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巧娥
(甘肅省通渭縣隴山學校,甘肅 通渭)
我國音樂發(fā)展已久,并且充滿著人文情懷和文化氣息。因此,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就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為學生種下音樂學習興趣的種子。
所謂音樂學習興趣,主要指學生通過在課堂內外對音樂課的不斷學習和實踐,使自身的音樂知識水平不斷提高,從而對音樂產生好感并不斷地去學習與探究。初中音樂主要通過對音樂理論知識和名作名曲的鑒賞來培養(yǎng)初中生的音樂素養(yǎng)。同時,初中音樂課的教學也對學生未來在社會中的發(fā)展有很好的幫助。隨著我國教育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學生要根據時代的發(fā)展需要,盡可能地發(fā)揮自身的學習優(yōu)勢。音樂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需要從學生自身的學習發(fā)展出發(fā),不能僅依靠學生的先天優(yōu)勢。由于學生在教育的不同階段都會展現出不同的發(fā)展變化,所以教師必須從社會發(fā)展的角度進行教學,從音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音樂優(yōu)勢及學習能力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和提高。同時,音樂的核心素養(yǎng)并不是特指的音樂能力,而是一種整體的音樂能力,主要由音樂知識、能力和思維三部分組成。由于在音樂中這三個條件都不可缺少,因此音樂這門學科就展現出了重要的綜合性。此外,音樂學習興趣的綜合性還體現在其學科體系上,主要由文化修養(yǎng)、社會實踐和個人發(fā)展三個具體領域組成。這三個領域相互交融,構成了學習音樂的良好基礎。音樂又是一門實用性和可管理性很強的學科。要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教師就要讓學生切身體驗音樂的節(jié)奏、創(chuàng)作的背景等,讓學生用心去感受和理解音樂的思想和內涵,這樣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
在應試教育仍為社會主流,素質教育改革并不徹底的時代背景下,由于初、高中的學業(yè)任務極為重要,能決定學生一生的方向,因此,大多數初中生都忙于對語、數、英等主要學科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其他藝術學科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音樂教育在這種教育環(huán)境下往往無法受到學校和教師的重視,導致不僅音樂課程的安排相對較少,還有一些老師常常借故占用音樂課。近年來隨著教育理念的逐漸改變,這種情況雖有所轉變,但音樂課的教學仍然存在這種現象。此外,即使有部分學校想要積極開展音樂教育,但又面臨著音樂教師不夠專業(yè)或是音樂教師人才不足的尷尬局面。大部分音樂教師只是兼職教師,往往音樂水平不高、缺少專業(yè)的音樂理論,這種情況也大大限制了初中音樂教育水平的發(fā)展。也正由于音樂教師缺乏對音樂作品的深刻理解,在授課時只能生硬地對學生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因此缺乏對音樂作品的情感共鳴。
音樂作為一種源遠流長的藝術形式,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一方面,初中生的身心不斷成長發(fā)育,加上學習壓力,有些學生會出現學習成績滑坡的現象,更有甚者還會出現抑郁癥。通過音樂的學習能有效宣泄壓力,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另一方面,重視初中音樂課的教育教學,有利于學生感受音樂的精神文化,從而減輕初中生的身心壓力。因此,重視音樂課的教育教學是新時代對學校教育的要求。
在物質條件比較豐足的今天,初中生對音樂學科越來越歡迎。更重要的是,音樂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是引導初中生全面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同時,音樂又是一個時代文明的標志,它體現著不同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因此,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節(jié)奏越來越快,音樂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也需要符合時代的發(fā)展。教師要自覺引導學生加強音樂文化建設,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科學習興趣。音樂會對人的情緒產生影響。很多人都通過聽音樂、創(chuàng)作音樂來調節(jié)個人的情緒,因此音樂可以影響人的情緒和意志。例如,我國的國歌,不僅可以凝聚人心,還可以增強人的斗志。初中生雖然才十幾歲,但他們也會產生很多不同的情緒,有起有落,有悲有喜,變化多樣。因此,教師可以利用音樂來調節(jié)初中生的情緒,營造歡快的氛圍。還有很多優(yōu)美的音樂可以幫助學生減輕學習負擔,使其因為壓力大而產生的焦慮情緒得到緩解。很多學生喜歡隨身攜帶手機或者其他便攜的音樂設備,就是為了在課外或就寢的空閑時間享受輕松的音樂并調整身心。因此,提高初中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欣賞音樂,并使他們的身心得以健康發(fā)展。
