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解華
案例
片段1:笑笑趴在地上,媽媽反復跟笑笑講:“地上太涼了,太臟了,不準趴著!”笑笑大聲說:“我就要趴著……”還沒等笑笑說完,媽媽就氣呼呼地走過來把她抱走了。
片段 2:笑笑在畫畫,媽媽在工作。笑笑:“媽媽,我喜歡藍色,我畫了一棵藍色的樹。”媽媽隨口應和:“藍色的樹?好有趣啊?!毙πΓ骸敖Y(jié)什么果子呢?綠色的吧?哦不,還是咖啡色的吧!”媽媽敷衍了事:“綠色的是什么果子?。俊蓖蝗?,笑笑跑過來,用水彩筆在媽媽的資料上亂畫一通。為了防止笑笑再次搗亂,媽媽只能答應給笑笑看動畫片。
片段3:幼兒園里其他小朋友都可以自己吃飯,唯獨小穎還需要喂飯。老師為了培養(yǎng)她的自理能力,要求她自己吃飯,她便號啕大哭,說自己在家里都是爸爸媽媽喂飯……另外,小穎也常和其他小朋友起沖突,因為她看中的玩具誰也不能玩。
片段4:影院內(nèi),朋朋在空座位上爬來爬去。工作人員發(fā)現(xiàn)后前來制止,朋朋媽媽辯解道:“影院有這么多空位子,我兒子又沒有影響到其他人?!?/p>
幼兒期是孩子社會性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孩子將來能否適應社會,能否處理好各種人際關(guān)系,能否擔負起應盡的社會責任,相當程度上取決于這個時期的生活經(jīng)驗和教育。父母教養(yǎng)方式較為集中地反映了父母對孩子的態(tài)度,也是其教育觀念的反映。那么,怎樣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和親子相處模式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能力?
1少一些說教,多一些分享
隨著時代的進步,家長的教育理念在更新,他們知道“打罵”教育是錯誤的。于是,打罵少了,說教多了。說教是指家長帶著強烈、明確的目標,對孩子的言行進行教育,希望孩子變成自己心目中期望的樣子。長期說教,可能會讓孩子陷入情緒陷阱,一旦家長開始講話,就可能激發(fā)孩子不愉快的被說教的體驗,因此孩子會特別排斥、拒絕。分享則是指家長和孩子處于平等的地位,在融洽的氛圍下,表達自己的觀點、感受、體驗,不強迫對方接受。
爸爸媽媽這樣做
1.不把孩子同他人作比較。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家長應多關(guān)注孩子的優(yōu)點,鼓勵孩子好的行為,引導孩子正確評價自己。
2.傾聽孩子的話語。在和孩子溝通時,很多家長說得多,聽得少。事實上,只有善于傾聽,才能知道孩子想什么、關(guān)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針對性地給予孩子關(guān)心和幫助,從而使以后的溝通變得更加容易。
2少一些愧疚補償,多一些高質(zhì)量陪伴
因為工作繁忙,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很多家長就想通過其他方式補償,如用玩具彌補毀約,用零食增進親子關(guān)系等。長此以往,孩子會利用家長的愧疚心理提出種種不合理要求。因此,家長與其用愧疚補償取得適得其反的教育效果,不如將每次陪伴變?yōu)楦哔|(zhì)量的陪伴。
爸爸媽媽這樣做
1.全情投入。和孩子游戲時,暫時放下手機,全身心陪孩子沉浸在游戲情境中;在游戲中同孩子對話,體會游戲角色的情感,與孩子產(chǎn)生共鳴;按照孩子的節(jié)奏開展游戲,不中途離開或敷衍。
2. 眼神交流。陪伴孩子時,鼓勵孩子與自己進行眼神對視,引導孩子養(yǎng)成邊說邊觀察的習慣,這對他未來社交技能的養(yǎng)成意義重大。
3.回應感受?;貞⒆拥母惺懿坏韧谝龑Ш⒆拥母惺?,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我理解、尊重你的感受”,而不是“我要來解決你的傷心、失落、孤單”。傷心、失落、孤單是孩子成長過程的一部分,需要他們自己去面對和解決。
4.鼓勵表達。家長的共情、恰當提問,能鼓勵和引導孩子學會合理表達。例如,在親子閱讀中,家長可以結(jié)合故事內(nèi)容問孩子“如果遇到相同的困難,你會怎么辦?”
3 少一些包辦替代,多一些嘗試機會
在社交過程中,有些孩子表現(xiàn)得畏縮、固執(zhí)而自我,這往往是多種原因?qū)е碌?。其中,家長的包辦替代是可能的原因之一。相對于共性的不可控因素,改變親子教養(yǎng)方式,減少包辦替代,多給孩子一些親身體驗和嘗試的機會,是幫助孩子建立自信人格的重要方式。
爸爸媽媽這樣做
1.增加孩子自我服務(wù)的機會。家長應學會放手,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洗手、吃飯、穿衣服鞋襪、整理小床等。家長還可以以信賴的口吻,委托孩子幫我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積極參加親子體育活動。以家庭為單位進行體育活動,讓孩子在運動中加強具身認知,既享受運動帶來的樂趣,又學會一定的規(guī)則意識,更培養(yǎng)了良好的意志品質(zhì)。
4少一些獨享,多一些分享
孩子作為家庭的焦點,常常有獨享的特權(quán)。太多的獨享會讓孩子覺得被偏愛是理所應當?shù)?。這樣的孩子進入幼兒園后,如果自己的愿望沒有得到滿足,容易與其他孩子發(fā)生矛盾。因此,在親子相處過程中,除了要讓孩子感受到愛,還要讓他感受到共享、分享的快樂和技巧。
爸爸媽媽這樣做
1.不強迫孩子分享。強迫分享不利于孩子正確理解分享的意義,會讓孩子誤以為自己的需求不重要,甚至自己不重要。長此以往,孩子容易忽視自己的需求和意愿,形成不會拒絕別人的討好型人格。學習分享,并不是簡單的把東西分給別人,而是讓孩子理解分享的真正意義——分享不僅能讓我們交到朋友,還能獲得讓別人快樂的成就感。
2.鼓勵孩子制訂分享方案。在家里,經(jīng)常讓孩子制訂物品的分享方案,并說說理由。此外,家長可以通過追問等方式指出分享方案的不合理之處,鼓勵孩子再次解決問題。
5少一些超前教育,多一些公德教育
超前教育削弱了正常的教育功能,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從表面上看,超前教育或許暫時解決了孩子的學習問題,但孩子在“超前”的重壓下學習和生活,心理會變得脆弱,從而害怕失敗、不能接受挫折。此外,家長往往只注重孩子的私德教育,如教導孩子懂禮貌、講衛(wèi)生等,而容易忽視孩子社會公德的教育。
爸爸媽媽這樣做
1.做好榜樣示范。模仿是孩子的主要學習方式,家長注重自身公德行為是對孩子最好的示范,如不隨地吐痰、樂于助人等。
2.和孩子一起參與公益活動。社會公益活動是一種直接服務(wù)于社會和公眾的義務(wù)活動,帶孩子參加一些公益活動對培養(yǎng)孩子的愛心很有幫助,如定期去孤兒院、養(yǎng)老院服務(w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