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奕雄
摘要:屬于奇蹄目犀科的犀牛,其頭上的犄角不僅是名貴的中藥材,也是珍稀的有機寶石。濫捕濫殺和環(huán)境破壞,使如今的犀牛種群日益減少。本文以上海中醫(yī)藥博物館犀角藏品為例,從藝術角度切入,剖析其蘊含的歷史、科學、文學、醫(yī)藥等方面的價值,詮釋收藏、保護和鑒賞犀角文物的重要性。
關鍵詞:犀角;醫(yī)藥;文物
上海中醫(yī)藥博物館藏有一珍貴的明代犀角擺件(圖一),長7.6 cm,寬6.4 cm,制作者采用了浮雕略加鏤雕、陰刻的雕刻技法,并利用天然材質的色彩變化,經營位置,作俏色處理,所刻內容既有動物又有植物。其中,螃蟹一生一死,荷葉殘破不堪,組合起來卻相互協(xié)調、平衡,寓意“和諧”。
生與死、殘與合的概念,相互對立又統(tǒng)一。對立統(tǒng)一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兩者的互化與我國古代哲學陰陽相生的思想不謀而合。這一小擺件,是稀有寶石和名貴中藥的結合,不僅具有深厚的藝術、歷史、文化內涵,還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因此,收藏、保護和鑒賞犀角文物意義重大。
一、我國歷史上的犀角
犀牛是奇蹄目犀科的哺乳動物,普遍體型壯碩,四肢粗壯有力,皮甲厚實,其鼻部生實心犄角,謂之犀角。
獸角同獸牙、獸骨一樣,是動物身上最堅硬的部位之一。犀角這一珍稀難得的獸角,既是可供雕刻賞玩且韌性上佳的有機寶石,又有神奇的藥用價值,因此在古代常被制成各種擺件、器皿等。
我國歷史上的犀角,并無考古發(fā)現,流傳至今的犀角制品皆為傳世之物,數量不過萬。明清時期以犀角杯居多,大部分散落在國內外各大博物館及知名藏家手中,流落民間的屈指可數。哪怕是類似印章之類的犀角雕小件也罕見,遑論其他裝飾性物件。然而,在一些古籍文獻記載中還是能覓得高古犀角制品的蹤影。
甲骨文學家董作賓的《殷墟文字乙編》第2507片甲骨的卜辭中,曾詳細記載商王“焚林而獵……獲十五兕”的事跡。其中的“兕”,就是犀牛。
《詩經》引《寒詩》:“兕觥,以兕角為主,容五升?!边@是對犀角制作的古代盛酒器“觥”的容量描述。如今,雖不見犀角所制的觥實物,但參考同時期的青銅器具,也可大致想象其形制。
古代帝王對犀角制品的偏愛,還能從觶、觚、觴等文字體現。除了作為名貴的酒器,在古代,犀角的利用,更側重醫(yī)藥及藝術領域。又因其本身材質有機成分多且不宜久居地下的特殊性,使存世的古代犀角珍品尤為難得。
二、醫(yī)藥方面的重要意義
中醫(yī)四大經典之一的《神農本草經》認為,犀角是清熱、涼血、解毒的名藥。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有對其藥效的相關記載。唐代藥王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把犀角與生地黃、芍藥、牡丹皮四味中藥組合成常用方,自此有了著名的“犀角地黃湯”。直至今日,“犀角地黃湯”依然是研究最為廣泛的涉及犀角的重要方劑之一。近年來,眾多臨床試驗證明,“犀角地黃湯”在應對急性炎癥方面,對病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抗缺氧、抗心肌缺血效果明顯。目前,此方多用于臨床治療急性皮炎、變態(tài)性皮炎、2型糖尿病,復方治療重癥藥物性皮炎、急性黃疸型肝炎、銀屑病等,還加味治療過敏性紫癜,聯(lián)合西藥治療膿毒癥、凝血功能障礙等,皆取得過不錯的療效。
