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齊洲
(惠州學院 法律文化研究中心,廣東 惠州 516007)
關(guān)于近代中國民族國家概念的形成,學術(shù)界相關(guān)研究成果頗多,如李華興《索我理想之中華——中國近代國家觀念的形成與發(fā)展》、徐勇《“回歸國家”與現(xiàn)代國家建構(gòu)》、葛兆光《“國語”與“國家”》及其專著《中國思想史》的相關(guān)論述,其中不乏精彩之論。但“State”的漢語譯詞“國家”,如何進入人們的視野,又如何擺脫其漢語古義,學術(shù)界關(guān)于這一演變過程少有關(guān)注,偶有王健《溝通兩個世界的法律意義》、(意)馬西尼《現(xiàn)代漢語詞匯的形成》提及。筆者在相關(guān)論文(著)中亦略有闡發(fā)①,現(xiàn)圍繞這一問題再作探討,就教于方家。
State 含義:“The political system of a body of people who are politically organized;the system of rules by which jurisdiction and authority are exercised over such a body of people.”[1]1443
State一詞出現(xiàn)于13世紀,經(jīng)過近600年的演變,到19 世紀初,State 的含義為:“A state is a community of persons living withincertain limits of territory,under a permanent organization which aims to secure the prevalence of justice by self-imposed law. The organ of the state by which its relations with other states are managed is the government.——Theodore D.Woolsey,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Law.”[1]1443
20世紀,State的內(nèi)涵更加豐富:
John Salmond 在 1947 年出版的 Jurisprudence 一書中,將 State 定義為:“A state or political society is an association of human beings established for the attainment of certain ends by certain means.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of all the various kinds of society in which men unite,being indeed the necessary basis and condition of peace,order and civilization.”[1]1443
J.L.Brierly 在 1955 年出版的 The Law of Nations 解釋 State:“A State is an institution,that is to say,it is a system of relations which men establish among themselves as a means of securing certain objects,of which the most fundamental is a system of order within which their activities can be carried on.”[1]1443
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尼科洛·馬基雅維利(Niccall Machiavslli 1469-1527 年)是最早在近代意義上使用State 的思想家之一。在《李維史論》一書中,馬基雅維利論述State 與Citizen(公民)的關(guān)系時說,公民應將公共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此后,法國政治思想家讓·布丹(Jean Bodin 1530-1596 年)又將State 與Sovereignty(主權(quán))聯(lián)系在一起,認為主權(quán)是一種絕對的、永恒的權(quán)力,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權(quán)力。
