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連云港市東海縣安峰中心小學(222311) 杜正中
在小學階段,古詩教學是重點之一。從古詩閱讀中,學生了解到璀璨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感受到人文情懷。古詩的教學與鑒賞,要從古詩閱讀中帶領學生去感知美、創(chuàng)造美,促進學生良好品性的化育與養(yǎng)成。小學階段的古詩教學,教師作為引領者,除了要幫助學生化解讀詩難點,更要積極激發(fā)學生的詩情,拓寬學生的文學視野,讓學生從詩歌閱讀中獲得熏陶與啟蒙。小學古詩相對簡練,多讀、多記、多背,可以把握其基本意蘊。在背誦、記憶的基礎上,教師有必要圍繞古詩展開鏈接式教學,全方位地呈現(xiàn)古詩的意境與文化內涵,讓學生從古詩中讀出深邃的思想、挺拔的風骨、婉約的情致。
白居易認為,詩是“根情苗言”。詩文本身,融入了詩人的真情與感受,讀詩文時,讀者能從中獲得深切的情感體驗。但小學生由于社會、認知經驗缺乏,對古詩的理解多處于淺層化。古詩教學不僅要講解古詩的文字、古詩的語言特點,還要通過旁征博引,以鏈接的方式深入剖析古詩的意蘊與情愫。學生從古詩的鏈接學習中,拓寬閱讀的視野,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從量變到質變,就能感知古詩的深遠意境,增強對古詩的閱讀和鑒賞能力。
比如,讀《贈汪倫》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句詩時,詩句所用的修辭手法是什么?桃花潭的水有多深?有一千尺嗎?顯然,作者在表達深厚的友誼時,運用了夸張、比喻等手法,讓這份情感更生動、更形象。再如,讀杜甫的《絕句》:“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痹姼柚校齾s對“黃鸝、翠柳、白鷺、青天、西嶺、雪、船”等的描寫,詩人還將“兩、一、千、萬”等數量詞也運用其中,數詞和名詞相結合,情境中有動、有靜,動靜結合,讓整首詩意境優(yōu)美。再如,讀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边@原本是一首送別詩,但對送別卻鮮有提及,詩人將這份深情融入情景中,運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給讀者帶來了別樣的閱讀體會。還有賀知章的《詠柳》,詩中的“碧玉”,代表柳葉,“妝”字采用擬人手法,“剪刀”運用比喻手法,將春風、春景描寫得既生動又有趣。將這些古詩進行鏈接教學,引導學生體會古詩語言的簡練、對仗,并與作文教學相融合,就能幫助學生靈活運用不同的修辭手法,寫出精彩的文章。
同樣,借助古詩來鏈接教學,抓住古詩的深刻內涵,還可以滲透審美教育。小學階段,古詩題材多樣,范圍很廣,有思鄉(xiāng)詩、有愛國詩、有詠物詩。例如,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寫出了詩人深深的愛國情懷;王維的“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寫出了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對親人的懷念;于謙的“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寫出了詩人正直廉潔、不怕犧牲、堅守高潔理想的磊落情懷。從詩文解讀、情感挖掘、審美意趣的鏈接中,學生獲得了良好的美育體驗。
學習古詩,不能止步于讀,還要讓學生去了解古詩語言的人文特色,從中增長才情。旁征博引,將古詩與相關的詩句進行互文閱讀,能夠提高學生的詩詞理解能力。古詩語言朗朗上口,采用吟誦的方式讀古詩,能夠讀出古詩的美感與韻味。古詩中的關鍵詞句,往往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思想情感,增進學生對古詩內涵的理解與記憶。
在學習《夜宿山寺》時,對于詩中的“百尺”一詞,按字面意思,學生易理解為“一百尺”;對于“?!弊?,學生會理解為“危險”。這些淺層化的理解說明學生并未領會詩歌的意義。在古人世界里,天是最高的,天空中有云朵、有星辰。在詩的語言中,往往將云朵、星辰作為高遠的象征?!拔!弊值挠靡?,本是刻畫樓之高聳;而“百尺”也是虛指的數,突顯了樓之高。與之相比,“手可摘星辰”更是運用了夸張手法來暗指樓之高,與星辰齊天。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引入與之相近的詩文,如“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使學生明白在表達樓宇建筑很高時,夸張手法的運用是詩歌語言的特點。
