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亭亭,宋書芳 ,王 毅,徐軼眾,張 謙
(1.濟寧市兗州區(qū)林業(yè)保護和發(fā)展服務(wù)中心,山東濟寧272100;2.山東省林業(yè)科學(xué)研究院,山東濟南250014)
法國梧桐,三球懸鈴木(Platanus orientalis Linn.),又叫裂葉懸鈴木、鳩摩羅什樹,懸鈴木屬落葉大喬木,是二球懸鈴木的親本,樹高可達30 m,是世界著名的優(yōu)良庭蔭樹和行道樹,有“行道樹之王”之稱,是我國北方地區(qū)的主要行道樹,園林上用量巨大。行道樹多用胸徑10 cm 以上的法桐苗木,從枝條扦插到培育出圃至少需要5年時間,期間為提高分枝點,需及時清除分枝點以下及基部萌芽,出圃前1年截干定分枝高度,再從不同方位保留3~5 個生長均勻、健壯的主枝,短截保留50~80 cm 長度,每個主枝上均勻留2~3 個健壯側(cè)枝培養(yǎng)形成勻稱豐滿的樹冠,剪除其余側(cè)枝以形成圓滿樹冠。
本研究利用法桐截干時截去的分枝點以上部分(下文統(tǒng)稱干條)進行插干育苗。干條扦插3年可培育出胸徑12.9 cm 以上的園林大規(guī)格苗木,較常規(guī)枝條扦插育苗節(jié)省2年時間。
試驗地位于濟寧市兗州區(qū),屬山前沖積平原。土壤土層深厚肥沃,地下水資源豐富。氣候?qū)倥瘻貛|亞季風區(qū)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3.6℃,極端最高溫度為41℃,極端最低溫度為-19℃,年平均無霜期203 天,平均日照時數(shù)為2610.7 h,歷年平均降水量為725.9 mm。
試驗前對土壤全面深翻整地,666 m2施土雜肥1000 kg 至1500 kg,復(fù)合肥50 kg。每666 m2施撒5%的辛硫磷顆粒3 kg,均勻撒入圃地,與肥料一起深翻入土中[2]。平整作畦,畦寬2~3 m,梗寬30 cm。
試驗選用選用生長健壯、無病蟲害、干形通直圓滿、胸徑8~15 cm 法桐截干剩余干條,修除側(cè)枝,截成長度4~4.5 m 的干條,保持鋸口平整,頂部傷口用蠟封口,進行扦插繁殖??由?0 cm,株行距為3 m×4 m,56株/666 m2。將不同處理的干條埋入,用腳踏實土壤。
2.2.1 不同土壤扦插成活對比
濟寧市兗州區(qū)主要有潮褐土與砂姜黑土2 種類型,為篩選適宜懸鈴木插干的土壤,2017年3月在潮褐土和砂姜黑土各選取3 個試驗點,每試驗點面積為666 m2,共6 個不同地點做扦插對比試驗。扦插前干條采用ABT2 號生根粉(北京艾比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300 mg/L 浸泡2 h[3]。2018年3月統(tǒng)計成活率。
2.2.2 不同粗度、刻傷與生根粉處理
2017年3月在潮褐土地塊進行試驗。干條按直徑8 cm、10 cm、12 cm、14 cm、16 cm 分5 徑粗。試驗設(shè)3種處理。生根粉組:ABT2 號生根粉300 mg/L 浸泡2 h。刻傷組:選取部分干條在基部0 cm 至40 cm 處隱芽下方進行人工創(chuàng)傷,傷口寬度1~2 cm,傾斜角30°至45°,深及木質(zhì)部。對照組:不刻傷、不施生根粉。不同處理隨機排列,3 次重復(fù),每重復(fù)666 m2。2018年3月不同徑粗各隨機抽取3 株苗木,統(tǒng)計成活率和生根情況。
2.2.3 不同季節(jié)扦插
采用ABT2 號生根粉300 mg/L 浸泡徑粗8~15 cm 的干條2 h,于2016年10~12月份開展秋季插干試驗,2017年3月中下旬開展春季試驗。春秋季插干均設(shè)3 個重復(fù),面積666 m2。每重復(fù)隨機選取10 株,2017—2019年每年11月統(tǒng)計秋插成活率、胸徑生長量、發(fā)枝長度和新枝基部直徑,2018—2020年每年3月統(tǒng)計春插成活率和生長情況。
2.3.1 覆膜與解綁
干條地上部分用厚度0.004 mm 塑料薄膜或者遮陽網(wǎng)全部包扎緊實。埋植完成后澆水,使干條與土壤密切接觸。栽植后每周灌透水一次,保持育苗地的濕潤。待氣溫回暖,干條發(fā)芽解開綁的塑料膜或遮陽網(wǎng)。遇干條風吹倒伏或歪斜,安排人工在1 天內(nèi)扶正,并用腳踏實根部土壤。
2.3.2 日常管理
(1)覆蓋防草布,減少畦內(nèi)雜草。或避開法桐葉片和干條噴草甘膦水劑防除。
(2)插干第1年不用施肥。第2年3月中旬第1 次施肥,每666 m2撒施尿素15 kg,復(fù)合肥5 kg;5月中旬到6月,進行第2 次施肥,施肥量為尿素25 kg,復(fù)合肥10 kg;8月進行第3 次施肥,每666 m2撒施復(fù)合肥20 kg[4]。施肥后灌溉1 次,保持田間水滿12 h,待肥料融化后放水。以后施肥管理參考第2年。
