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莉
捕捉幼兒繪畫心理開展有效教學——以兒童本位下的美術色彩教學為例
陳莉
(江蘇省昆山市錦溪中心幼兒園,江蘇昆山215300)
顏色是有生命的,它跳動在每一幅繪畫作品之中。如果說成人對繪畫主要是進行藝術性欣賞,幼兒則主要通過繪畫色彩描述自己眼中的世界,展現(xiàn)和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幼兒的繪畫作品中直接載有他們認識和情感的印記,通過幼兒在繪畫中運用的色彩這一“指示器”,聆聽色彩中表達的無聲無字的豐富信息,才能更深入地走近幼兒的心靈,進行更有的放矢的幼兒教育。
幼兒;繪畫;色彩;運用;心理
幼兒繪畫與成人有著完全不同的內(nèi)容與形式。成人對繪畫視點主要是進行藝術性欣賞;而幼兒則主要通過繪畫色彩描述自己眼中的世界,展現(xiàn)和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幼兒的繪畫作品直接載有其認識和情感的印記,教師只有悉心聆聽幼兒繪畫色彩中表達的無聲無字的豐富信息,才能更深入地走近幼兒的心靈,進行更有的放矢的幼兒繪畫教育。
“生理學中色彩研究主要是針對感知過程的后一個階段?!睆墓饩€進入人眼睛的那一刻,虹膜上的肌肉便開始了它自己獨有的運行狀態(tài),通過不斷地收縮與擴張,加工好分量的光線得以折射在每個人的視網(wǎng)膜上面。視網(wǎng)膜讓人們看見現(xiàn)實世界的實物,而賦予人們感覺分辨色彩能力的東西則是它上面的錐狀細胞。感紅色素、感綠色素和感藍色素是組成錐狀細胞最重要的三種成分,就是它們對不同光的敏感性使得人們對色彩有了感知能力。
色彩感的生理學原理盡管人人相同,但不同的個體對同樣的光線形成的色彩感卻有一定的差異。在人的機體成長中,男女不僅僅有著性別差異,在感知色彩的能力上男女也是不同的。從時間上看,女孩一般在14個月時就能感受到紅色,而男孩要遲2個月,且最終基本色感的確立,女孩在七歲半,男孩要到八歲。
“和生理學不同,在心理學上,色彩不僅僅是種客觀存在,色彩更是一種特殊的象征與符號,色彩在客觀上是對人們的一種刺激和象征,在主觀上卻又是一種反應與行為。”正如“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不同個體對色彩的不同感知也告訴人們一千種色彩便可能有一千種心理反應。
色彩心理的反應與變化是極其復雜的,它不僅僅是視覺上的陳述,更是透過視覺上升到知覺、感情,再到更高層次的意志、思想象征等表現(xiàn)。受心理因素影響,人們觀察的顏色會產(chǎn)生一種反饋,從而形成一種心理因素的視覺感。眾所周知,顏色不同,感覺不同。例如,踏實沉穩(wěn)、冷靜、耿直的代表是灰色;白色一直是純潔的代表色,它干凈、純真,更引申出善良、信任等積極性質(zhì)的意義;深藍色保守,棕褐色典雅,這兩種色彩爆發(fā)出的是一種安謐穩(wěn)定感;大紅色如同吉卜賽的紅唇女郎,它熱情奔放,充滿活力。
紙上的色彩會說話。最常見的色彩表達與運用是人們熟識的美術,狹義的可以說是繪畫。畫家用畫抒寫美意,無論是筆鋒下渲染開的素淡墨色還是排刷下?lián)]抹成型的五彩印記,都是一種表達方式,表達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表達自身的情感。一幅畫的意義與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否被賦予作畫者的思想,一旦畫的本身有了意義,那么它也就具備了人們推敲的意義。
