋巴結進行清除處理。采取切割閉合器將患者的腸腸以及腸胃共同開口進行關閉。
觀察組給予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治療: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仰臥體位。于臍下行穿刺處理,建立氣腹,控制氣腹壓力12~14 mm Hg(1 mm Hg=0.133 3 kPa),將戳卡置入作為觀察孔。于距患者左側腋前線肋緣下方約2 cm處,距右側腋前線肋緣下方約2 cm處,左鎖骨和右鎖骨中線距臍上約2 cm處將戳卡置入,將其作為操作孔。對患者腹腔進行常規(guī)探查,以術前置入的鈦夾和注射的納米碳標識為依據,對患者的腫瘤位置進行探查,明確臨床分期,確定患者胃切除范圍,對患者進行標準淋巴結清掃,整塊切除患者腫物,清掃患者胃周淋巴結。以患者橫結腸中部作為起始點,采用超聲刀將大網膜分離出來,同時進入患者小網膜囊,于患者胰十二指腸前筋膜深面將胃網膜右動靜脈分離出來,將其切斷以后做好結扎處理,對患者No.6組淋巴結進行清掃。沿患者肝總動脈前方上緣展開分離處理,對患者的No.8組淋巴結進行清掃。采取切割閉合器將患者的腸腸以及腸胃共同開口進行關閉。
1.4觀察指標:評估兩組患者手術效果、預后效果、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手術效果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和切口長度、預后效果指標包括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和胃腸功能恢復時間。
2.1兩組手術效果比較:與對照組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和切口長度相比,觀察組均偏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效果比較
2.2兩組預后效果比較:與對照組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和胃腸功能恢復時間相比,觀察組均偏低,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預后效果比較
2.3兩組并發(fā)癥比較: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5.26%,切口感染1例,腹腔內出血1例;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1.05%,切口感染3例,腹腔內出血3例,吻合口瘺2例。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45,P=0.042<0.05)。
研究顯示,胃癌致病因素主要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飲食結構改變,工作壓力加大,生活節(jié)奏變快等,該病死亡率較高[2]。在我國,大多數胃癌為進展性胃癌,手術為首選治療方式。以往治療主要采用傳統開腹手術方案,該治療方式能夠清掃患者淋巴結,增加患者生存率,一定程度抑制腫瘤轉移和復發(fā),但創(chuàng)傷較大,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概率較高。
腹腔鏡手術治療能夠獲得更為清晰的手術視野,便于操作者觀察解剖層面變化情況,有利于各項精細化操作。例如,在對患者胃右組淋巴結和胃網膜右組淋巴結清除時,能夠及時為患者止血,預防出現不必要的副損傷、出血和并發(fā)癥,縮短患者康復進程[3]。同時,腹腔鏡技術可以應用于非常狹小的空間內,可對患者的食管下段進行充分游離,減少患者上切線陽性率和術后吻合口復發(fā)率。淋巴結轉移是胃癌患者出現轉移現象的主要標識[4],淋巴結清掃數量、標準淋巴結清掃和患者預后效果以及病理分期具有高相關性,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發(fā)展,分辨率和手術視野更為理想,可較好分辨微小淋巴結。研究顯示,脾門區(qū)淋巴結是影響患者預后效果的重要因素[5],而應用腹腔鏡技術可對脾門區(qū)淋巴結進行徹底清掃,獲得更為理想的臨床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和切口長度低于對照組;觀察組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和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少于對照組;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腹腔鏡輔助根治術有利于優(yōu)化胃癌患者的臨床治療工作。
綜上所述,胃癌患者給予腹腔鏡輔助根治術治療能夠顯著提升患者手術效果和預后效果,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