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_胡墨涵 編輯_劉煜 設計_李陽
音樂具有強弱、調性、時長、音色等要素,是通過振動產(chǎn)生聲波。但這樣依靠科學定義來解釋音樂本身似乎太過冰冷。音樂有多種存在形式,每個人心中都有屬于自己的主觀定義。也許音樂是喚起你思鄉(xiāng)情結的《成都》,也許是考學焦慮時用來放松的莫扎特,也許是你無法再堅持學業(yè)時播放的《追夢赤子心》。無論是誰都有機會邂逅音樂,可以與音樂產(chǎn)生一段美好的情愫。
隨著物質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好的音樂也更多地為大眾所需要。近年來,許多學生希望出國留學,學習不一樣的音樂知識。學成歸來后也許可以成為幫助學生提升音樂素養(yǎng)而默默努力的音樂教師,抑或是一名擁有自己獨特品位的音樂人。音樂,屬于但不只屬于留學生。對于每個人來說音樂都有著不同的意義、作用,也代表了不同的態(tài)度。
有的人說,學習藝術是沒有用的,可以把它當作愛好,卻難以維系生計,然而每年選擇出國學習音樂的留學生卻不計其數(shù)。其實,不論學習音樂知識與否,如果只把音樂當作求職、升學的敲門磚,那樣未免過于狹隘了。
那么,音樂與留學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呢?和人文、數(shù)理、藝術等學科一樣,我國音樂家留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著名小提琴家馬思聰就曾在20世紀20年代留學巴黎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據(jù)了解,馬思聰因為喜歡音樂而與音樂結下不解之緣。而后,在國外學習音樂的馬思聰最終成為了一名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創(chuàng)作出了《思鄉(xiāng)曲》《西藏音詩》等著名的作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60年代被公派至蘇聯(lián)莫斯科音樂學院學習的鋼琴家劉詩昆,還有1981年應邀赴美考察的指揮家陳燮陽,這些音樂家出國是出于交流或者學習的目的,而如今留學生出國學習音樂則有著各種理由。
如果是出國系統(tǒng)地學習音樂體系,對西方音樂的理解可能會更好。
以美國為例,美國的現(xiàn)代音樂教學體系較為完善,同時也有著非常濃郁的音樂氛圍?,F(xiàn)代流行音樂的發(fā)源與美國有很大關系。流行樂中常見的幾種風格都是在美國產(chǎn)生的,如布魯斯音樂來自美國黑人勞作時的歌曲,R&B則起源于美國黑人的福音音樂,爵士則起源于美國的酒館、舞廳樂隊。世界著名的美國音樂高等院校—伯克利音樂學院也是一所主要圍繞現(xiàn)代音樂進行教學的高校,為美國的現(xiàn)代音樂教育加上了光 環(huán)。
同樣地,歐洲作為西方古典音樂發(fā)源地,其深厚的歷史積淀讓歐洲的古典音樂體系更為扎實且原汁原味。
出國留學的目的是在日后找到一份自己心儀的工作。從就業(yè)方向而言,學生可以選擇成為音樂教師或者文化傳媒公司的文職員工。如果有優(yōu)秀的作曲、編曲、配樂能力則可以往職業(yè)音樂人的方向發(fā)展。具有高超的器樂演奏技巧,則可以嘗試成為一名樂手。即使不成為一名職業(yè)的音樂相關人員,留學經(jīng)歷也能讓人們在學習了音樂知識的同時陶冶情操。
從某種意義上說,音樂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可以調節(jié)人的情緒,改變個人的審美,還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功用。音樂并不只是呈現(xiàn)在書本上的樂理,以及程式化的音符排列。除了學習之外,學生還可以領悟到不同國家的音樂魅力。在日本,留學生可以在大街小巷里領略到日本大眾是如何將現(xiàn)代西方音樂這種舶來品整合、發(fā)展,最終形成屬于自己的日式音樂風格;在歐洲,留學生就有機會見到各種音樂節(jié),尤其是電子音樂節(jié)。這是因為電子音樂最早起源于法國,而在歐洲得到了長足發(fā)展;如果在美國,留學生更有機會領略各種優(yōu)秀的現(xiàn)代流行作品。
音樂可以幫助陶冶情操或者增進自己的知識儲備,同時音樂有時也承載著更重要的意義。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期間,百名留學生唱響了專門為本屆冬奧會所作的歌曲《冰雪之望》。為這首歌作曲的韓國留學生申文燮表示這首歌既是對北京2022年冬奧會圓滿舉辦的美好展望,也是對見證奧運健兒拼搏身姿的急切盼望,亦包含著對世界各國和平友誼長存的真切愿望。同時,這首歌曲也成為冬奧會中的閃光點之一。
其實,音樂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無論你是否留學。即使學生不打算通過出國的形式學習音樂,那么也可以在留學的旅途當中多關注音樂,也許這可以為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相信每一位音樂留學生都有過這樣的瞬間:或許某些音樂對你產(chǎn)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或許是某一首曲目深深地觸動過你,這些都成為熱愛音樂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