同樣,閱讀古詩,還要抓住關鍵詞句。白居易提出“根情苗言”觀,古詩的語言,只是表達情感的基礎,其深刻的內涵。需要讀者去體會。在古詩中,情感的表達往往晦澀,教師在指導學生讀詩時,要指引學生體會古詩的情感。如學習張籍的《秋思》時,對詩中“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的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比古詩《歸信吟》去思考。本來已經寫好的書信,為什么發(fā)信之前還要打開來檢查呢?這些看似不合邏輯的行為,實則揭示了詩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從詩句語言的矛盾中,彰顯了詩人內心的復雜感情。當今的小學生,對書信的理解較為淡薄,無法感受家書對游子的意義。教師要結合詩歌,適度拓展相關歷史背景,讓學生體會寫信人與收信人之間一封家書的寶貴,從而把握古詩所要表達的濃濃情感。
在古詩教學中,對古詩的寫作背景、時代脈絡進行滲透,讓學生先了解詩人,再對比詩歌,能夠加深學生對古詩意蘊的理解。古詩的創(chuàng)作,往往與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教師可以在介紹詩人生平時,引入故事講解法,讓學生全面了解詩人的遭遇。
如在學習《江雪》時,關于柳宗元的生平,教師可以從其坎坷的人生軌跡來介紹,講解他創(chuàng)作該詩時的處境,整首詩描繪的是江山雪景、人鳥絕跡,詩人卻獨釣寒江的畫面。當時,詩人因改革失敗,謫居永州,事實上是被貶、流放,過著軟禁的“拘囚”生活。政治生涯遭遇失利,人生理想得不到實現(xiàn),詩人只能通過詩歌來明志。學生了解柳宗元的生平之后,再對照詩文,去體會大雪飄飛的江面上,一個人獨釣的凄清與孤寂,從中感受到了詩人內心的頑強與不屈??梢?,古詩教學不能停留于詩歌本身,而要延伸、拓展詩歌的文化背景,聯(lián)系作者的生平,引領學生站在作者的立場,感受詩歌的內涵與情愫。
同樣,在學習蘇軾的《贈劉景文》時,對該詩的理解,學生感到有些難度。為此,在解讀詩歌前,教師引入故事背景,讓學生了解蘇軾寫這首詩的意義與想法。當時,蘇軾任杭州太守,遇到劉景文,對劉景文的才學非常賞識,向朝廷力薦,希望能夠重用劉景文。但當時的劉景文,年齡已經58 歲了。因此,從詩句“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荷花已經凋零,秋菊也已花落,但其枝條仍然傲然挺立。從中可以看出,蘇軾傾慕他的“傲骨風姿”,通過對秋菊枝條的描繪,展現(xiàn)了劉景文的獨特品質。同樣,“荷盡菊殘”與“橙黃橘綠”的對照,寫出了劉景文雖然年老,但氣節(jié)依然高潔,利用反襯手法,歌頌了劉景文的優(yōu)秀品格。
陸游曾寫道:“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痹诠旁娊虒W中,對古詩句子的學習,不能止步于語言本身,還要善于鏈接古詩所處的時代背景,展現(xiàn)詩歌超越時空的文學價值。
詩歌源于生活,對生活場景的提煉與歌頌,成為古詩創(chuàng)作的重要形式。在學習古詩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領會詩歌的意義,教師可以鏈接生活場景,引導學生沉浸式閱讀古詩。
如《飲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水光瀲滟晴方好”一句,所刻畫的是湖面上波光粼粼的美景,但是“瀲滟”如何解釋,到底“瀲滟”是一種怎樣的美景呢?教師可以結合西湖美景的視頻,帶著學生去欣賞西湖的風光,感受湖面“水光瀲滟”的場景,使學生沉浸于古詩所營造的美好氛圍中。接著,對照西湖的美麗風光,請學生想一想:“如果你行走在西湖邊,欣賞著波光粼粼的湖景,你會想起哪些詩句?”因為有視頻的鋪墊,學生很快就想到了“水光瀲滟晴方好”。由此,在對詩意內涵的解讀中,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古詩的意境,并能夠從現(xiàn)實生活中去關聯(lián)詩歌、理解詩意。
同樣,在古詩朗讀教學中,鏈接生活場景,尋找生活原型,也能為學生開啟別樣的詩文誦讀之窗。如學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白日放歌須縱酒”這句詩時,教師進行引導:“作者的心情是狂喜的,為什么要縱酒放歌呢?聯(lián)系生活,自己的爺爺、外公在開心的時候,會怎么樣?”有學生想到了會大聲唱歌,有學生想到了會喝酒。鏈接杜甫在創(chuàng)作該詩時,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在聽到捷報時,他內心充滿了快樂,再加上他已經老了,對歡喜的體驗需要通過唱歌、喝酒來表達。由此,學生在理解“白日放歌須縱酒”時,就能夠感受到這份歡愉的心境,讀出詩人的快意。可見,生活原型的引入,更有助于學生體會古詩的情感。
