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紅玲
稽首禮是中國古代表示恭敬的重要禮儀之一,具體又可分為稽首、拜手稽首、再拜稽首三種形式。周代奠定了中國的禮儀基礎,但亂世春秋使禮制走向衰竭。胡新生在《周代拜禮的演進》一文中指出從周代簡單的稽首禮到春秋時期演變?yōu)樵侔莼祝笳髦榷ǘY儀系統(tǒng)的分裂與新型禮儀規(guī)范的形成。《左傳》記載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間的紛爭,諸侯國爭霸意味著周王朝面臨著分崩離析的重大挑戰(zhàn),而禮儀的變化猶如一面鏡子映照著這一切。
一
《周禮·春官·宗伯》:“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编嵭ⅲ骸盎?,拜頭至地也?!被锥Y是古代最為隆重的禮儀,體現著絕對的尊敬。目前,學術界討論稽首禮的重點是具體動作,祝昊冉《古代跪拜禮——“稽首”新考》總結出“頭至地”“頭下緩至地”“頭至地并停留”“頭既下緩至地又停留”四種主要觀點,認為行稽首禮時“雙膝跪地,雙手聚攏至膝前地上,頭舒緩至于手前之地”。
在西周時期,稽首禮作為最高禮儀,僅僅用于君臣之間,體現著臣子對君主的絕對服從。隨著時代的演變,周王朝迎來頹廢期,原本嚴格的周禮秩序亦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變數。春秋時期,稽首禮的適用范圍擴大。形式由稽首變?yōu)樵侔莼?、三拜稽首。適用的場合也有所擴展,更加通俗化。這些證據都指向一個論點,那就是亂世之中,人們不再恪守周禮的規(guī)則,實現了禮儀的下沉。
二
(一)君臣之間
《左傳》記載(以下凡未注明出處者,均來自《左傳》):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晉獻公因士筑墻摻雜木料一事責備士。士稽首而回答說,沒有戰(zhàn)事修墻必定會被敵人利用,君子的品德才是最堅固的城墻。宣公二年(公元前607年),晉靈公為君不仁。士季和趙盾二人輪流勸諫,后晉靈公承認自己的錯誤,并承諾會改過。士季行稽首禮,道:“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薄抖Y記·郊特牲》:“大夫之臣不稽首,非尊家臣,以避君也。”意思是說稽首是臣拜君之禮,而非尋常之禮,家臣不行此禮。因此,士對晉獻公、士季對晉靈公行稽首禮是臣子對君主的基本禮儀遵循,符合古代禮儀的規(guī)定。
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晉獻公病重,將奚齊托付給荀息。荀息行稽首禮,對曰:“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貞。其濟,君之靈也;不濟,則以死繼之?!焙髞砝锟艘獨⑺擂升R,荀息表示甘愿赴死以表忠貞。李峰在《試論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君臣倫理觀》一文中概括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君臣倫理觀的核心是君“慈”臣“忠”。荀息尊君守約,忠心耿耿,體現著春秋時期君慈臣忠的倫理觀。
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子反戰(zhàn)敗,楚共王以自身考慮不周為由饒恕了子反。子反再拜稽首說:“君賜臣死,死且不朽。臣之卒實奔,臣之罪也?!弊臃春染普`事,導致戰(zhàn)敗,實屬軍中大忌。自知罪不可恕,唯有以死明志。進入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后,稽首禮由起初的“稽首”演變?yōu)椤霸侔莼住薄叭莼住保尸F愈加煩瑣的趨勢。子反有辱王命,再拜稽首以謝罪,是對稽首禮的延伸應用,體現了尊敬。
