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嬌蓉
2021年12月21日,在由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瞭望智庫共同主辦的“2021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中,蘇州獲評為2021中國最具幸福感的十個地級市之一。這份幸福感不僅僅來源于強大的經濟實力,更來自萬千民生細節(jié),這些構成了當代的蘇式生活的細節(jié),讓每一個夢想有歸宿,每一份奮斗有期盼,讓每一個蘇州人由衷感嘆:“生活在蘇州,都挺好?!?/p>
這里有理想主義的教育氛圍
薛女士是一名生長于教師家庭的全職媽媽,從小看著家長在書桌前備課、批改作業(yè),如今,她自己的女兒已經就讀小學四年級了,用她的話說,自己是“近30年蘇州教育變化的親歷者和旁觀者”。
“我的媽媽、阿姨、姨夫全是老師,對于他們那一代教育工作者來說,追求考試成績是衡量工作質量最重要的指標,當然也是他們對學生未來負責任的一種方式?!?/p>
薛女士回憶,她的母親在學校一向要求嚴格,唯獨對于自己女兒的學習成績要求不高。少不經事的她也曾疑惑,是不是母親將所有的熱情放在了學生身上,所以才會忽視自己,直到她也成為人母,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作為一位母親,薛女士自始至終都明白,自己從孕育生命的階段開始,期盼的就是一個健康快樂、充滿好奇和期待的孩子。
“我在一本書里看到,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外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可能這對于一些人來說過于理想主義了,但是至少蘇州的教育資源讓這樣的理想主義有了實現(xiàn)的可能。”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他們全家就常常去蘇州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和蘇州保利大劇院觀看兒童劇。奇幻的舞臺演出不僅讓薛女士的孩子經歷了不少冒險故事,更在她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對古典樂的熱愛。
為了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薛女士為女兒報名過鋼琴、滑冰、游泳、網球、繪畫、武術、聲樂等興趣課程,雖然不少課程無疾而終,但鋼琴成為了她的摯愛。如今,就讀小學四年級的女兒不僅即將參加鋼琴八級考試,學習也十分優(yōu)秀,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別人家孩子”。
在升學壓力依舊巨大的今日,薛女士也難免出現(xiàn)焦慮情緒,因為“內卷”而傷神,但是有一天,女兒參觀完狀元博物館回來對她說:“蘇州出過很多狀元,也出了許多不當官的文人,他們都是我們的驕傲。所以人生要找到自己喜愛的事情,是最重要的?!?/p>
聽完這一番稚嫩的“豪言”,薛女士覺得女兒長大了,自己的眼界也更加開闊了。蘇州的千年文脈,連接了過去和未來,薛女士決定,假期帶女兒一起去參加一次與運河文化相關的研學游,讓她這顆蘇州的“小水滴”知道,她可以永遠一往無前地奔涌,而蘇州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園區(qū)那個小小的家,將永遠是她堅實的后盾。
這里有張弛有度的城市脈絡
家住東環(huán)路旁的孫女士,出生于1980年。她幼年記憶里的蘇州,還是被包裹在四扇城門內的小小水鄉(xiāng)。