國家由Citizen(公民)、Territory(領(lǐng)土)和Sovereignty(主權(quán))三個核心要素組成。Sovereignty(主權(quán))是其主要特征,具有永恒性、絕對性、無限性等特點。沒有Sovereignty(主權(quán)),State就不再存在。
早期英漢字典中,State 即翻譯為“邦、國、國家”:
1845年,英國人墨黑士《華英字典》中,State譯為:“形勢,光景,情形;品級,地位;邦,國;體面”[2]251。
英國傳教士麥都思在1847 年2 月3 日完稿的《字典》中,將State 解釋為:“Country 國,邦,域,國家,邑;High official of state,大臣;State affairs 國家之事;Counciallor of state 軍機大臣;a state prisoner 欽犯;State of nation 國勢”[3]S部82。
1864年,德國傳教士羅布存德編著的《英華字典》面世,該字典中,State除了被譯為“國,邦,邦國”外,還被譯為“國家”:“an affair of state,國事,國家之事”[4]1011。
1865年,美國傳教士丁韙良在其譯作《萬國公法》中,將 State譯為“邦”“邦國”“國”“國家”:
1.As independent communities acknowledge no common superior,they may be considered as living in a state of nature with respect to each other.[5]3
邦國天然同居,雖無統(tǒng)領(lǐng)之君。[6]7
2.So also of confederated States;their right of sending public ministers to each other,or to foreign States,depends upon the peculiar nature and constitution of the union by which they are bound together.[5]274
合盟各邦互相通使,或遣使至國外,其可否必視其合盟之法而定。[6]142
3.All the members of the enemy State may lawfully be treated as enemies in a public war;but it does not therefore follow,that all these enemies may be lawfully treated alike.[5]419
凡遇有公戰(zhàn),敵國人民俱可以敵視之,惟不可一律看待。[6]199
4.The State does not even touch the sums which it owes to the enemy;everywhere,in case of war,the funds confided to the public,are exempt from seizure and confiscation.[5]368
至國家自欠于敵人之債,則不能不還。緣無論何處,有托公信而存錢物者,皆至于捕拿之權(quán)外。[6]137
丁韙良筆下的“邦”“國”“邦國”三字的含義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互通的。對“邦”“邦國”“國”三者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丁韙良做了如下說明:“邦國二字雖系通用,然書中所稱自萬乘以至百乘,皆謂之國也。若邦,或偶指自主之國而言,而于屏藩以及數(shù)國合一,則以邦名其各國者為常”[7]1。丁韙良隨后與人合作翻譯的《星軺指掌》《公法便覽》《公法會通》《中國古世公法論略》《陸地戰(zhàn)例新選》等幾部國際法著作中,State的四個漢語對譯詞“邦”“邦國”“國”“國家”,多次出現(xiàn):
1.在蠻夷尚有尊上敬長之禮,則文教盛行之邦,其職分尊卑,豈可無衣冠禮節(jié)以辨異乎。[7]22
2.英國阿斯富學院有教習蘇志者,著書名曰《邦國通法》。[8]6
3.蓋釋放之權(quán),系屬國家行之,而遵循定章也。[9]17
4.Her tributaries included all the petty States of Eastern Asia. These vassal States had few relations with each other.The existence of independent States,so situated as to require or favor the maintenance of friendly intercourse;That those States should be so related as to conduct their intercourse on a basis of equality.[10]113