古詩教學,始于文字。從古詩閱讀中,要讓學生認識每一個字,從字里行間觸摸到詩歌的意象。古詩語言是凝練的,每個文字都閃爍著璀璨的光芒。解讀古詩,離不開對古詩文字、詞義的辨析。教師要順應學情,有的放矢地拓展古詩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古代詩歌的魅力。
在學習《詩經·采薇》時,由于《詩經》是最早的詩歌集,本身的語言就很有特色,誦讀起來很容易,但理解起來卻很難。于是,在講解時,教師專門對《詩經》進行了文化延伸。在古代,戰(zhàn)爭是常有的,讓很多人失去生命。一些家庭失去了父親、丈夫、兒子,在士兵出征前,家人會對即將走向沙場的親人表達思念。在該詩中,就是通過對柳樹的描寫來表達對親人思念的情感。柳樹是《采薇》中的意象。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柳樹與別離相關聯(lián),在唐朝時,送別時要相互折柳贈枝。古詩中的意象表達,作為一種修辭手法,其應用很廣。通過對古詩意象的解讀,學生能夠深刻體會到古詩的表達手法,感受到詩中的真情。再如讀《靜夜思》,詩中清冷的月光灑落在床前,在望向明月時,詩人內心是孤寂的,“月光”“明月”寄托了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詩歌語言在表達情境時,往往利用人文意象來渲染深刻的情感。在讀《望洞庭》時,教師創(chuàng)設畫面:皓月當空,風平浪靜,遙望洞庭湖,會是什么美景?“白銀盤里一青螺”,詩中將青翠的君山,平靜、清澈的湖水,組合成銀盤上的一顆青螺。生動、唯美的意象,讓古詩語言充滿了畫面感。對詩歌內涵的揭示,往往需要借助古詩的文化來還原其意境,來體會詩人的哲思。如在讀《楓橋夜泊》時,教師引導學生對照《宿楓橋》《泊楓橋》《夜雨題寒山寺》等古詩,解讀不同詩人對“楓橋”的描寫,還結合《濤聲依舊》這首歌的歌詞,讓學生體會“鐘聲”的意境,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白居易寫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在學習古詩時,古詩語言的生動、簡潔、凝練,可以為學生提供多樣的寫作機會。
如學習《游子吟》中“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一句,孟郊將母愛的偉大與深厚寫得淋漓盡致。教師可以由此延伸“母愛”主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寫一寫關于母愛的文章。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痹娙硕鸥υ凇堵劰佘娛蘸幽虾颖薄分袑懙溃骸皠ν夂鰝魇账E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甭牭焦佘娛諒褪У貢r,他感激涕零,彰顯了杜甫的憂國愛民情懷。王昌齡在《從軍行》中寫道:“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标懹卧凇妒緝骸分袑懙溃骸巴鯉煴倍ㄖ性?,家祭無忘告乃翁?!蔽奶煜樵凇哆^零丁洋》中寫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边@些傾訴著家國情懷的經典詩文,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寫照。教師從中提煉出“家國”主題,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
除了延伸主題,還可以學習詩文的寫法。如李白的《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睂扇酥g的友情與桃花潭水相比,既形象,又生動。杜甫的《絕句》:“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數詞和名詞、動態(tài)與靜態(tài)相相合,在情景交融中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古詩教學,從詩句解析、翻譯中提煉寫法,能使學生體會到不同寫法的妙用。
總之,流傳千古的優(yōu)秀古詩,其文學價值、哲學思想、情感意蘊是豐富的,更是難得的精神素養(yǎng)。在古詩教學中,重視鏈接統(tǒng)合,抓住古詩的意趣和內涵,讓學生從中學習寫法和創(chuàng)作規(guī)律,能夠幫助學生初步建構古詩知識體系。小學階段的古詩教學,既要關注學生的誦讀,又要挖掘古詩的情致,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增進學生對詩意的領悟。教師通過活用鏈接,讓學生了解古詩的語言特色,加深學生對古詩意蘊的理解,幫助學生領會古詩意義,促進學生對古詩意象的把握,能夠讓學生讀懂古詩,愛上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