在學前階段,幼兒表達能力較弱,無論在言語方面還是行為方面,都不如成人靈活自如,他們投入一件事后往往顯露出個人的情感。這種在不自知的狀況下表現(xiàn)出來的東西其實要比目的性強烈的行為更具有內(nèi)顯特征,外加在情緒表述方面他們能宣泄的相對選擇方式更是少之又少,他們說,說不出,做,做不到,就算是哭鬧引起成人注意,成人也不見得理解他們的行為。因此繪畫作為一種簡單又直白的渠道使他們可以直接地表達出自己所見所感的世界與情緒,而這種表達跟隨年齡階段的發(fā)展表現(xiàn)出不同特征,從原先的無目的性終將發(fā)展成意識性。在作畫過程中,孩子們需要拿起五顏六色的畫筆,色彩在紙上展開,孩子心中的一切便也在紙上展開,畫便有了靈魂。觀察幼兒的畫,從色彩上分析孩子的性格與情緒,及時關注幼兒心理發(fā)展,這對幼兒是有益無弊的。繪畫是一種孩子可以表達自己的方式,那么也可以是一種幫助成人了解孩子的方式。
身在高處的成人見識到的天地雖然要比孩子們廣闊得多,但擁有廣闊視野的成人如果不蹲下來,根本看不見孩子們眼中的世界。對于兒童畫中的色彩運用,成人與幼兒的認知迥然有異。
成人的審美感官對審美對象有著更高層次的要求,所以一幅畫不僅僅是一幅畫,更多習慣把它當做成一個作品。這時候畫筆在人們的眼中便成為一個工具,它更傾向于是一個“高級選項”,通過使用它,人們進行的是腦中靈感的加工創(chuàng)作。為了一個好作品的誕生,成人會花大量的時間在構(gòu)思上、在材料準備上,怎么排版、怎么勾勒,技巧性的東西決定著成人畫的意義與價值。流芳百世的大作有的擁有讓人嘆為觀止的高超畫技,有的擁有讓人值得深思的現(xiàn)實意義,這些畫是作品,有著高水平要求的作品對于成人來說才是好作品,但正是這一點恰恰體現(xiàn)了幼兒繪畫與成人繪畫在本質(zhì)上的巨大區(qū)別:兩者追求有著質(zhì)的差距,一個追求社會價值,一個追求個人價值。如若孩子感覺今天好開心,他很可能主動地畫一幅畫表達自己的開心,畫上不一定有完整情節(jié),可能是隨意的兩道線,可能是任意涂顏色,可能他畫個小人畫著畫著便成了小樹,終究他只是想表達開心,畫什么便不再重要,這便是為自己而畫。而對于大多數(shù)成人而言,畫畫是上升到藝術層次的事,用來表達開心也太大動干戈了,即使是畫家心情好要作畫了,他也要構(gòu)思,可沒見過成人無意識涂鴉的,成人的思維方式注定了他繪畫時要帶上目的性。所以由此看出在成人的眼中,繪畫的自身過程不再是興奮喜悅的“開關”。既然繪畫的自身過程不再是追求,那么繪畫作品中重要組成部分的色彩地位注定要得到提高,因此看見一幅畫,大多數(shù)成人們第一時間會義無反顧地關注色彩,顏色成為第一沖擊力,“這幅畫為什么丑?顏色丑、不好看”成為隨處可見的回答。
與幼兒不同,成人對色彩的搭配、排版、調(diào)和等等方面都有著更高要求的追求。例如油畫中為表現(xiàn)出物體真實感需要使用豐富色彩、水彩畫中通過水溶解顏料表現(xiàn)出透明溫潤輕快等效果、水墨畫中通過墨色層疊渲染產(chǎn)生層次效果等等,成人眼中畫的生命大都是由這幅畫中色彩給予的。即使是像畢加索這種抽象畫派、梵·高這種印象畫派的大師作品,人們之所以說它們充滿美感也是因為他們在色彩搭配及線條造型上的特立獨行引發(fā)起人們的感官刺激。
同時兒童畫是兒童獲得直接經(jīng)驗后的表達,不準確性是它常見的特征?!暗谝谎蹮o法被人理解的東西,其價值就大打折扣了或者被人們用一種荒謬的方式誤解?!焙⒆拥漠嫵3C媾R這種情況。
在幼兒第一次拿起筆的那一刻,他們心中噴薄而出的是用這支筆描繪些什么:我看見一棵樹,我想畫出它;我看見一朵花,我想畫出它;畫筆是個開關,按一下,開啟的是孩子眼中的世界大門,他們只是想畫畫,而不是用哪些色彩表達出什么。也就是說,在繪畫的過程中,讓幼兒產(chǎn)生興奮激動的是繪畫本身,而不是色彩。
