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釗東
《紅燭》是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上第一單元第二課的四首詩歌之一,教學過程中應以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為主要目標。第一單元的學習主題是“青春”,教材要求學習本單元從“青春的價值”角度思考作品意蘊,讓學生結合自身體驗,敞開心扉,追尋理想,擁抱未來。在教學設計中,把前兩課的五首現(xiàn)代詩的教學合并成一個學習任務,圍繞“青春”主題,設計多個學習活動,預設語言運用情景,引導學生積極合作探究,完成學習任務。要讓學生分清現(xiàn)代詩歌和古代詩歌,鼓勵學生探究新詩的發(fā)展歷程,弄懂現(xiàn)當代詩詞、自由新詩、格律新詩與古典詩詞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肚邎@春·長沙》是用“詩詞”形式創(chuàng)作的現(xiàn)代詩詞,學生最容易理解成古典詩詞。第二課的四首中外現(xiàn)代詩,除《紅燭》外,都是自由詩?!都t燭》雖不是嚴格意義的格律詩,但也能體現(xiàn)聞一多格律詩的“三美”。在詩歌教學中,朗讀應貫穿整個過程,通過錄音范讀、教師帶讀、學生齊讀、分小組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詩歌的音樂美和詩人在詩歌中抒發(fā)的情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獨特的美。在《紅燭》教學中,應圍繞“青春”主題,讓學生通過各種手段,知人論世,借助學過的知識,對聞一多的生平、思想、成就和影響有所了解。聞一多是著名的革命志士,為了民主和自由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梢詫⒙勔欢嗟母锩论E和本單元的人文主題結合起來,理解先烈的革命理想和為了信念不惜犧牲的精神,從而堅定理想和信念,學會思考自己的人生和價值。
任務活動一:聽歌曲,說作者背景
情景導入:播放《七子之歌》,可配澳門回歸視頻。
自主探究一:這首歌的作者是誰?你熟悉聞一多先生嗎?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誰能說一說《紅燭》的寫作背景?《紅燭》與《沁園春·長沙》有何異同?
這個任務活動以歌曲視頻引導學生探究詩歌作者和背景。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推薦一個同學回答問題,組員補充,培養(yǎng)學生語言的梳理、整合及表達能力。
備課筆記:
知人論世:所謂知人,是指了解作家各個方面的情況和他的創(chuàng)作意圖,所謂論世,是指要了解作品反映的時代背景和作家創(chuàng)作該作品時所處的社會狀況。在既知人又論世的基礎上,再結合運用其他方法,才能對作品作出較為準確的評價。
1.了解作者。
聞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驊。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生于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中國現(xiàn)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zhàn)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摯友,新月派代表詩人和學者。
1912年考入清華大學留美預備學校。1916年開始在《清華周刊》上發(fā)表系列讀書筆記。1925年3月在美國留學期間創(chuàng)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詩集《死水》。1932年聞一多離開青島,回到母校清華大學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國民黨特務暗殺。用自己的鮮血譜寫了愛國主義的不朽詩篇。聞一多的詩歌表現(xiàn)了對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的痛恨,抒寫了對祖國和人民命運的深切關注,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在藝術上,聞一多的詩歌想象奇特,結構整飭,形式整齊,音節(jié)和諧,具有較高的藝術成就。
他致力于研究新詩格律化的理論,在論文《詩的格律》中,提出了“三美”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著有詩集《紅燭》(1923年)、《死水》(1928年)。學術著作有《古典新義》《楚辭校補》《神話與詩》《唐詩雜論》等。聞一多的主要著作收集在《聞一多全集》中,共4冊8集,1948年8月由開明書店出版。
2.作品時代背景。
這首詩寫于1923年,是聞一多的第一本詩集《紅燭》的序詩,在聞一多詩歌藝術生涯中具有奠基性地位?!都t燭》這本詩集編入了他從“五四”運動到留美初期的部分作品。創(chuàng)作《紅燭》時,詩人身在遠離祖國的大洋彼岸,這個被“五四”運動的洪流沖激過的、從“世家望族、書香門第”里掙脫的書生,與當時千千萬萬的青年知識分子一樣,面臨著歷史的抉擇,思考著人生和自我的價值。中華兒女的一顆赤子之心跳蕩在他的胸腔,迸發(fā)出熾烈的愛國熱情。
