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忱揚
全媒體時代采訪工作如何創(chuàng)新?這是全媒體轉型的重要內容,也是培養(yǎng)全媒型記者的內在要求。為此,新聞記者在全媒采訪上不斷作出嘗試和創(chuàng)新,推出了一批創(chuàng)新方式。尤其是在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為適應疫情防控需求,會期、議程及采訪方式等都有所調整。根據要求,各大媒體紛紛創(chuàng)新采訪形式,采用了云采訪、視頻采訪等諸多新技術報道全國兩會,使2021年全國兩會報道的采訪別具一番特色。
全國兩會期間,鑒于疫情防控需要,很多采訪都不能像往常那樣線下面對面開展,如何既突破空間對采訪的限制,又能保證采訪效果,是各大媒體必須面對的難題。在探索實踐中,采用云技術開展云采訪成為各大媒體紛紛選擇的采訪形態(tài)。
1.基于云上采訪間的線上采訪。隨著云技術的發(fā)展,云端采訪本身不算新鮮事,但是2021年全國兩會在疫情之后的特殊時期,有著特殊的采訪要求。在這種背景之下,云采訪帶來的技術紅利就顯得更為突出。全國兩會期間,從會內到會外,從線上到線下,借助“云端”采訪全國兩會,記錄重要時刻,切實為全國兩會新聞的用戶們帶來了各種精彩的新聞報道。
在這個過程中,從事全國兩會報道的記者們積極主動擁抱新技術、學習新技術、使用新技術,切實提升了自身全媒體采訪的能力。例如,人民網高度重視對云技術的運用。為克服疫情導致上會人數(shù)大幅減少的影響,人民網在2021年全國兩會報道中主要通過網絡、視頻、書面等方式進行采訪,記者們進行“云跑會”,策劃多檔“云采訪”欄目。人民網5G視頻訪談節(jié)目《兩會云客廳》首次采用全息投影技術,聯(lián)動電腦屏、手機屏、電視屏,代表委員一機在手、一鍵入“廳”,可與記者、主持人無延遲“隔空”互動交流。
2.采用云上云下采訪組合拳。對于那些有條件派出記者上全國兩會的媒體來說,一方面獲得了線下采訪的機會,但另一方面因疫情防控需要,各大媒體的上會記者人數(shù)受限,無法大規(guī)模開展線下采訪。因此,為有效利用難得的上會記者資源,一些媒體推出了線上線下采訪的組合模式,從而最大化提升了全國兩會采訪效果。例如,為了增強互動性,讓全國兩會在百姓身邊召開,三秦都市報全媒體2021全國兩會融合報道特別開設《秦聞云客廳》互動欄目,實現(xiàn)“北京”連線“陜西”,打通線上線下,對全國兩會內外的精神和解讀進行深入闡釋,給讀者提供與代表委員云端暢聊的窗口。同時,專門打造了《秦聞云客廳》,關注“鄉(xiāng)村振興”、“社區(qū)智慧養(yǎng)老”等民眾關注的熱點話題,實現(xiàn)了前方演播廳與后方記者的直接交流、實時互動。
3.科技手段加持助力采訪工具多樣化。當前,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shù)據等一批新技術層出不窮,為記者的采訪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在科技手段的支撐下,記者的采訪工具更多樣,呈現(xiàn)方式也更加豐富,這也對上會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媒型記者”不再是理想而成為現(xiàn)實。
作為“全媒型記者”,全國兩會報道的記者們既要能敲鍵盤、拿筆,還要會攝影、攝像、抓拍、自拍等。例如,新華社派到全國兩會的記者就以“全能手”要求自己,文字記者不再是采訪而已,而是一邊用相機捕捉現(xiàn)場,一邊利用鏡頭去解讀其中的特殊性。不僅如此,在黑科技的助力下,記者和代表委員們可以進行“云握手”,開展遠程視頻采訪。實踐表明,云采訪等新型采訪形式,增強了采訪的針對性、有效性。在技術支撐下,全國兩會采訪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這些采訪形式的環(huán)境輕松,目標明確,主題集中。在這種采訪中,記者們往往都是帶著問題去預約和采訪的,相比以往現(xiàn)場提問或攔代表委員的方式,其準備工作也更加充分。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媒體的廣泛運用,智能化已經成為媒體轉型的重要方向之一。相比于面對面采訪,這些采訪形式雖然沒有正面訪談的現(xiàn)場效果,但在智能技術手段的加持下,實現(xiàn)了智能化報道和智能化傳播,有效提升了全國兩會報道效果。