幼兒園的孩子年紀大都在三歲到六歲,這個時候的他們繪畫發(fā)展階段處于象征期與圖示期。這個階段的幼兒繪畫先是分離亂涂的線條,然后是基本形態(tài),最后是結(jié)構(gòu)生動的情節(jié)表現(xiàn)。然而由于美感意識不足,作畫動機不自主,因此他們的繪畫更偏向于對造型的控制而不是對色彩。比如孩子想要畫一個房子,他考慮的便是他要畫的這個房子是方的還是圓的或是其他形狀,什么樣的房子好看,怎樣裝飾他的房子更好看,他腦海中全是對房子的模樣想象與設計,而這所房子該是什么顏色?是他在造型控制后才考慮的事。正如羅恩菲爾德論證說明的,此時的幼兒正處于無控制向重復可控制過渡的階段,繪畫開始成為幼兒概念和情感的記錄,這一階段幼兒在色彩設計上并不在意實物的固有色彩,無裝飾意圖,僅僅是憑感情用色,因此他們間接趨向性使用的色彩便促成了其潛意識的思維呈現(xiàn)。
無可厚非,孩子們是喜歡畫畫的。看繪畫過程中每個沉浸其中的幼兒便可得知??梢允潜”〉陌准?,可以是厚厚的卡紙,也可以是彩色的蠟光紙,又或者是殘缺的廢料紙、紙質(zhì)的邊角料,它們空白的地方都可以成為幼兒手中畫筆的舞臺。三角眼的貓、有著尖牙的媽媽、脖子在云端的長頸鹿,還有彩色的熊貓等等稀奇古怪、光怪陸離的事物神奇地出現(xiàn)在他們的畫紙上,而這些神奇又充滿趣味的事物被他們填充描繪成各種顏色。熊貓可以是彩色的,樹葉可以是彩色的,媽媽爸爸可以是彩色的,他們在用自己的大腦、自己的想象力、自己的理解力詮釋眼中的事物,他們喜歡這樣便這樣畫?!拔蚁矚g粉紅色?!碑嬛鞯男」媚飳P者說。她把小公主的連衣裙涂成了粉紅色,甚至她把城堡附近的小草也涂成了粉紅色。天啊,草怎么會是粉紅色的呢?第一時刻筆者是這樣想的。同樣的主題拿來給筆者畫,相信筆者畫出的草一定是綠色的,筆者的大腦告訴筆者這些明明都是常識。后來回想起來,筆者想可能正是這些常識使筆者缺失了那份小姑娘的夢幻與浪漫。
“我喜歡這個顏色,我喜歡的這個顏色就是漂亮,而不是我覺得這個顏色能使我的畫漂亮?!边@個想法人們成熟后再也不會有,純真想法與成熟思維的撞擊也在告訴人們,每個人童年真的回不去了。粉色小草與常識不符,可能換作成人這樣畫它就是不對,不合格,但筆者想這正是成人與幼兒不同的地方吧。孩子們手中的畫筆簡直就是一個魔法師,它變幻出來的世界簡直比真實世界要奇妙得多。這么直接而又帶有情感化的色彩表達,筆者想可以利用它窺探幼兒的內(nèi)心世界,是喜歡這個顏色,還是這個顏色帶來的感官刺激符合他的心理訴求?雖然這方面的研究具有不確定性與不統(tǒng)一性,但面對已存在的研究結(jié)果,人們?nèi)钥勺鳛橐环N憑借,從中得到許多研究經(jīng)驗,這些對于教育者而言應該有意義。
暖色調(diào)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冷色調(diào)給人一種單一蕭瑟的感覺。在繪畫中,越是情緒健康的孩子越是喜歡偏暖色的繪畫,他們喜歡熱情洋溢的色彩,從而展現(xiàn)著他們心中世界的活力,而繪畫中越是冷色調(diào)越是說明作畫的幼兒情緒單一、性格內(nèi)斂。在一年內(nèi)的觀察研究中,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不善于表達自己或是交往能力弱的孩子都喜歡繪畫中總是延續(xù)用同一種冷色系顏色,并不會過多改變;而那些班級里的孩子王卻總是愿意用紅色、橘色等鮮艷色調(diào)。
在某些繪畫中,有些色彩搭配與常理的配色不符,這可能是作畫者的愛好習慣,也可能是潛藏著的心理問題。
總之,通過對兒童繪畫中的色彩分析,人們可以看出兒童豐富多彩的內(nèi)心世界。