面對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目標,校方要合理安排音樂教學任務,并積極開展音樂節(jié)、音樂比賽等活動,促使學生提高對音樂的欣賞能力。而教師也要積極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yǎng),并根據音樂科目的學習要求合理制定教學目標。在進行音樂教學時,可以結合多媒體設備,使學生能結合歌曲內容領會歌曲中所包含的人文主義情懷。比如,在《保衛(wèi)黃河》這一首歌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部分照片,引發(fā)學生的共情,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
在音樂課的教學中,教師還應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快速建立起對音樂的鑒賞能力,提高文化底蘊,從而提升審美能力。比如,在教學《草原放牧》這一歌曲時,教師可以先通過對蒙古族少年龍梅和玉榮的真實故事使學生對這首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加以了解,這樣在對歌曲進行鑒賞時,學生就能通過聯(lián)系生活故事和作品,對這首歌所表達的思想有充分的了解。此外,還需要從音樂的要素,如節(jié)奏、旋律等方面引導學生認識音樂、了解音樂,實現學生與音樂作品、作曲家思想的融合,進一步感受作品的情感內涵。
初中生的個性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增長,對音樂類型的喜愛也會逐漸產生差別。教師在音樂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擅長領域的不同。在編寫教案時,教師可以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長和學習特點,組織多種多樣的授課方式。如果一些學生不擅長唱歌,可以將朗誦、舞蹈等與音樂聯(lián)系起來,積極鼓勵學生加入音樂活動中。比如,在“非洲歌舞音樂”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擊鼓來進行開場,展現出非洲音樂奔放、多變的節(jié)奏,再引導學生以歌唱、肢體語言甚至手拍節(jié)奏等不同的方式參與到非洲音樂的體驗中,讓學生充分感受非洲音樂的特點,運用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激發(fā)學習熱情。
音樂來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音樂藝術與生活息息相關,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鑒賞能力和對音樂文化的理解能力,有助于幫助學生加深對社會的認識和了解,并通過音樂形成健康的“三觀”,促進音樂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因此,在音樂教學中,一定要積極聯(lián)系生活,挖掘音樂藝術背后的文化底蘊。比如,在“國之瑰寶——京劇”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在進行講解時,除了要對京劇的形成、行當和表演形式等方面進行基礎性的講解外,還要引導學生發(fā)現京劇之美。教師除了運用視頻展示京劇外,有條件的還可以租借服裝、道具等,使學生對京劇進行體會。也可以以特定人物特征為主線,通過講述或視頻展示讓學生了解其藝術成就與人文背景。
隨著時代發(fā)展,越來越多的音樂形式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隨之而來的則是傳統(tǒng)音樂的逐漸沒落。在進行民歌教學時,許多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低,而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民歌老土、不好聽、“俗”。針對這一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音樂的歌詞、腔調的形成等方面進行分析。例如,在“多彩的民歌”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情景模擬,并對民歌進行學唱,進而總結出民歌不同腔調的形成原因,使學生意識到民歌中所包含的來自廣大人民群眾向往幸福生活的意志和愿望,促使學生感受祖國文化的多樣性,認識到我國民歌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同時,教師還可以拓展教學資源,將生活元素與初中音樂教學進行融合,提高學生不斷探索與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對音樂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譬如,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參與所在社區(qū)的文藝活動,這樣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對音樂學習的主動性。
總之,音樂有著傳播情感、振奮精神的作用,音樂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對音樂教育的成敗又至關重要。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做到因內容施教,因學生施教,充分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音樂所包含的情感進行充分的領悟,從而實現對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