因犀角珍貴難得,且犀牛受法律保護,臨床多以水牛角替之。藥理實驗證明水牛角治療效果與非洲犀牛角并無較大差異?,F今還對用犀角入藥執(zhí)迷不悟的人群往往忽視了古時“犀角地黃湯”中的犀角指的是本土的亞洲犀牛角(已滅絕),而不是通過非法渠道入境的非洲犀牛角(廣角),藥效不能同日而語。廣角的藥用價值在部分古醫(yī)籍文獻中也有相關記載,用其作為古藥方的組成部分極不可取。根據《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更不能觸碰野生動物保護的禁區(qū)。因此用水牛角作為犀角地黃湯中“犀角”這味名貴中藥的代用品,是上上之選。
宋代朱肱《類證活人書》記載:“瘀血入里,若吐血衄血者,犀角地黃湯,乃陽明經圣藥也。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薄侗静菥V目》說升麻同柴胡,但現在以柴胡作為犀角的替代物并不多見。近期頗有熱度的福鼎白茶,其中的陳年白毫銀針,與犀角倒有異曲同工之妙。清初周亮工在《閩小記》中寫道:“(白茶)功同犀角,為麻疹圣藥?!比缃裨絹碓蕉嗟娜艘庾R到白茶在清熱祛火方面的良好功效,如能以此代之,在很大程度上能對野生犀牛起到保護作用。
三、藝術文化領域的深遠影響
元末明初的著名文物收藏鑒賞家曹昭所著的《格古要論》,為存世最早的文物鑒定專著,其中就有關于犀角的源流本末:“出南蕃、西蕃,云南亦有。成株肥大、花兒好及正透者價高。成株瘦小、分兩輕花兒者不好,但可入藥用。犀角紋與魚子相似,謂之粟紋。每粟紋中有眼,謂之粟眼。凡器皿要滋潤,粟紋綻花兒者好。其色黑如漆,黃如粟,上下相透,云頭雨腳分明者為佳?!辈粌H論述了犀角的產地、價值評判標準和多種功能用途,還記錄了外觀、顏色、紋理等重要信息。不僅在明清時期影響深遠,對要點“栗紋”“栗眼”的觀察,在當下看來也不失為重要的鑒賞評判技巧。
東晉葛洪《抱樸子》中有“通天犀”的記載,認為這種犀角是一種上下貫通的極品犀牛角。晚唐詩人李商隱那句著名的“心有靈犀一點通”,是“靈犀(犀角)”對文化的影響。
除“通天犀”外,其他上品如“重透紋犀”“正透紋犀”等,是用質地和紋理判定原料的品質。雕刻工藝的介入,往往能化腐朽為神奇。
明清時期,犀角雕刻技術相當成熟,從存世的巧奪天工的犀角杯上多可窺見。其中,部分犀角杯以整料雕制,整體造型多變且豐富,常見有帶柄的大杯式,無柄的碗裝、高足、多足杯及壺型、瓶狀等。其上多隨型附以紋飾,也有素面。類似明清時期的紫砂壺,所刻題材涉獵廣泛,有仿古、人物故事、花鳥魚蟲、傳說中的瑞獸等,普遍寓意吉祥,時有作者落款。
雕刻工具按大小、粗細、長短、厚薄分門別類,一應俱全。有時還要用物理方法為材料矯形,打磨工具也五花八門。材料的貴重程度決定構思的嚴謹程度,雕刻風格的變化則取決于年代的審美導向。
如館藏“和諧”擺件,取材并非是傳統(tǒng)犀角的一段橫截面或縱截面,而是呈一定角度的楔形切法。除刀法犀利流暢外,還可見細致入微的打磨痕跡,實為用心之作,只可惜并無作者落款,倒和“尤犀杯”有點類似。雕刻工藝的高低優(yōu)劣能反映年代特征,因此也是犀角文物主要的斷代參考之一。館藏“和諧”擺件,如單獨從中藥鑒定學角度分析,多有難處,結合文物鑒定及寶石學的相關知識,有助于走出名貴中藥文物藏品材質鑒定的誤區(qū)。
四、科學分類與鑒別
除去在更新世出現并早已滅絕的兩類古犀(板齒犀和披毛犀),目前存世犀牛共有五種。其中印度犀、爪哇犀和蘇門答臘犀分布在亞洲,而黑犀和白犀居于非洲。犀牛都是草食性動物,同為犀牛,不同品種的犀牛角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