1.5G智能采訪:提高新聞生產效率。在融媒體新聞生產過程中,5G和智能的疊加體現(xiàn)出巨大的技術優(yōu)勢,促使5G智能采訪成為新聞生產的一支重要力量。在5G智能技術支撐下,媒體可以將現(xiàn)場采集的文字、語音、視頻素材自動整理,智能提取有效部分,自動編寫各地區(qū)、行業(yè)熱點聚合新聞,有效提升了全國兩會新聞生產效率。例如,全國兩會期間,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創(chuàng)造性地將AI融入直播中,推出《C+真探》系列節(jié)目,并上線了以AI面目識別驅動的3D超寫實虛擬小編“小C”。通過云連線代表委員,節(jié)目完成了多場采訪直播,打造出人機交互的全新趣味場景。這些智能化操作強化了節(jié)目的科技感、新鮮感和趣味性,得到了諸多網友的廣泛關注,是融合報道中技術運用創(chuàng)新的有益探索。又如,山東廣播電視臺運用“5G+4K+AI+MGC”等技術,通過短視頻、AI、H5、交互3D影像、交互海報等手段,實現(xiàn)了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報道全國兩會。
2.AI輔助創(chuàng)作:提高融媒產品效果。如果說完全智能的新聞生產還處于探索之中,那么,智能技術對編輯技術創(chuàng)作融媒體的輔助作用是巨大的。例如,智能眼鏡可以輔助記者完成采訪工作,一人就能完成訪談、拍攝、記錄等工作。而且接入設備后,前后方實時同步采訪內容,在記者上傳圖文稿件之后,就可以啟動智能分析,自動生成視頻新聞。全國兩會期間,人民日報智慧媒體研究院研發(fā)的“智能創(chuàng)作機器人”亮相,并發(fā)揮出色。該機器人具有全媒體智能工具箱,僅音視頻智能處理方面就有直播剪輯、4K在線快編等多種能力,可以實現(xiàn)視頻橫轉豎、智能配音,不僅適應了短視頻的傳播生態(tài),也為優(yōu)質的全國兩會報道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為發(fā)揮好智能機器人的作用,人民日報記者還在全國兩會期間攜帶輕便的5G熱點,為采訪設備等提供高速網絡,確保智能機器人隨時在線。
3.智能新聞追蹤:聚焦全國兩會熱點議題。全國兩會期間,熱點議題頻出,僅靠編輯記者的關注很難全面。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持下,媒體可以隨時捕捉到全國兩會熱點,同時追蹤全網的全國兩會輿情,及時根據智能分析結果添加關鍵詞,自動跟蹤熱點。在此基礎上,可以一站式接收網站、APP、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上的實時新聞推送,第一時間將全國兩會新聞傳播出去。例如,人民日報的“智能創(chuàng)作機器人”可以一鍵檢索全網相關資訊,自動匯總梳理背景信息,根據追蹤到的熱點智能生產新聞,這一功能在2021年的全國兩會中得到了檢驗。又如,湖北長江云推出了智能機器人“云朵”,全國兩會期間,“云朵”作為特邀幫女郎,通過大數(shù)據分析,梳理全國兩會輿情熱詞,關注民生,聚焦精彩提案議案,不斷為用戶提供全國兩會的新聞熱點和最新議題,更好地滿足了用戶需求。
2021年全國兩會召開背景的特殊性,使得很多媒體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上會記者,有的甚至沒有上會記者。因此,如何在上會記者數(shù)量有限的情況下采訪到大量生動活潑、現(xiàn)場感強且具有價值的新聞,是對媒體的一大挑戰(zhàn)。為了解決這一難題,邀請代表委員做“特約記者”成為全媒體環(huán)境下一種特殊的采訪方式,而這些代表委員們的采訪形式也充滿了全媒體色彩。