聞一多創(chuàng)作《紅燭》時,正值“五四”運動落潮、黑暗勢力籠罩全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族災難重壓下,覺醒了的愛國青年經(jīng)歷了探索、奮斗、挫折、再斗爭的過程。他們開始覺醒,可又沒有找到正確的道路與方法,他們苦悶、彷徨,但是,他們心中燃起的烈火卻從未熄滅過。聞一多在《紅燭》中,“莫問收獲,但問耕耘”,把青春奉獻給祖國,最終為民主自由獻身來踐行這一宣言。這種詩與人的高度統(tǒng)一會讓學生產(chǎn)生由衷的崇敬,詩作中為理想獻身的精神令人震撼。聞一多對中國現(xiàn)代詩歌的發(fā)展有很大的貢獻和影響,這一傳誦至今的名作有助于學生理解聞一多的詩歌藝術特點與詩歌主張。
3.新月派與“自由詩”。
新月派:現(xiàn)代新詩史上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受泰戈爾《新月集》影響。
自由詩從幾千年詩詞格律的鐐銬里脫胎而出,在音節(jié)、語言、體式方面力求解放,顯示出新的特色,以白話入詩,倡導簡潔的大眾口語、俗字俗語取代文言的艱澀濫調,實寫社會狀況,表現(xiàn)真摯的感情和嶄新的思想。在音節(jié)韻律上破除舊體詩詞僵化的束縛,講究切合自然音樂而不必拘于音韻。在體式上有意追求一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表達方式,不為格律音韻所束縛,毫無顧忌的傾吐心里的東西,詩既不分行也不押韻,即使分節(jié)分行也完全按照作品內容而隨意排列,以此形成了新詩藝術形式上的自由。內容上對被壓迫被奴役的下層工農(nóng)勞動者的悲慘命運,表現(xiàn)出深切的同情和關懷,前所未有的以大量篇幅,展現(xiàn)了他們現(xiàn)實人生的苦難,更多地寄寓著渴求個性自由解放、獨立不阿的意義。
自由詩的不足也非常明顯:一方面詩的語言和形式自由自在地開放缺乏應有的約束,自由成章,語風散漫,總顯得平鋪直敘,影響了詩歌的美感。另一方面以太多太盛的說理入詩,使理念多于情感,缺乏對現(xiàn)實社會的細致觀察和更深刻的分析。
4.新格律詩的“三美”。
聞一多提出了“三美”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詩派的理論基礎,也是新月派的新詩主張?!耙魳访馈笔侵冈姼鑿穆犛X方面來說表現(xiàn)的美,包括節(jié)奏、平仄、重音、押韻、停頓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諧,符合詩人的情緒,流暢而不拗口?!袄L畫美”強調詞藻的選擇要秾麗、鮮明,有色彩感;詩歌的詞匯應該盡力去表現(xiàn)顏色,表現(xiàn)一幅幅色彩濃郁的畫面?!敖ㄖ馈笔轻槍ψ杂审w提出來的,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糾正了“五四”運動以來白話新詩過于松散、隨意等不足,對中國現(xiàn)代新詩的健康發(fā)展做出了特有的貢獻。要求詩歌每節(jié)之間應該勻稱,各行詩句應該一樣長——這一樣長不是指字數(shù)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數(shù)應一樣多,這樣格律詩就有一種外形的勻稱均齊。
“三美”理論的提出其主要目的是在詩的內容和詩的格式上都擁有美。
聞一多先生的詩歌在藝術上有著獨特的風格。由于追求藝術上的嚴謹,使得他的詩歌大多富有浪漫氣息的幻想,嚴謹奇特的構思,火山爆發(fā)式的激情,一詠三回環(huán)的語勢,以及比喻、夸張、象征、反復等修辭手法的靈活運用等特點。詩集《死水》中《發(fā)現(xiàn)》《一句話》《死水》等詩篇,寫得或激憤、或悲痛、或豪邁熱烈,抒發(fā)了詩人對祖國命運的憂慮與關切,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熱情。
聞一多先生是新格律詩派的理論奠基者,影響巨大。同時期的徐志摩先生就是新格律詩的推崇者和努力實踐者?!对賱e康橋》這首詩音節(jié)抑揚頓挫,聲調回環(huán)反復,格式呈現(xiàn)對稱,詞藻形象柔美,在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此外,新格律詩創(chuàng)作也被當時詩人秉持、奉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新格律詩創(chuàng)研浪潮。
新世紀以來,隨著網(wǎng)絡交流平臺的大量出現(xiàn),又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新格律詩創(chuàng)研實踐者,他們同前輩們一起,明確反對詩歌與現(xiàn)實、與大眾、與傳統(tǒng)隔絕,強調詩歌要貼近現(xiàn)實、語言曉暢、注重音樂美、兼顧形式美,編選出版了大量新格律詩詩學論文。
任務活動二:聽錄音范讀,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情景設計:聽錄音范讀,學生齊讀,初步感知詩歌節(jié)奏、平仄、重音、押韻、停頓,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自主探究二:理清詩歌內容結構。
1.分小組研讀詩歌,探究每一節(jié)寫了什么內容?如何劃分?