從區(qū)域形態(tài)上區(qū)分,同屬亞洲犀且體型相對最大的印度犀,無論是雌性還是雄性,鼻骨處均有一大鈍角。體型相對偏小的爪哇犀,雄性有一稍短的角,雌性通常無角。體型相對最小的蘇門答臘犀,無論雌雄,鼻骨處均有前后兩小角,前角稍大。同屬雙角犀且地處非洲的白犀和黑犀,在體型上要大得多。其中白犀吻大而鈍,常稱“方吻犀”。其鼻骨處有前后兩大角,前角稍大,體色偏灰白,且成年雌性的角普遍比雄性長。黑犀則是目前存世頗多且分布最廣的犀牛,其屬性與白犀類似,體型較白犀小,身型通常比白犀敦實,體色發(fā)黑,性情相對兇猛。就角而言,前三者統(tǒng)稱“暹羅角”,后兩者為“廣角”。
犀角主要成分是角蛋白,由纖維、纖維束、纖維間質等構成。前文提到水牛角有類似犀角的成分,在眾多藥理作用研究中發(fā)現,水牛角也有犀牛角清熱涼血、鎮(zhèn)靜、降低內毒素、抗實驗性凝血的相似作用,現常用作犀角的代用品,然本身價值不同,故作以下鑒別。
顏色方面,暹羅(印度犀)角顏色黑深,廣角多灰白、黑黃相間,水牛角多棕黑、灰黑等;特征方面,暹羅角普遍有天溝及地崗,而廣角和水牛角皆無;暹羅角根部有明顯的蜂窩狀結構,邊緣有馬牙狀鋸齒,尖部多細鈍,魚子紋相對粗大,竹絲紋相對廣角疏松,廣角底盤相對暹羅角更加圓潤;水牛角則無魚子紋、竹絲紋特征,角也呈明顯的漸尖狀。
從藥物的性狀特征區(qū)分,犀角光澤度要比水牛角強,氣味更清香,粉末差異不大,但前者更顯灰黑,相對水牛角無腥臭味。
五、館藏犀角文物帶來的啟示
隨著中國犀牛在1922年滅絕,我國已沒有本土犀牛,這反映的不僅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作為名貴中藥且極具文化、藝術價值的犀角工藝品價值連城,有其特定的自然背景及人為因素。許多犀角制品流傳至今,如上海博物館館藏古代犀牛角杯制品等,不僅所刻圖案豐富別致,寓意吉祥,其上雕刻技術的高低優(yōu)劣,同樣反映國力的興衰、社會的治亂,這在一定程度上與其他文物如玉雕、瓷器等“品質隨時代變化”的特征相似。
館藏“和諧”擺件背后的歷史、文化及社會意義令人深思。所刻圖案的布局絕非隨心所欲,是藝術創(chuàng)作者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用心摹寫,不同于某些古代瓷器紋飾及圖案的循規(guī)蹈矩,可謂別具一格,表達藝人對美好生活、和諧社會的向往。犀角工藝品雖精美絕倫,但由于其材質稀有,更要加以保護。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已禁止犀牛角的貿易,為癡迷犀角制品者敲響了警鐘。
六、結束語
研究犀角,是以物為鑒,從文物中得到啟示,懂得鑒別它們,了解國家堅決打擊走私、保護珍稀動物的重要意義。犀角的演變對歷史文化的影響,也使人們對社會發(fā)展形成了不一樣的思考。認知犀角的藥理作用,代之以牛角,一樣能解決許多棘手的病癥。由此可見,收藏、鑒賞犀角文物,保護犀牛等珍稀動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參考文獻
[1]馬亞麗,周揚.加味犀角地黃湯治療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皮膚瘙癢癥的臨床應用體會[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17(5):75-76,92.
[2]吳桂英,姜文紅,郎桂濱.犀角、廣角、水牛角的鑒別[J].黑龍江醫(yī)學,1998(10):64-65.
[3]施遠.靈犀歸來—仇大雄先生捐贈明清犀角器小記[J].文物天地,2019(4):27-31.
3376501908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