按亞洲東境諸小國,悉隸中國藩屬。此小國者,彼此絕少往來。若于自主之國,境壤相接,舟車可通,勢不能不講信修睦,以聯(lián)邦交,一也;諸國交際往來,各以平行相接,而無上下之分,二也。[11]19
5.若不得已而行報復,則所加之害,不可甚于敵國之所為。非將帥允準,亦不可行之。雖行報復,總不得有違于仁義。[12]1
1880 年,與丁韙良同時任職于京師同文館的法國教習畢利干,翻譯了《法國律例》一書。該書中“國”“國家”一詞頻頻出現(xiàn)。
1.翻譯《法國律例》之設,實為本國四民一切行止動作,劃一界限,使之有所率循,不致或獲于罪也。[13]1
2.凡此制定之例,其事中有關(guān)系之處,系有干國家君民所享升平綏靖之福者,則凡本國人民自應一體欽遵謹慎守。[13]2
3.凡屬國家所有之平林、遙林,自今以至將來,不準有給人以權(quán)有如上文二條所載之情者。凡不論何等使用情節(jié),不準于國家所有之平林、遙林,而挾有此例應者,除事經(jīng)于設此定例之時,即有人執(zhí)有切實之憑,謂于此等平林、遙林分上確有根底,實挾有得以使用之權(quán)者,則始可行或由國家查明,給有切實執(zhí)據(jù)。[13]41
1868 年,受聘于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的英國人傅蘭雅與徐壽、華衡芳等人合作,翻譯西書100 余種,其中有多種國際法著作,如《公法總論》《各國交涉公法論》《交涉便法論》等。傅蘭雅的譯著中,“邦”“邦國”逐漸演變?yōu)椤皣薄皣摇眱?nèi)的一個單位,State 的漢語對譯詞固定為“國”“國家”,而且“國家”出現(xiàn)的更加頻繁。
1.又交戰(zhàn)之國與局外之國亦有分所當?shù)门c分所當為之事?!瓏宜苤?,與民間業(yè)主之有其地者,關(guān)系相同。[14]6
2.從前國家派赴他國辦事之公使人員,大半皆用教主,蓋其學識勝于平常有爵之人,且明各種律例。[15]6
3.此三十年間,各國中人心最惡,其國家之法與教會之法,國王與教王可以作主。[16]10
4.凡國家所欠之銀,無有不還者。[17]14
被譽為近代玄奘的翻譯家嚴復,在《社會通詮》一書中,將State亦譯為“國家”:
1.Character of the State. The new type of community formed by these events differed fundamentally from that which preceded it.[18]75
嚴譯:國家形性 以前者之二事,而新社會興.言其形性,有絕異于蠻夷、宗法二社會者。[19]80(今譯:國家特點:與前者有別的新型共同體)
2.Incidentally,also,its action sowed the seed of the great problem of pauperism,or State relief of the indigent.[18]139
嚴譯:自行社制亡,而鰥寡孤獨者不得其養(yǎng),此國家賑貧之政之所由興也。[19]163(今譯:其結(jié)果是帶來貧窮后果的同時,國家也隨之開始履行救濟的職責。)
“國”的繁體作“國”。“國”字最初出現(xiàn)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字形從口、從戈、從一,三個部分加在一起就是“或”字。《說文解字注》釋“一”:“惟初大極,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稘h書》:元元本本,數(shù)始于一”[20]1。由“一”可以引申出土地之意?!翱凇保骸叭怂允骋病Q哉Z飲食者,口之兩大端舌下亦曰口,所以言別味也”[20]54。“口”可以引申出人口、民人之意。“戈”:“戈,平頭戟也?!犊脊び洝罚阂笔蠟楦?,廣二寸,內(nèi)倍之,胡三之,援四之”[20]628?!案辍敝副?,從中可以引申出戰(zhàn)爭之意。
“國家”由“國”與“家”兩個單音節(jié)詞組成,組成詞組“國家”后,其含義為:
1.指“國”與“家”兩個概念。《孟子·離婁上》:“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北砻魈煜?、國、家是三個彼此聯(lián)系、又嚴格區(qū)分的概念。
2.國家為國之通稱?!渡袝ち⒄罚骸捌湮┘?,用勱我國家。”
在歷史文獻中,“國家”常與“土地、人民、祭祀”聯(lián)系在一起:
《三國志·魏書》:“然則士民者,乃國家之鎮(zhèn)也;谷帛者,乃士民之命也?!?/p>
《明史·陳友定傳》:“郡縣者,國家之土地。官司者,人主之役。而倉廩者,朝廷之外府也?!?/p>
