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若央
金縷衣
無名氏
勸君莫惜金縷衣,
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
莫待無花空折枝。
【古意】
愛惜時光
金縷衣,乃金絲編織的衣衫,是極其華貴之物,卻要“莫惜”,可見這世間還有比它更貴重的東西。
大多數(shù)詩歌是先寫景,后抒情,這是詩歌的常態(tài)。但《金縷衣》不同,它先抒情,再寫景,讓整首詩結(jié)束在一片花海、一片春光中。一連用了兩個“勸”字,都是在說人生中真正需要珍惜的是“少年時”,是流水一般逝去再也不能回頭的青春年華,莫負好時光。
【今解】
把握時機,正確抉擇
光陰和時機都是不等人的。若以現(xiàn)代人更廣闊、多角度的目光審視,這首詩包含了把握時機、正確抉擇的智慧。世界一切機會、一切美好,都不會在原地等你,永遠只等你。時不我待,這就是“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每一段光陰的度過都存在多種可能性,選擇得當(dāng)才是一種智慧的體現(xiàn)。
如果在一條路上屢屢碰壁,那就嘗試另辟蹊徑,到別處尋找生活吧,那件流光的金縷衣,需要你去尋找。
美文賞讀
人世間最珍貴的兩件東西都寫在了《金縷衣》中,一是惜時,二是惜人。
千年前的盛世大唐,曾有一位女子為《金縷衣》譜曲。
她叫杜秋娘,因家境貧寒,被鎮(zhèn)海節(jié)度使李锜買入府中做歌伎。李锜性情狡詐狠毒,杜秋娘如履薄冰,不敢多行一步、多說一言。樂本源于心,若連心都倦了,還哪里有樂呢?庭院深深,錦衣玉食,始終不是她心中所求。
唐憲宗李純即位后,削弱節(jié)度使權(quán)力,沒過多久,李锜便兵敗被斬,家中女眷也入宮為奴。
李琦之亂對杜秋娘并不是一種解脫,她只是從一個牢籠走向了更大的牢籠。
宮宴上,一曲《金縷衣》,無人不為之感動。唐憲宗封她為秋妃。幾年后,唐憲宗于大明宮中駕崩,太子李恒即位。杜秋娘沒有子嗣,又想長留宮中,唐穆宗李恒讓她做皇子李湊的傅母。傅母,便是古時負責(zé)輔導(dǎo)、保育貴族子女的老年婦人。
杜秋娘悉心照顧李湊,不求他飛黃騰達,只愿能夠平安地度過一生。四年后,唐穆宗崩于寢殿,死因不明。年僅十八歲的李昂即位,朝政大權(quán)落入宦官手中。堂堂皇室,受制于人,誰能甘心如此沒有尊嚴地活下去?
那日,杜秋娘與朝中宰相宋申錫密謀宮變,想一舉除掉宦官勢力,擁李湊為帝。
不料宦官耳目眾多,事情提前敗露,李湊被貶為果縣公。宋申錫謫為江州司馬,杜秋娘削籍為民。被驅(qū)逐出宮,這對于她來說是最好的結(jié)局,她終于不必再心驚膽戰(zhàn)地度日,從此之后,她可以為自己而活。
她離開了富麗堂皇的宮廷,遠離紛紛擾擾的長安城,回到了最初的地方。江南,一切的故事都是從這里開始。
行走在江南山水之間,她忽然想起自己年少時唱的那首《金縷衣》。
她在最美的年華被人折下,一生跌宕起伏。
數(shù)十年的歲月轉(zhuǎn)瞬即逝,她滿鬢華發(fā),誰還會靜下心來聽一個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唱歌呢?唯有山間的明月罷了。
她年少離家,如今歸來,已是無家可歸,所幸,潤州刺史李德裕奉詔將杜秋娘安排在道觀中。秋風(fēng)蕭瑟,落葉飄零,杜牧路經(jīng)潤州時,與杜秋娘匆匆見了一面。凝視著眼前的白發(fā)老人,誰能想到曾經(jīng)風(fēng)華后宮的秋妃,如今身披寒衣,獨坐在破舊的道觀前。他傷感地寫下《杜秋娘詩》,詩中寫了她華麗的前半生,也寫了她凄涼的后半生:故鄉(xiāng)的人都已不記得“杜秋娘”,家中荒草叢生,她只能獨自在道觀中,以織布為生。唯有親身經(jīng)歷人事變遷的人,才知曉其中的傷痛。
不過,面對如此清貧的生活,杜秋娘卻沒有絲毫怨言。她徹底變?yōu)槠椒踩耍槐厝シ笱芪桓邫?quán)重的大臣。她可以踏歌而行,與燕雀對歌,與清風(fēng)為伴,她的聲音都回到了山林,心亦如年少時那般安穩(wěn)。
回看杜秋娘這一生,從歌伎到妾,再回到歌伎的身份。為了活出更好的自己,她努力表現(xiàn),成為妃子,最后又流落民間。如此戲劇般的一生,卻譜寫了“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的千古名詩。
《金縷衣》作為《唐詩三百首》的壓卷之作,不是特意為之,只為紀念那個繁榮昌盛的時代,紀念那一群生活在那個偉大時代而勇于做自己的人。
(摘自中國出版集團? 現(xiàn)代出版社《枕上詩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