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逸飏
當(dāng)下社會,“內(nèi)卷”無處不在,壓力已然是生活的???,然而在感慨壓力如山的同時,卻鮮有人好好思考壓力何來。
難道壓力僅僅是渲染的焦慮或是繁重任務(wù)的代名詞嗎?顯然不止,這些不過是客觀的外在壓力。它作用在對此毫不在意的人心上不過如露珠滑過,只有遇上了把它放心上的人才能變成主觀的自我施壓,換言之,壓力不只是肩上沉甸甸的擔(dān)子,更是那種負(fù)重前行的感覺。顯然,人們感受到的,悄悄地左右著人們的神經(jīng)的是個體心里的壓力。外在的壓力不過是只無形的手,偷偷在后面推了一把,決定不了什么。
當(dāng)然,生活在現(xiàn)實中,心里總有些期盼的我們不可能毫無壓力,因而我們總是逃不開如何處理壓力的命題,對此,凱利提出的“壓力悖論”——“高壓既伴有痛苦,也帶來幸福”給人指明了方向,我們要用好壓力,讓它帶來的痛苦最小化,讓它所能提供的動力以及在這般動力下追求到的幸福最大化。
要想用好壓力,首先得弄明白壓力如何在痛苦與幸福間轉(zhuǎn)化,我以為,不合適的壓力讓人痛苦,而合適的壓力即使帶來痛苦,也是人們甘于承受的,它鞭策著人找尋幸福。而所謂的合適,就是在合適的時候,以合適的方式,作用在合適的人身上。譬如向一個失意者灌注落敗之糟就是不得其時,向一個普通人傾注如海巨壓就是不得其量,向抑郁癥患者施加不拼之慘就是未得其人;這樣的壓力只會將人推向自暴自棄、一蹶不振的深淵。合適的壓力則不然,從背負(fù)復(fù)國之志的壓力,臥薪嘗膽的勾踐,到肩扛道統(tǒng)之任,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正是一定的壓力讓他們疲倦時不懈怠,失意時不彷徨,最終成就一番偉業(yè)。
盡管我們不能掌控何時碰到壓力,但是怎樣的自己與怎樣的壓力卻是我們可以選擇的。
羅伯特·多爾蒂曾言:“如果能把壓力看作生活的秘密武器,個人會提升自信?!边@就充分說明了面對壓力的心態(tài)是影響壓力效果的決定性因素,同樣是跑步比賽前的緊張,有人享受這份刺激,最后便能在這樣的壓力下突破自我,超常發(fā)揮,而有人視壓力為洪水猛獸,便難以承受跑前的焦慮,甚至沒開跑就腿酸肚子疼。這就又一次佐證了所謂的壓力,不過是人們主觀態(tài)度在客觀負(fù)擔(dān)上的投影。所以我們要用最好的心態(tài)直面壓力,用積極的心理暗示武裝自己,用審慎的分析揭開壓力的面紗,以自信之光與堅毅之輝驅(qū)散恐懼乃至逃避的陰霾。
但是人總是有極限的。好心態(tài)能拓寬人耐受壓力范圍與提高人壓力下的最佳效率并不改變最適壓力總有上限和下限。因此我們還是得主動調(diào)控身上的壓力。首先對自己都覺得沒意義的壓力要盡快化解,像“哭、喊、訴、動”的宣泄與尋求他人的幫助都是不錯的選擇。而對于有價值的壓力也要看量,要讓自己既不陷于壓力過小時的渾渾噩噩,也不苦于壓力過大時的手足無措,做好生活的加減法,在適當(dāng)卸下包袱與主動承擔(dān)責(zé)任上找到適合自己的平衡點。
當(dāng)然,壓力在痛苦與幸福的轉(zhuǎn)化需要小我努力,更需要融到時代大潮中去。人生如逆旅,你我皆過客,如果僅僅是過客心態(tài),一閃而過,想必是不會太有壓力的;但走過路過,要留下痕跡,須有壓力激發(fā)我們的潛力,讓生命在時代的通衢大道上,能量滿滿,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