比較State 與其漢語對譯詞“國家”,可以看出兩者的內(nèi)涵大體相近,從“國”字的構(gòu)成,可以看出國家與“土地、人民、主權(quán)”的關(guān)系。正如劉莊“何為國家”一文所說:“我國昔日無專門國家學?!墩f文》曰:國,邦也。以邦解國,猶如以國解邦,皆無所說明也?!吨芏Y夏官》,量人掌建國之法,以分國為九州,是國即天子所轄之全境也,殆與天下二字之意相同。《冬官考工記》曰:匠人營國,旁三門,國中九經(jīng)九緯、經(jīng)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是國即都城也?!抖Y王制》曰:五國以為屬,十國以為連,二十國以為卒,二百一十國以為州。是國不過天子所轄之一小區(qū)域耳。漢西域諸國,有城郭國,有行國,城郭國以筑城為守,是以城為國也。行國不立城,以馬上為國,是只以人為國矣。就以上諸說觀之,我國自來之所謂國,殆含有三意:一為領(lǐng)土,二為人民,三為管轄此領(lǐng)土及人民之主人。故有釋國從口,指疆土言,從只指活存于地上之主人言,從戈指保守此疆土及生人之武力言。是雖出于牽強附會,要亦有可觀之處。然于國字之意義,終未闡明國家二字連用,不知始于何時。自大禹棄堯舜揖讓之制,以位傳子而開家天下之例,國與家無遺焉?!瓏词羌?,家即是國,此似為國家二字連用所由始”[21]1-9。
近代西方State 一詞與古代中國“國”“國家”的最大區(qū)別有二:一是古代中國只有臣民,沒有公民。二是國家主權(quán)歸屬有異,前者歸民,后者歸君。
丁韙良翻譯的《萬國公法》1864年中國出版后,迅速傳入日本,State 的漢語對譯詞“國家”也被日本學界接受,日本學界借此譯介西方國家學說,使得與“朝廷”“天下”有別的近代“國家”觀念得以廣泛傳播。
明治二十年(1888年),《國家學要論》:“自由國ニ於テ國家ハ豫メ其臣民多數(shù)ノ同意ヲ得ルニ非ザレバ運行スルコト能ハズ。然レドモ一旦此同意ノ得ラレタル以上ハ、國家ノ目的ハ法律ノ威力ヲ以テ之ヲ強行シ得可シ。國家ニ必用ナル経費ハ租稅ノ法ニテ之ヲ獲得シ得可シ”[22]245。
明治二十一年(1889年),有賀長雄《國家學》:“國家有テ人民有リ、人民有テ國家有り、國家人民元ト同物ナリ、昔ハ國家ノ事ヲ挙テ當局ニ委シ、今ハ人民自ラ其事ヲ執(zhí)ラントス、古今ノ差異之ヨリ著シキハ無シ。凡ソ國家ノ人民タル者、國家ニ依テ其生命ノ目的ヲ達センコトヲ欲セザル無ク、又之ヲ達スルノ権利有リ”[23]19。
明治二十二年(1890 年),ブルンチュリー《國家論》:“國家ノ目的:國家ノ人民ニ對ンテ公共り安事及幸福ヲ諜ラサル可カラサル義務アルコト”[24]48。
20 世紀初,始創(chuàng)于中國的“國家”僑詞回歸,近代“國家”觀念也漸漸為國人接受。
1904 年,專為中國留日學生開設的“法政大學清國留學生速成科”(簡稱法政速成科)正式成立,其課堂講義《法政速成科講義錄》關(guān)于“國家”的論述對于中國留日學生影響較大:
國家云者,以一定土地為基礎(chǔ),其以權(quán)力所統(tǒng)一人民之團體也?!谝?,人民。國家之生存,必以人類之團結(jié)為前提。其人類之數(shù)不必要多數(shù),茍得作團體則足矣。第二,土地?!谌瑱?quán)力。無論何國,皆有治者與被治者之別。[25]474-476
關(guān)于國家之目的之學說亦多,茲略舉其二、三:第一說,國家之目的在維持國家之存立?!诙f,國家雖為人民而存立,而其目的專在防御人民之危害?!谌f,國家之目的,以積極論,則在謀人民之福利,以消極論,則在除人民之危害。合此二者,國家之目的始全。[25]479-480
國際公法之主體,厥惟國家。國家者何?受主權(quán)力所統(tǒng)治之定域內(nèi)人民之團體也。[26]58
1906 年,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官辦“法律學堂”——京師法律學堂成立。聘請日本教員巖井尊聞講授《國法學》,書中介紹“國家”:
國家者,有一定之土地、人民及主權(quán)者也,故謂國家為政治團體。[27]27
國家之活動范圍:國家為無限制政治團體,故其所行事項,本無限制,唯其場所與人(領(lǐng)土、人民)確有范圍,不能不受限制。[27]30
國家本屬抽象無形,故欲實行其權(quán)力,必用自然人?!瓏矣腥烁穸鵁o人之本體,故國家為無形之體,所謂法人者是也。國家既為無形之體,則國家權(quán)力,必藉有形者之意思而發(fā)動之。發(fā)動者,機關(guān)也。充國家之機關(guān)者,非自然人不可也。[27]33
20世紀初的中國還處于清王朝的專制統(tǒng)治之下,民眾只知“朝廷”,對于近代西方“國家”觀念所知甚少。正如1904 年署名“三愛”的作者在“說國家”一文中所說:
我十年以前,在家里讀書的時候,天天只知道吃飯睡覺,就是發(fā)奮有為也不過是念念文章,想騙幾層功名,光耀門楣罷了,哪知道國家是什么東西?和我有什么關(guān)系呢?到了甲午年,才聽見人說有個什么日本國,把我們中國打敗了。到了庚子年,又有什么英國、俄國、法國、德國、意國、美國、奧國、日本八國的聯(lián)合軍,把中國打敗了。此時我才曉得,世界上的人,原來是分做一國一國的,此疆彼界,各不相下。我們中國也是世界萬國中之一國,我也是中國之一人。一國的盛衰榮辱,全國的人都是一樣的銷受,我一個人如何能逃脫得出呢?我想到這里,不覺一身冷汗,十分慚愧。我生長二十多歲,才知道有個國家,才知道國家乃是全國人的大家,才知道人人有應當盡力于這大家的大義。我從前只知道一身快樂,一家榮耀,國家大事與我無干。哪曉得全樹將枯,豈可一枝獨活?全巢將覆,焉能一卵獨完?[28]1
隨著中日文化交流頻繁,僑詞“國家”漸為知識界接受。在各種思潮的涌動中,國家的三個核心要素(主權(quán)、領(lǐng)土與人民)逐漸被人們理解、接受,作為State 漢語對譯詞之“國家”通過這種涵化得以廣泛傳播,“國家”所包含的“公家、帝王”以及“國”之“封地、食邑、國都”等古漢語義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何為“國家”?“人有恒言曰‘國家’,世界人類無不范圍于國家之中,是故人類之大問題未有過于國家者也。德臘開(Treitscke)曰‘人類之于國家,其重要猶其語言?!嗜祟惒荒茼汈щx國家之組織而營共同之生活[29]7”?!皣矣卸x焉,國家云者,即人民集合之區(qū)域,以達共同之志愿,居一定之疆土,組織一定之政治,而有獨立無限之主權(quán)者也[30]771”。1903 年發(fā)表的“論國家”一文以墨盒與墨的關(guān)系進一步解釋“國家”與“人民”“土地”的關(guān)系:“請以墨匣譬之,墨匣之銅殼譬之土地,墨匣內(nèi)之墨與絲綿譬之人民。無墨與絲綿,則墨匣無所用,若并墨匣之銅殼而去之,則不見此墨匣矣。猶之但有土地而無人民,則土地無所用。若并土地而俱無之,安得稱為國家乎?”[31]11919 年,廖仲愷在《中國人民和領(lǐng)土在新國家建設上之關(guān)系》一文中說:“構(gòu)成近世國家最緊要的要素,就是人民、領(lǐng)土、主權(quán)三件物事,這是近來國家學者的通說”[32]1。《法律大辭典》定義“國家”:“(英)State、(德)Staat、(法)Etat、(意)Stato、(拉)Res publica,國家者,據(jù)一定之領(lǐng)土,依一個之主權(quán)而統(tǒng)治人民之集團也。由此意義分析,可知國家乃包含領(lǐng)土、主權(quán)、人民三要素而成者也”[33]622。
領(lǐng)土是國家的基本要素之一,領(lǐng)土對于國家的“作用凡二:其一則在其領(lǐng)土內(nèi)不容外國之權(quán)力侵入,是排斥之作用也。其二則在其領(lǐng)土內(nèi),無不應服從本國統(tǒng)治權(quán)之人,是充實之作用也”[34]13。國家觀念和領(lǐng)土觀念有密切關(guān)系,“能使國民對領(lǐng)土觀念十分強固,然后國家觀念才能強固。愛護國家的要素,是要能保持領(lǐng)土,然后才能維護我們在這塊領(lǐng)土上生存的人民和建設的國家。所以愛國的第一個責任,是保護國土[35]9”。
主權(quán)是國家的重要標志,沒有主權(quán),就不成其為國家。“主權(quán)之稱,始于羅馬,其義為最高之上權(quán),或曰至高權(quán)?!鳈?quán)之于國家,關(guān)系甚大,故言國家者必言主權(quán)。……主權(quán)有四要焉:獨立不羈,一也;尊嚴不可犯,二也;至尊無上,三也;獨一無二,四也。四者缺一,即失其為主權(quán),是不可以不知也[36]19”。1912 年,朱芰裳“國家主權(quán)論”:“國之成也,必自人民有團結(jié)精神始。組織政府,執(zhí)行法律,既絕對不受外來之干涉,又絕對有權(quán)力以加乎國民之上,或國內(nèi)之社會。是故,國家在至尊無上之地位,而國家之權(quán)力亦隨之而至尊無上。所謂國家權(quán)力者,即主權(quán)是也”[37]8。
State是近代社會的產(chǎn)物,主權(quán)在民是其重要標志。對于清政府而言,無異于洪水猛獸。20世紀初期,“國家”和“國民”的關(guān)系得到全新的詮釋,國民是國家的真正主人,這一觀念逐漸被大眾認可,且日益深入人心。
1907 年,筆名“補天”論述:“國家何所屬乎?曰:國家者,人民共同之國家,而非一人專制所得擁為己有者也”[38]5?!白髦哐栽唬骸疅o國即無家,無家即無我?!扇酥?,則以為無民即無國,無主權(quán)即無民。無國無民,安有政府?[39]8”一名高等小學三年級學生在回答試題“論國家與國民之關(guān)系”時寫道:“今夫國也者,國民之代表也。民也者,國家之主人也。國家與國民,猶手足之與頭目,互相關(guān)系而不可相離者焉”[40]15。
