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鴻
無論貧窮還是富裕,不管處在動蕩時代還是和平歲月,家,都有守候著遠方歸人的一盞燈。很顯然,《武康路113號——走進巴金的家》是一部有溫度的書,它是關于巴金的家的書寫,也是關于家的尋找與追問。
在這本書里,作者周立民所寫的多是大歷史中忽略不計的小事,“這就是人生,它們本來就細碎,就是這樣的點點滴滴?!痹谏虾J行靺R區(qū)武康路113號,曾住著一個生活化、煙火氣的巴金,住著一個被日常細節(jié)纏繞和包圍的一家之主巴金。
他喜歡櫻花,園子里一共種了五棵。他看到孩子們在園子里玩得高興,他也跟著高興。他見到難得一見的好書就走不動路,非買回家不可。妻子責怪,他也不動怒,只是笑吟吟,還說現(xiàn)在不買的話以后會后悔死的。他時不時地花費一兩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整理書刊。這其中,1916年版的《托爾斯泰文集》是他的最愛之一。他展讀世界各地友人寄來的賀卡,回想和他們親切交流的畫面,睹物思人。這是現(xiàn)代文學巨擘巴金作為普通人的一面,他的喜怒哀樂與常人無異。
不可不提的是這個家的女主人蕭珊在《武康路113號》中留下的珍貴影像。曾就讀于西南聯(lián)大外文系、師從眾多大師的蕭珊之文才被巴金妻子的身份所掩蓋,是不爭的事實。她在一段不短的時間里放棄自己的文學事業(yè),全心于家庭瑣碎之中,是一種包容、理解、選擇。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jīng),巴金和蕭珊的家也不例外。這里有過惶惑、恐懼、悲傷、矛盾。但是這里更多的是溫暖、親切、熱情、善良、奉獻。
此書之獨特處還在于周立民不經(jīng)意地寫出一代文化人的精神風貌。當然,其中核心人物是巴金和蕭珊,此外關于旁人的幾筆勾勒也頗為傳神。1946年后,在霞飛坊59號的巴金家中,女主人蕭珊接待穆旦、黃裳、汪曾祺、黃永玉等年輕朋友時的歡聲笑語如在耳畔。蕭珊在客人面前表演濯器、熾炭、注水、淋壺、篩茶時的投入,眾人看她表演時的全神貫注,皆令人浮想聯(lián)翩。回想這個情景時的汪曾祺已入晚年,光陰流走幾十年,他卻清楚地記得這第一次喝的功夫茶的味道與情形,“這茶太釅了,只能喝三小杯”。生活困窘,心有烈火,故而把日子過得開心極了,不畏人生的坎坷,不懼前途的不明。這些閃爍于諸多角落的文字分明寄托著作者的遙想,遙想那一代人的音容笑貌。還有不舍,不舍那些風范與氣度的風流云散。
作為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本書作者周立民日日出入于武康路113號這個巴金住過半個世紀的家。他對它早已熟悉,甚至牽掛、惦記。這個家對他來講,有著多層意義。這是巴金的家,家里有巴金生前用過的東西,有他豐富的藏書,有他和妻子留下的氣息。從最早踏足這里至今,巴金家中的一切早已超出研究對象的范疇,成為周立民生活乃至生命中的一部分。如此說來,巴金的家何嘗不是周立民的家呢?這本書的寫作,是周立民對讀者發(fā)出的邀請。他說:“‘家’是這個空間的文化靈魂,也是它向公眾展示的主題。在這里,參觀者可以看到巴金先生寫作、生活環(huán)境的原貌,一桌一椅都有來歷,一草一木皆關情?!?/p>
讀者是遠道而來的客人,周立民是主人,向客人發(fā)出邀請之余,他還一一介紹家中的點點滴滴,關于人、關于物件、關于往事,帶著熱情與懇切。掩卷沉思,我以為周立民是真正懂巴金的人,他在書里寫了巴金日常中的喜怒哀樂,寫了巴金家庭生活中的許多側面,寫了巴金在特殊年代里的痛苦與凄涼。當下,周立民對巴金的懂不是終點,他依然行走在更懂的路上。
一段悲壯與柔情交織的膠東革命史
作者:鐵流 趙方新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1月
直面、致敬、反思父輩的人生之書
作者:葉兆言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