1.精心策劃,邀請代表委員做“記者”。2021年全國兩會采訪中,媒體鑒于人手不足的現(xiàn)狀,在會議報道方式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突出的一點是邀請代表委員作為“特約記者”,把采訪與采訪對象融為一體。全國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在履職時,成為媒體采訪的聯(lián)系人、特約記者、特約評論員、攝影師等,助力媒體把全國兩會精彩瞬間和優(yōu)質內容傳播出去。例如,河南商報推出了特別策劃“特約記者跑兩會”,邀請四位全國人大代表成為“河南商報特約記者”,以文、圖、視頻、Vlog等形式,傳遞會場最新鮮的動態(tài),為用戶帶來了大量一手信息。
2.精心指導,代表委員助力全媒體報道。代表委員化身“記者”,無疑是具有挑戰(zhàn)性的。如何讓代表委員們能夠勝任采訪報道任務,更好傳播全國兩會新聞,需要媒體做更加細致的工作。2021年全國兩會第一天,就已經有代表委員寫起了兩會日記,制作Vlog短視頻,有的代表委員還采用音頻或視頻的方式與記者連線。他們通過各種方式,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全媒體傳播內容,這不僅豐富了媒體的采訪形式和報道內容,也使得代表委員獲得另一種為家鄉(xiāng)代言的渠道。代表特約通訊員,不僅在人民大會堂外拍攝了大量視頻素材,還去采訪其他代表,經過專業(yè)記者指導之后,作品的畫面感、鏡頭感也很強。例如,全國兩會期間,團結報以微視頻作品為主打,邀請多名代表委員,以聯(lián)合策劃主題、代表委員拍攝、記者編輯剪輯的形式,推出一系列“兩會VLOG”微視頻作品。在記者的指導下,代表委員緊密配合,推出的Vlog作品經各大平臺發(fā)布后,以獨特視角贏得了讀者的好評。
3.角色互動,實現(xiàn)代表委員與記者的雙向賦能。媒體邀請代表委員做“特約記者”對媒體記者和代表委員來說還具有延伸的功能,他們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實現(xiàn)角色的互動。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通過角色互動對彼此有了重新的認知,并實現(xiàn)了雙向賦能,提升了全國兩會的報道效果和代表委員的履職效果,可謂是一舉兩得。一方面,代表委員們有了“記者”身份后,就嘗試通過媒體思維、媒體視角看待全國兩會,對如何講好兩會故事、發(fā)出兩會聲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有助于代表委員利用新媒體渠道,廣泛聽取公眾意見和建議,通過其代表委員身份和“特約記者”身份,更好地反映其所在行業(yè)和地區(qū)的呼聲;另一方面,在這個過程中,記者們對代表委員的職責、全國兩會的精神等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有助于提升記者全國兩會采訪與報道的能力。
總體來看,2021年全國兩會雖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上會記者減少,面對面采訪也不多,但各大媒體通過一系列新技術,在全媒體時代作出了很多全媒體采訪的模式創(chuàng)新,提升了全國兩會采訪的效果,也提升了記者全媒體采訪的能力,豐富了全媒體時代的采訪形式。這些新的采訪形式在未來的報道中可以繼續(xù)得到應用,是新聞業(yè)務拓展的重要成果。
作者系沈陽理工大學藝術設計學院講師
【編輯:孫航】
3597500338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