小時候,她跟著父母去探望家住陽山的外婆,都要先坐公交車到石路,然后換乘大巴,在砂石漫天的馬路上開好久,才能到達;大一點后,她幫家人買菜,總能看到葑門橫街的河邊停泊著賣魚的船只,據(jù)說是從太湖行船一天到達的;步入社會,她的第一份工作在西環(huán)附近,每天不得不騎著自行車穿越整座城市——那時城市的大小被環(huán)線圈定得明明白白,趕路最快的速度也只不過是尚未普及的私家轎車。
隨著城市的發(fā)展,蘇州人的腳步也越來越快,生活圈子越來越大了?!耙郧靶枰粌蓚€小時才能到的地方,現(xiàn)在開車上高架,半個多小時就到了。周末的時候,家里長輩們還時常結伴坐軌交去周邊古鎮(zhèn)游玩,比以前坐大巴車快捷舒適多了?!睂O女士說。
除了便捷多樣的出行方式,身為導游的她還時常聽到游客稱贊蘇州交通的特色與細節(jié)。軌道交通等交通載體車廂空調“同車不同溫”的模式,讓乘車舒適度提升了不止一個臺階;搖櫓船、環(huán)護城河游船,不僅是保留江南水鄉(xiāng)生活風貌的城市名片,也讓蘇州的河網“活”了起來;三輪車伴著叮叮當當?shù)能団徛?,讓粉墻黛瓦變成了緩緩流動的風景畫……
孫女士說:“越來越快捷、越來越巨大,這是近幾十年中國大多數(shù)城市的發(fā)展趨勢,但蘇州的難能可貴之處在于,在飛速發(fā)展的同時,對便民性、人文特色等細節(jié)的重視程度?!逼渲械囊粋€細節(jié)就是,為了在便捷和城市管理之間取得平衡,蘇州直到2021年才引進共享單車。
一座城市的交通方式就是她的生活方式,在蘇州你可以很快,借助高鐵、有軌電車開拓一個廣闊的生活圈,也可以很慢,在船歌和車鈴聲里體味舊時江南生活的詩意。
這里有堅實有力的民生后盾
退休前,陳老伯以為老年生活大概就是圍繞著電視機和藥罐,枯燥且單一,未承想輪到自己退休,上要料理老母親,下要照顧小孫子,藥片雖然沒少吃,可自己忙到難得才能閑下來看看電視。
“好在現(xiàn)在蘇州醫(yī)療資源豐富,看病、配藥都方便多了。”陳老伯說。以前醫(yī)院少,看病不僅往返路程勞頓,而且還要面對掛號難和排長隊的情況,可謂費時費力。現(xiàn)在社區(qū)醫(yī)院設備完善、醫(yī)護人員專業(yè),一些小毛小病都可以到社區(qū)解決,既減輕了病人的痛苦,又減少了家屬的負擔。
“我們家鄰居前兩年在社區(qū)拍片查出得了原位癌,社區(qū)醫(yī)院第一時間就幫他轉到大醫(yī)院準備手術了,這要放到以前,小毛病扛扛過去了,估計就沒辦法發(fā)現(xiàn)得這么及時了?!?/p>
幾年前,陳老伯為年邁的母親簽約了社區(qū)家庭醫(yī)生服務,一年多次的健康指導和三級醫(yī)院轉診預約服務,讓他在照料老人的過程中省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最讓陳老伯感動的就是,新冠疫情期間,社區(qū)醫(yī)院的醫(yī)護人員為了讓慢性病人不斷藥,不僅根據(jù)健康檔案核實每個居民的用藥情況,還在寒風里挨家挨戶送藥上門。
“以前我們的傳統(tǒng)觀念里難免有點‘諱疾忌醫(yī)’,現(xiàn)在我母親跟社區(qū)醫(yī)生熟悉得不得了,經常給我們宣傳健康常識,我們家有個親戚還在她的科普之下,申請了家庭病床服務,大大改善了生活質量?!?/p>
近幾日,陳老伯從新聞上得知蘇州將整合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與兒童早期發(fā)育資源優(yōu)勢,建設一批托育示范機構,并建立“養(yǎng)老+托育+衛(wèi)生”一站式整合型服務的載體。雖然家里暫時沒有要二孩的打算,但陳老伯覺得這是真正考慮了老百姓的需求,真正服務于民生福祉的政策,相信未來,這樣的政策還會有很多。
陳老伯說,曾經他也是一個心懷“詩和遠方”的文藝青年,但是生活的重擔、家庭的責任,把他困在了兩點一線的工作和柴米油鹽的生活里。最好的民生政策是讓市民沒有后顧之憂,追求想要的生活,現(xiàn)在蘇州的民生保障制度越來越完善,他肩上的重擔和心理的壓力都減輕了不少?;蛟S幾年以后,他又能約上三五好友爬山品茶,或是出門遠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