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 肖文斌
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10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首次提出偉大建黨精神。絕大多數(shù)高職學生知道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時間,仍有極個別學生不知道。關于偉大建黨精神提出時間,只有部分同學知道,少部分同學將建黨精神提出時間與建黨、建國時間相混淆。關于偉大建黨精神內(nèi)涵,約四分之一學生認為了解,多數(shù)學生認為不太了解,個別學生沒有聽說過建黨精神。這說明,多數(shù)高職學生較熟悉偉大建黨精神,對其內(nèi)涵有一定認知,但仍有部分學生對其比較陌生,知之甚少,甚至極少數(shù)學生對其毫無認知。由此可見,在高職思政理論課堂中引入偉大建黨精神、引導高職學生緊跟黨的腳步的必要性及迫切性。
關于偉大建黨精神了解途徑方面,大多數(shù)高職學生一般通過思政課堂、觀看影視作品以及網(wǎng)絡如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微博等方式了解到偉大建黨精神;還有部分學生通過實地參觀革命基地和紀念館、閱讀相關文章、報紙以及主題宣傳教育活動了解到偉大建黨精神;少數(shù)學生與老師、家人和朋友交流過程接觸到偉大建黨精神。對于高職學生加強對偉大建黨精神認知的實效性方面,絕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思政課是首選途徑,其次為開展實踐活動如參觀革命基地,部分學生認為在校園內(nèi)開展學術講座也是比較好的方式。由此可見,高職學生能通過多種途徑接觸了解偉大建黨精神,但絕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思政課堂是學習偉大建黨精神的第一途徑,相比較其他途徑,思政課堂在闡述偉大建黨精神方面更具理論性、系統(tǒng)性、權威性、便捷性。
關于偉大建黨精神對于高職學生的意義方面,大多數(shù)高職學生認為偉大建黨精神在引導他們樹立正確人生觀、學習觀、就業(yè)觀等方面意義重大,認為偉大建黨精神的學習能夠豐富知識,提升自身素質,增強歷史榮譽感、對黨和國家的認同感,部分學生對于偉大建黨精神對自己成長的意義并不明確,還有極少數(shù)學生認為沒有實際收獲與意義。這說明,高職學生大多數(shù)認可偉大建黨精神對于高職學生成長成才的意義,但并不是所有學生都能認可偉大建黨精神對于自己成長成才的意義,反映部分學生并不明確偉大建黨精神對個人成長成才意義的長期性、潛在性,容易功利化看待偉大建黨精神,甚至認為偉大建黨精神與自己關系不大。
偉大建黨精神的價值引領與思政課堂的育人目標是高度一致的,都是要求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三觀,樹立遠大的理想奮斗目標,將個人的發(fā)展與國家、民族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在學習、生活以及未來的工作中能夠牢記并踐行,不忘初心賡續(xù)紅色血脈,不懼風雨砥礪前行,在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同時創(chuàng)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高職院校中,思政課堂天然是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主陣地。一是主體的認可:學生對于弘揚傳承偉大建黨精神的途徑首選是思政課堂,回顧黨的歷史,傳承黨的精神,弘揚黨的使命,這既是學生對于思政課堂的期望,也是思政課堂應有之義。二是思政課堂的需要:偉大建黨精神所承載的紅色基因和內(nèi)涵品質,是思政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增強思政課程實效性的重要價值來源。三是內(nèi)容契合:思政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與偉大建黨精神高度契合,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思政課堂中,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自覺弘揚傳承偉大建黨精神。
正確處理好偉大建黨精神與思政課程的關系,既要全程融入,又要把握重點環(huán)節(jié)。以《思想道德與法治》為例,它是高職思政課程主要課程之一,對于學生正確三觀的樹立與穩(wěn)固、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具有關鍵性作用。
首先,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這門課程始終,如在領悟人生真諦樹立正確人生觀章節(jié)融入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生死榮辱觀,挖掘生命的潛能,投身民族復興偉大事業(yè);在追求遠大理想堅定理想信念章節(jié)融入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信仰,融入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根本動力,引導學生堅守馬克思主義真理,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增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將個人理想融入社會理想中,實現(xiàn)自己的青春抱負;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發(fā)揚中國革命精神章節(jié)融入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忠誠品質,將心中的信仰轉化為腳下的行動等。
