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平常喝啤酒吃烤串的日子,蘆芙葒的《雪花啤酒》呈現的日常生活是頗有煙火氣息的。類似顧小艷的青年步入社會遭遇挫折的故事并不少見,這給小說的寫作帶來很大的難度。蘆芙葒以快速的敘事節(jié)奏串聯起過去和現在兩個時空,使得小說雖然不長卻有較為充分的延展度,較為完整描摹了人物的心理變化。作者似乎有意讓自己的故事和內卷愈來愈嚴重的生活構成一種平衡或者對話關系,因此小說讀來并沒有過多的內心緊張感,故事的矛盾沖突也沒有太大波瀾,讀者感受最深的是一種糾結纏繞的內心體驗。
作為小說重要道具的雪花啤酒,并不僅僅只是鋪陳故事發(fā)生的世俗場景,而是與主人公顧小艷的情感世界一直在發(fā)生著共振。它既見證了顧小艷和田浩享受美好愛情生活的過去,又提示著他們被生活擠壓而日益窘迫的現在。理想和現實的巨大落差集中表現在兩人的愛情關系中。從校園愛情走向社會生活,必然面對種種歷練和考驗。盡管他們非常努力且小心翼翼經營著自己的愛情,卻還是因為事業(yè)的挫折和家庭的負累而感到力不從心。雪花啤酒承載著他們對過去的回憶和對未來的渴望。顧小艷非常喜歡啤酒開花的樣子,它既美好無比又短暫易逝,像極了和田浩日漸脆弱慢慢幻滅的愛情。連避孕套都買不起的窘境終于讓顧小艷瞬間爆發(fā)。而負債為女朋友生日買手鏈成為壓死田浩的最后一根稻草。美好的愛情如啤酒泡沫一樣轉瞬即逝不堪一擊,雖然曾經的回憶借助雪花啤酒這個道具反復重現,但是卻已經慢慢走向了記憶深處。
總是與雪花啤酒一起出現的胖子燒烤店更多意味著現世的安穩(wěn)。左小北和其女友的現在,多么像顧小艷和田浩的曾經。面對這個再熟悉不過的小世界,讀者會忍不住要追問,除了還原生活小說還能干什么。正如雪花啤酒的激情和浪漫為胖子燒烤店增添了不少風景,生活中如果沒有了那一抹讓人沉醉的愛情的亮色,人們的情感世界又該是多么荒涼和無助。相比田浩,曾經陶醉于雪花啤酒的顧小艷是更有面對現實的能力的,但是在重要抉擇面前又似乎少了些必要的勇氣,所以對于未來總是充滿迷茫。金洋送給她的兩罐雪花啤酒,成了她最好的“釣餌”,雪花啤酒所承載的情感世界一直是她的軟肋,她被這個釣餌引誘著,兜兜轉轉不由自主走向胖子燒烤店的方向,似乎是終點回到起點,生活畫了一個完整的圓圈。這對于顧小艷來說是幸運也是不幸。幸運的是熟悉的小店將再次見證她的喜怒哀樂,不幸的是她會一直和這個地方捆綁在一起,獲得熟悉的安全感的同時也失去了驚喜的可能性。
因為小說的重心一直在顧小艷身上,所以田浩和金洋的形象基本都是模糊的,他們只是作為符號性的存在,成為顧小艷思考人生反觀自我的契機。田浩是一個缺乏個性的行動者,一直在想方設法滿足顧小艷的需求,但是眼高手低的他處處受制于圈層固化的社會,在世俗的較量中始終無法獲得自己的位置。在精神層面,他的存在似乎是在印證顧小艷的彷徨和猶豫??梢韵胍?,即使離開田浩后顧小艷的人生也不會有太大改變。而金洋的出現對于顧小艷來說絕對是個意外。在閱讀過程中,我曾一度猜測這個金洋到底是天使還是魔鬼,但是作者并沒有將這個線索展開,而是將重心放在了顧小艷的心理感受上。由于生活境遇的差異,顧小艷不能理解金洋為何把好不容易釣上來的魚放走,小說也沒有過多交待?;蛟S是金洋看出顧小艷的心里并沒有自己而不想糾纏,或許是金洋享受的只是看魚上鉤的過程。問題是對于顧小艷來說,并沒有足夠的勇氣做出更多的改變,所以金洋注定只是她生命里的一個過客,是顧小艷與生活和解重返自身的一個觸發(fā)器。
小說是在極具生活化的細節(jié)中展開的,而且細節(jié)的設置直接推動著人物心理的變化。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作家關于人與物關系的處理。當代作家已經逐漸意識到一味沉浸在個人內心情感的危險,于是開始向自己所見的一切事物學習。通過與周遭事物的對話充分敞開自己的視界,再經由內心直觀達到“存在”的深度。內心向外物的轉換給當代作家很大啟示,使他們的作品在先鋒和寫實之間保持了必要的張力。蘆芙葒已經意識到在小說處理人與物之間關系的重要性,故此有意設置了顧小艷與飛機相遇的細節(jié)。顧小艷看到的兩架永遠也不會起飛的飛機的場景,畫面簡單卻讓人物的內心想法發(fā)生了巨大轉變。曾經在天空飛過的鐵疙瘩終于出現在面前,讓她感受到了夢想變?yōu)楝F實的可能。在與飛機相遇的那一刻,顧小艷的精神世界和以前不一樣了。如果不是飛機醒目地出現,一切似乎也還過得去,不就是每個人都面對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子嗎?可是當飛機這一物象闖進顧小艷的內心后,“飛起來”的夢想成為顧小艷精神世界的一個重要標識。然而生活的演進似乎成了與這個“夢想”不斷阻隔的過程。“男友田浩就像是老家縣城的飛機,總是停在那里飛不起來?!边z憾的是夢想著“飛起來”的顧小艷也并沒有一直堅持下去,而是自然滑行到了大眾的日常生活中。主人公的猶豫和作者的躊躇糾纏一體,可見在小說與生活的關系上,作者的態(tài)度是曖昧的,雖然有對日常生活的批判但又與之保持著過近的距離。
小說雖然采用的是第三人稱敘事,但是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感覺更像是顧小艷的自我敘述或者內心獨白。也就是說敘述聲音和主人公的聲音是基本一致的。顧小艷的心理感受和自我探求的過程也是作者最想探究的。當代人的精神狀態(tài)對應著碎片化的現代城市經驗。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作家面對欲望化都市,要么是對現實規(guī)矩的無條件認同,要么是充滿底層苦難的悲壯抗爭,通過放大個人與時代的疏離感,將自我綁定在消極自由主義的大旗下面。與此不同的是,顧小艷卻始終在各種夾縫之中躊躇搖擺?;蛟S作者并不想給生活一種行動的啟示,而是讓人物和蕓蕓眾生一樣在各種境遇中浮沉。盡管它可能無法召喚出治療和拯救的力量,卻可以在現代都市敘事展開的過程中,呈現一種新的生命狀態(tài)。
需要強調的是,現實強大的滲透性和分裂性,要求作家與筆下人物之間保持足夠的張力關系?!堆┗ㄆ【啤愤^于關注營造一種特殊的滋味了,導致一些情節(jié)的處理略顯倉促,雖然讀者能夠看到顧小艷生活的跌宕起伏,但是這種起伏更多是在故事層面上的,而不是在性格層面上。正是這種人物性格以及作家對這一性格的模棱兩可的態(tài)度,使得小說和日常生活之間的張力沒有充分展開,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小說本來應有的力量。
(李建周,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編輯:郭文嶺 王瑜
3779500338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