教育從來都不是一件任務,教育需要的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愛,這不僅僅是愛,它還需要愛的智慧。以上的眾多案例表明:兒童畫折射出的是兒童的內(nèi)心世界,充滿個性、充滿動蕩的不同于別人的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因此,兒童畫之研究重點并不在于畫,而在于人。而對于色彩的分析解讀,同樣也絕不僅僅是為了幫助孩子更好地學會畫畫,教師們要清楚地明白這一點。拋開對藝術感召力以及繪畫能力的追求,色彩解讀、探秘心理的教育意義,在于讓成人更好地了解孩子,幫助孩子,在接近孩子內(nèi)心解決其內(nèi)隱問題的同時讓他保留自身個性自然發(fā)展。
不了解孩子的教育者沒有資格談教育。孩子思維單純,成人往往認為其內(nèi)質(zhì)特點很好摸清,其實恰恰相反,孩子就像是一個寶藏,在開啟寶藏之前,可能要在藏寶路線上翻山越嶺。孩子容易被人了解的是他的外顯特征,因為他的思維方式直觀,使得他容易把自己曝于人前,喜怒哀樂皆露于臉,但這算了解他嗎?人們常說對于朋友,了解彼此,知其喜,明其怒,但管伯之交屈指可數(shù),為什么朋友間容易存在誤會矛盾?為什么會有“你不說,我怎么知道你在想什么”這句互問語?這便是不夠了解,不夠深入,成人對于成人如此,對于孩子就更不必說了。
誠然,教育研究的根本意義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但解決問題的關鍵前提卻是更好地發(fā)現(xiàn)問題。發(fā)現(xiàn)是了解的基石。色彩解讀的價值不一定能解決本質(zhì)問題,卻一定能發(fā)現(xiàn)本質(zhì)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找尋原因、解決問題,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互相銜接,而色彩解讀只負責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盡管它并不是獨立存在于這一環(huán)節(jié),但是它的主要功能最凸顯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一個人知道自己錯在哪了后開始改正,比不知道自己哪里有問題卻一心想改變更有成效。
從幼兒繪畫的色彩運用入手,繼而深入其心理,需要教育者的耐心與細心。及時及早地發(fā)現(xiàn)問題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同時人們必須要清楚,并不能光憑一幅畫就能看透孩子的一切。作為一個幼兒教育者,陪伴著孩子大部分的時光,在長期的陪伴過程中對孩子生長的環(huán)境以及基本性格特征是有著了解的,那么在這個前提下結(jié)合孩子們的實際狀況,從畫作顏色入手,這絕對是個更好了解幼兒的渠道。因此想要從孩子的畫中找尋什么,前提是教師已經(jīng)對這個孩子有著足夠的認識與觀察,僅僅憑借畫與色彩和成人主觀判斷臆想是不科學也是無效的。
綜上所述,幼兒園的美術活動非常多,于是教師們會有很多契機。幼兒教師對本班幼兒是熟知的,然后抓住這些契機,嘗試深入孩子,教師肯定也會受益匪淺。怎么抓住這些契機?最重要的莫過于站在孩子的角度對待問題,既然知道了成人對待幼兒畫作的不合理、不科學的看法,那教師們就要改變固有的思維方式,放低姿態(tài)或是放慢自己腳步。無法回到童年并不代表無法感受童年,曾走過他們現(xiàn)在走的路,教師們與孩子并不是兩個物種,只要教師們愿意,僅僅通過他們繪畫中的色彩運用,也可以直達他們的內(nèi)心。
[1] 高志弘.畫外色彩淺述——色彩的物理學和生理學基礎[J].泰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10(2):4.
G616,4,J063,D924.13,C912.6
A
1002-7661(2022)01-00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