僖公十五年(公元前645年),晉惠公漠視勸諫,一意孤行,后被秦軍抓獲。晉國的大夫披頭散發(fā)跟著車隊,秦穆公讓大夫們放心,保證不會傷害晉惠公。晉國的大夫三拜稽首:“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實聞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風?!睏畈忉屨f:“古人但又再拜稽首,此之三拜稽首,定四年傳申包胥之九頓首以及《楚語上》之‘椒舉降三拜’皆是變禮。為將亡或已亡之國之人所行之禮?!贝颂幓锥Y應用的場合是自己的國君被敵軍抓住為之求情,應用的對象也不是自己國家的君主,而是向戰(zhàn)勝國的君主行禮。
隨著諸侯勢力的崛起,周王室雖然處于風雨飄搖的狀態(tài),但改變不了其依舊是眾諸侯之王的地位。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晉楚間城濮之戰(zhàn),晉國勝利。周襄王夸贊重耳遵守天子之命,能夠安定諸侯,大肆賞賜。晉侯行稽首禮,感激君主圣意。楊伯峻注曰:“哀十三年傳云:‘王合諸侯,則伯帥侯牧以見于王?!勺C伯即侯伯,為諸侯之長?!睋墨I記載,周襄王對晉文公的賞賜是最高級別的,晉文公再拜稽首以謝恩,意在表明自己接受了諸侯之長的身份,不僅不會與周王朝反目,反而有利于維護周室的地位。
《左傳》記錄了眾多戰(zhàn)事,其中涉及諸多君主與俘虜的故事。比如成公九年(公元前582年),晉景公巡視牢房時,見到了楚國的鐘儀,發(fā)現對方穿著整齊,且懂音樂,很是欣賞。鐘儀再拜稽首以感謝晉景公對他的問候。襄公十七年(公元前556年),齊靈公派夙沙衛(wèi)去探望臧堅,臧堅稽首以示感謝。
(二)其他情況
稽首禮本是君臣之間所行的最為尊貴的禮儀,而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稽首禮的應用范圍逐漸擴大,不再局限于君臣之間。比如襄公三年,魯國與晉國在長樗會盟,襄公向晉悼公行稽首禮。知武子直言不諱:有天子在那里,而承貴君行叩頭的大禮,寡君感到害怕。孟獻子解釋道,自己國家將來要仰望貴君協(xié)助,理應行此大禮。由此可見,諸侯國實力懸殊與禮儀崩壞之間有著細微的關系。弱者求助強者、強者欺凌弱者,都是亂世春秋正常的現象。
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宋國的向戌偶遇棄的仆人遛馬,裝作不識誰人之馬。喂馬人將此事稟告了棄,后來棄派人送錦帛、馬匹和玉給向戌。向戌轉變態(tài)度稱之為君夫人,再拜稽首接受了禮物。棄作為宋平公的妻子,向戌理應尊稱其為“夫人”,卻裝作不認識。棄以平公夫人的身份送去禮物,一來揭示自己與君主間的關系,借君之威嚴給予警示;二來投其所好,有助于拉攏人心以便日后穩(wěn)固地位。此處“再拜稽首”與之前的無禮行為形成鮮明對比,將向戌的形象塑造得更為立體。
三
《說文解字》:“跪,拜也?!敝祢E聲《說文通訓定聲》:“兩膝拄地所以拜也,不拜曰跽?!薄吨袊糯虬荻Y儀的基本形式與內涵演變》一文指出九拜禮最初用于敬神的祭祀情況居多,后在貴族間習常化成為身份的象征。稽首禮作為九拜之首,與君權、勢力、爭霸等關鍵詞脫不開關系。
周王室衰微是不可避免的趨勢,禮崩樂壞只是一種伴奏曲。《左傳》涵蓋大量的禮儀信息,對于研究我國古代禮制具有重要意義。從筆者的整理來看,全書提及稽首禮共二十八次,其中君臣之間行禮為二十一次,符合稽首禮的一般應用規(guī)則;其余七次包括向天稽首、向同等地位的國君稽首、向君之夫人稽首等現象,根據具體情況可推測具體內涵。比如子犯向天稽首,體現的是一種古人內心深處的天命觀觀念,因信奉天命而稽首以尊。
另外,禮儀的變遷帶有時代的印記,稽首禮由最開始的“稽首”演變?yōu)椤霸侔莼住?,證明禮的形式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貧w到歷史面貌,周公推崇以禮治國,所適用的環(huán)境是周王朝統(tǒng)一權力,諸侯國安定人心;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踏上爭霸征程,權力與利益被無限放大,禮的地位被一再擠壓,成為一種手段而非信念?!蹲髠鳌分嘘P于稽首禮的記載非常有助于厘清錯綜復雜的關系,值得深入研究。
——————————————————————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