(3)插干第1年不需修枝,清除干條2.5 m 以下及基部萌芽。插干第2年秋冬季在目標干高以上,不同方位保留3~5 個生長均勻、健壯的主枝,培養(yǎng)形成勻稱豐滿的樹冠。
(4)及時進行病蟲害防治。
3.1.1 不同土壤扦插成活率比較
由表1 可以看出,潮褐土比砂姜黑土更有優(yōu)勢,扦插成活率、發(fā)枝量遠高于砂姜黑土,生根數(shù)量達到10~16 個。深埋70 cm 的干條,大概有18~21 個皮孔,即在潮褐土插干約2/3 的皮孔可生根,在砂姜黑土插干約1/2 的皮孔可生根。
表1 不同土壤扦插成活率統(tǒng)計表
3.1.2 不同粗度的干條扦插成活率與生根情況
由表2、表3 可以看出,不同徑粗的插干扦插成活率均達到了92%以上,隨著插干規(guī)格增大成活率稍有降低。使用ABT2 號生根粉處理成活率與對照處理差異性顯著(P<0.05),刻傷與對照處理差異性極顯著(P<0.01)。使用生長激素與不使用成活率都在94%以上,說明法桐干條內(nèi)源激素基本能夠滿足插干產(chǎn)生愈傷組織與生根需求。
表2 不同處理對扦插成活率的影響
表3 不同徑粗扦插成活率統(tǒng)計表
2018年春季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扦插干條當年,基部0—45 cm 處生根密集,平均長度39 cm,毛細根生長旺盛;45 cm 以上皮孔生根逐漸減少,毛細根長勢減弱。由表4 可以看出,發(fā)根可從皮部生根也可愈傷組織生根,沒有經(jīng)過刻傷處理的,主要從皮部生根,經(jīng)過刻傷的主要是從愈傷組織生根,生根粉和刻傷處理生根長度都大于對照。不同干條粗度生根長度在生根粉和刻傷組呈現(xiàn)隨粗度增長長度下降的趨勢,對照則相反。
表4 扦插一年后不同處理生根情況統(tǒng)計表
3.1.3 不同扦插季節(jié)成活率與生長量分析
由表5 可以看出,扦插滿1年統(tǒng)計成活率發(fā)現(xiàn)法桐插干育苗春秋季成活率都達到96%以上,差異不顯著(P>0.05)。2017年秋觀察發(fā)現(xiàn)法桐秋季插干育苗沒有進行刻傷的,皮部根原基已經(jīng)膨大,來年地溫回升很快形成不定根?;靠虃那锛疽呀?jīng)形成愈傷組織,翌年地溫回升后,形成不定根,能夠及時從土壤中吸收水分,避免干條失水抽干而影響成活率。
表5 不同時間扦插成活率統(tǒng)計表
插后前3年生長量觀測見圖1、表6。第1年胸徑稍有增加,春插胸徑平均增加0.45 cm,秋插胸徑平均增加0.65 cm。生長量小,一般頂部發(fā)出3—6 個新枝,長度在0.21—0.82 m 之間,新枝基部直徑有0.6—1.2 cm??赡芘c第1年生長出新根數(shù)量較少,吸收營養(yǎng)物質(zhì)量少有關(guān)。第2年春插胸徑平均增加1.23 cm,秋插胸徑增加1.29 cm。枝條長度可達2.5 m,基部粗度達到3 cm。地上部生長加速與根系逐漸增多,枝條生長量變大有關(guān)。第3年胸徑增長快速,春插胸徑增加2.28 cm,秋插胸徑增加2.34 cm。枝條長度達到4 m,基部直徑達到8 cm。
表6 新枝生長情況統(tǒng)計表
圖1 春秋季扦插胸徑生長量變化圖
插后前3年觀測數(shù)據(jù)表明,秋季扦插胸徑增長量大于春季扦插,但差異不顯著(P>0.05)。秋季扦插干條發(fā)芽早,根系也能及時提供樹木生長的營養(yǎng)物質(zhì),發(fā)枝情況和生長情況都略好于春季扦插的干條。
法桐干條育苗時潮褐土要比砂姜黑土更利于干條生根。潮褐土疏松多孔利于根系呼吸,促進根系生長,而砂姜黑土質(zhì)地粘重,透氣性差,容易發(fā)生干裂板結(jié),不易生根。此外據(jù)多年觀察,在砂姜黑土地栽植的法桐容易出現(xiàn)黃葉病,嚴重時全株干枯落葉。也證明潮褐土疏松多孔利于生根,而砂姜黑土透氣性差,不易生根。
截干后干條粗度對插干成活率影響較大,8 cm 徑粗的平均成活率為96.8%,16 cm 徑粗的平均成活率為92.5%,隨著徑粗增大成活率降低。使用ABT2 號生根粉、刻傷處理的成活率兩者相差不大,都比對照處理的成活率高。生根粉、刻傷處理較對照處理生根長度長。3 種處理生根方式不同,刻傷處理是愈傷組織生根和皮孔生根,而生根粉和對照的生根方式都是皮孔生根。法桐扦插成活率較高,萌芽性強,皮孔生根也再次驗證了法桐屬于易生根植物。秋季扦插的對照處理平均成活率96.2%比春季95.8%略高,且不同胸徑的法桐3年后秋季扦插發(fā)枝情況和生長情況都好于春季扦插的干條,胸徑生長量均較春季高。
在濟寧及周邊地區(qū),秋季插條較春季插條生長量更大。干條扦插后的第2年生長迅速,應(yīng)加大肥水管理,促進生長。為形成圓滿樹冠,第1年和第2年秋冬季應(yīng)對當年新枝進行短截,留枝長度在50 cm 左右,以備來年促發(fā)新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