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清歡
曾在網(wǎng)上看到一份流行于日本的“終活”清單,清單從40 歲以后的人生階段開始的,看上去頗有點遞減的意味:40 歲,要開始大量的物品“斷舍離”;50 歲,處理青年時期最愛的運動器械,處理掉90%的書籍;60 歲,處理不動產(chǎn)和家具,精簡銀行卡;70 歲,處理收集品和相冊,把電子版留給孩子;80 歲以后,處理掉大部分鍋碗瓢盆,做好財務分配……逐步減掉不好的習慣、不切實際的幻想和過多的欲望。
知乎上有個瀏覽量達1 億的提問:人是怎么廢掉的?有一個點贊量很高的回答是:一個人被廢掉,不是因為沒有向上的欲望,反而是欲望太多。新年立的目標之所以很多時候?qū)崿F(xiàn)不了,就在于我們想面面俱到,從健身到充電,再到購物、交友,想在一個時間段,把一切的選擇都實現(xiàn)。
對于精力逐漸下降的中年人,不讓自己廢掉的最好方法,就是集中精力把最優(yōu)先的選擇完成好。于是我也開始學著“遞減”生活。例如定期清理衣櫥,拒絕不必要的饋贈,逐漸減少翻找東西的時間;只保留一個學習App,減少選擇的時間;只保留兩項自己最能堅持的愛好,減少糾結(jié)的時間。
古人說四十不惑,其實也可以有另一層理解:到了一定的年紀,那些想不明白或者不太重要的事情,都可以放下了。隨著年齡的遞增,人的精力在逐漸衰退,對生活進行“遞減”才是有效打開人生下半場的重要方式。認真思考哪些是適合自己的,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最珍貴的事物上。只有懂得刪減,學會遞減的智慧,才能體驗到生命里更多的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