國民成為國家的主人,才會愛國,國家才會強大?!肮埠蛧矣扇嗣窠M織而成,所以叫做民國。共和國家的人民,都是國家一分子,所以叫做國民??梢娙嗣衽c國家,是萬萬不能分開的?!F(xiàn)今歐洲強國,他國的人民到了外國,沒人敢蔑視他,只因為他國家強盛的原故,問他國家何以強盛,只因為他國的人民,都能愛國的原故[41]9”。1907 年,《國民的國家觀念》一文說道:“若夫國民之國家觀念,則國家之榮辱,性命爭之,國家之安危,死生以之,身可粉,骨可碎,而國民之性質(zhì)不能變,山可移,??珊?,而國家之觀念不能渝。嗚呼!必有如此之國民,始可成立為今世界之國家,而與人競爭生存也[42]64”。“國家是國民的國家,是人人的國家。所以,無論男女老幼都應愛國。如果你不愛國,你就是自己害自己,自己不愛自己。你不愛國,別個國家的人民就要害你。你不愛國,國家就不會富強,不富強就要衰亡[43]41”。
西方資產(chǎn)階級國家觀念首先進入中國,緊隨其后,20 世紀20 年代,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也得以廣泛傳播?!皣沂请A級對立社會中之一階級,為抑壓他階級起見,所組織之權(quán)力?!侵潆A級的一階級抑壓被支配階級的他階級之機關(guān)。無論在居立政治或布爾喬亞民主國家都是一樣的?!ò焊袼梗┑陔A級獨立之社會中,以資本家階級為支配階級時,則為資本家國家,以勞動階級為支配階級時,則為勞動階級國家——即無產(chǎn)者獨裁之國家。前后兩者,于國家之本質(zhì)上是毫無區(qū)別,兩者皆系階級對立社會之所產(chǎn),皆系存于支配階級手中的階級斗爭之工具[44]3”。1928 年,葉白華發(fā)表“國家是什么?”“馬克斯(即馬克思)發(fā)現(xiàn)‘一切從來的歷史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鞲袼乖谒闹觥都彝?、私有財產(chǎn)及國家的起源》百七十七頁里面說道:‘所以國家決不是由外部課于社會的權(quán)力,同樣也不是像黑格爾所主張的道義的觀念的現(xiàn)實性,理念的姿態(tài)及現(xiàn)實性?!瘒覅s是一定發(fā)展階段里面的社會的生產(chǎn)物?!瓏乙话闶菑姶蟮?,對于經(jīng)濟有支配能力的階級的國家,這些階級因在政治上、經(jīng)濟上成了支配的階級。同時由這統(tǒng)治的地位,他們獲得了一種新的剝削手段?!瓕τ趪业慕Y(jié)局,恩格斯說道:‘所以國家并不是從太初就存在的?!A級,同它以前所以發(fā)生的一樣,將會不可避免地消滅。同階級消滅一共,國家也將會不可避免地消滅?!劣趪覚C構(gòu),據(jù)恩格斯講,是一定發(fā)展階段的社會的生產(chǎn)物,是個有限的、相對的?!挥杏蔁o產(chǎn)階級組織他們自己的半國家,在他們的政權(quán)底下,徹底地主張自己的階級的利益,消滅布爾喬亞才能實現(xiàn)[45]9-25”。
State初入中國,即出現(xiàn)“邦、邦國、國、國家”多個漢語譯名,表明了中西文化的差異,漢語語境中難以找到與之一一對應的詞匯。而由“邦、邦國”演變而為“國、國家”,且“國,國家”的內(nèi)涵與其古義大相異趣,表明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對于State認識的不斷深化,“國家”一詞傳入日本后,日本學界借以譯介西方國家理論,通過留日學生等渠道又回歸中國,這一過程正是近代中國思想文化發(fā)展的縮影。
注釋:
①參見拙文《<萬國公法>與近代西方國家理論及其術(shù)語的輸入》(《惠州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拙著《京師同文館輸入的國際法術(shù)語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年版,第三章第三節(jié))。
②“明清之際入華耶穌會士、晚清入華新教傳教士與中國士人合作創(chuàng)制的一批對譯西方概念的漢字新語,當時在中國并未流行,卻很快傳入日本,在日本得以普及,有的還被重新改造,至清末民初中國留學生赴日,把這些新語轉(zhuǎn)輸中國,國人亦將其當作‘日本新名詞’。其實,這是一批逆輸入詞匯,稱其為‘回歸僑詞’,較之‘外來詞’更為恰當。”——馮天瑜《新語探源——中日文化互動與近代漢字術(shù)語生成》,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591頁。
③“近代漢字新語較為普遍的制作方式,是用古漢語詞匯對譯西洋術(shù)語。故其生成機制,是中西概念間的對接、滲透,終于走向‘涵化’的結(jié)局?!薄T天瑜《新語探源——中日文化互動與近代漢字術(shù)語生成》,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5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