其次,偉大建黨精神在關鍵節(jié)點處的融入需重點把握。如在中國精神篇章,一方面引導學生把握中國精神與偉大建黨精神的關系,另一方面系統(tǒng)闡明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譜系。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chǎn)黨對中國精神的繼承與弘揚,貫穿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是中國精神的寶貴基因傳承。自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以來,出現(xiàn)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紅巖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眾多偉大精神,形成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譜系,而偉大建黨精神正是這一精神譜系的源頭。
一是傾聽學生的心聲。一方面能夠了解學情,另一方面能夠拉近師生距離。課前多與學生交流,傾聽他們對于思政課堂的理解與期待,了解學生對于偉大建黨精神內(nèi)容的掌握程度,便于在課堂中對于偉大建黨精神內(nèi)容進行不同程度的梳理、設計與展示;課后多與學生溝通,對課堂活動與設計進行反饋和反思,根據(jù)學生情況不斷調整,提升教學實效性;此外,將學生的建議納入到課堂,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主體責任意識,學生在課堂結束后也會更積極主動進行反思,并更加樂于提出意見和建議,為思政課的不斷改進提供動力與源泉。
二是課堂形式多樣化。課堂形式多樣化要求教學活動多樣化,避免教師主講,活動多樣化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既考慮大多數(shù)學生的參與,也緊抓少數(shù)學生的帶動;充分利用多媒體,采用學生喜聞樂見方式引入知識。學生較喜歡的活動形式有知識擂臺、情境模擬劇、學生主講思政課等,知識擂臺人人都可參與,參與主體更廣泛,課堂氛圍更濃烈;情境模擬劇和學生主講,學生擔任的角色較少,但只要擔任角色的學生帶動能力強,其他學生也能夠很好地投入到課堂之中。另外,學生感到比較新穎的方式是利用網(wǎng)絡技術獲取知識,如微信掃碼觀看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精神譜系,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在精美的圖畫及視頻之中,提高學生的課堂專注力和知識吸引力。
一是強化學生主體地位,并不意味著教師放手不管。思政課堂活動的展開,以學生為主體,但鑒于高職學生的知識程度和能力水平,教師需要加強引導。加強引導主要體現(xiàn)在課前準備工作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明確教學活動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意志目標。如知識擂臺,這種活動目的在于全體同學都能積極參與,并在參與過程中了解掌握知識。在開展之前教師需要明確知識范圍,活動規(guī)則,尤其針對如何出題進行指導,避免學生為追求勝負盲目出題,抓句子摳字眼,導致題目偏、難、澀,遠離知識擂臺初衷;如學生主講思政課,這種形式學生對自己的學情比較了解,但怎樣將知識傳遞給同學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難,容易變成干巴巴的學生說教課,教師需要注意幫助學生明確知識重難點,講解過程詳略得當。
二是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思政課堂,并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過程。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課堂,讓高職學生了解并理解把握偉大建黨精神的提出、內(nèi)涵、意義與價值等相關內(nèi)容只是基礎,更為重要的是要發(fā)揮偉大建黨精神的精神引領作用。通過學習,讓高職學生更為深刻地了解歷史,尤其是近代中國的悲壯與豪邁,更為真實地感受中國共產(chǎn)黨的風骨,更為真切地體會中國共產(chǎn)黨的初心和使命;通過對偉大建黨精神的學習,讓高職學生將偉大建黨精神繼承和弘揚下去,堅定理想信念,在漫漫人生路上奮力前行,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程的見證者、建設者。
思政課堂是高職學生了解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的主陣地,是引導學生跟隨黨的領導緊跟黨的步伐重要場所,是沁潤心靈、于無聲處成風化人的育人殿堂。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思政課堂,既是思政課堂鮮活深刻的素材豐富的過程,也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書育人的過程,對于高職學生成長成才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