要求:小組分工合作,結合學習資料,討論交流。在書上圈點標注,然后派代表交流分享。
2.分享交流探究成果。
每組派1-2名代表,上臺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收獲。
第一節(jié):詩人懷著敬慕的心情贊嘆熒熒的紅燭。
第二三節(jié):對紅燭自我犧牲精神的謳歌。
第四節(jié):詩人對紅燭的殷殷寄語,也是詩人的自勉自勵。
第五至第七節(jié):詩人對燭淚的思考、對紅燭的勸慰。
第八九節(jié):深情呼喚,一聲是同情的呼喚,一聲是勸導鼓勵的呼喚。
3.總結:全詩以詩人對“紅燭”的心跡交流為線索,用問答的形式展開詩意,抒發(fā)詩情,顯示了詩人對人生真諦、對詩歌創(chuàng)作宗旨的求索過程和結果。全詩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對紅燭的贊嘆。
第二部分(2—7)對紅燭奉獻精神的謳歌。
第三部分(8—9)對紅燭精神的總結。
任務活動三:讀詩歌,探究詩歌意象和表現(xiàn)手法,聽老師的講解
自主探究三:
1.學生齊背李商隱《無題》,探究紅燭意象的意蘊。
問題預設:李商隱《無題》中的蠟炬與聞一多《紅燭》中的“紅燭”意象含義是一樣的嗎?聞一多賦予“紅燭”什么新的含義?李商隱的詩句“蠟炬成灰淚始干”放在開頭,有什么作用?
李商隱《無題》中的“蠟炬”,作為古典意象,多表示思念的煎熬,相思之情。“蠟炬成灰”表達彼此忠貞不渝、海誓山盟,是堅貞愛情的寫照。紅燭本意是火紅的蠟燭,喜慶的象征。聞一多在“紅燭”身上,找到了實干、探索,為實現(xiàn)自己理想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賦予這一意象以新的含義,贊美“紅燭”以“燒燭成灰”來點亮世界的奉獻精神。他放聲歌頌這奉獻精神,歌頌這來之不易的光明。托紅燭言犧牲自我的高尚品格,表達對理想信念的堅守和歌頌?!跋灳娉苫覝I始干”是全詩的引子,詩的主體部分就是扣住“灰”與“淚”(“自焚”與“流淚”)分兩層來展開抒情的。
2.讀第一節(jié),探究紅燭的象征意義。
問題:詩人由紅燭聯(lián)想到詩人的心,它們之間的相似點或相關處是什么?用紅燭與詩人的心相比,其深刻含意是什么?
紅是赤誠的象征,在這首詩中,紅燭,在詩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紅燭就是詩人,詩人就是紅燭。詩人用“紅燭”來象征自己對祖國的一顆赤誠之心。詩人由紅燭聯(lián)想到詩人的心,它們之間的相似點或相關處是:表面上二者有相同的顏色——“紅燭”與詩人的赤子之心均為紅色,實際上都具有奉獻精神——紅燭燃燒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擁有赤子之心的詩人希望自己能為了祖國不惜犧牲、無私奉獻。
用紅燭與詩人的心相比,其深刻含意在于:以物化的紅燭表現(xiàn)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過隱喻的筆法描寫自己在現(xiàn)實生活中內心所涌現(xiàn)的矛盾、痛苦和掙扎,以紅燭的無私奉獻喚醒民眾的熱情,從側面抒發(fā)了詩人火熱的愛國情感,凸顯詩人獻身祖國、敢于自我犧牲的愛國精神。
探究“吐”字運用之妙:逼真的描繪了詩人那種火熱的愛國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態(tài)。聞一多要問詩人們,你們的心可有這樣的赤誠和熱情,你們可有勇氣吐出你們的真心和這紅燭相比。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一顆火熱的心。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作者雖苦于找不到一條理想的救世之路,但對于自己所進行的奮斗卻絲毫不悔。對現(xiàn)實的黑暗、世人的沉迷,詩人更是憂心如焚,他要以他的一顆赤誠的心打破舊的封建枷鎖,喚醒沉睡在黑暗中的人民。
備課筆記:
這首詩可以看作詠物詩。詠物詩是托物言志的詩歌,通過對事物的詠嘆體現(xiàn)人文思想。詠物詩中所詠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況,與詩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現(xiàn)作者的生活情趣。
象征釋義:解釋為用具體事物表現(xiàn)某些抽象意義;不可見的某種物(如一種概念或一種風俗)的可以看見的標記;也指用部分事物代表全體;用來表示某種特別意義的具體事物;跡象,特征。
3.讀第二至第四節(jié),找一找詩中的修辭手法,說一說詩人抒發(fā)了什么情感。
學生分組討論,分享交流探究成果。教師補充講解。
備課筆記:
第2、3兩節(jié)詩用設問手法,自問自答,生動的表現(xiàn)了一個思考覺悟的過程。前后兩種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詩人的醒悟,同時也更有力地表現(xiàn)了紅燭精神的可貴。
詩人運用比喻修辭手法,把蠟比作軀體,把火比做靈魂。作者認為,軀體和靈魂應該是互相依存的,這樣就產(chǎn)生了一個問題:“為何更須燒蠟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覺得這是大惑不解的,認為紅燭自己“一誤再誤”,詩人認為這真“矛盾”,自相沖突,不可理解。但詩人最終理解了紅燭,徹悟了,對先前的認識來了一個徹底的自我否定。詩人理解了紅燭,由衷的贊美紅燭的奉獻精神。
第二節(jié)說“一誤再誤”,錯怪紅燭的語氣很強烈,又包含著自作聰明的意味;第三節(jié)說“不誤,不誤”,用了反復手法,否定語氣更加強烈。一反一正兩種回答,相形之下,更強烈地表現(xiàn)了認識的根本轉變,包含著對先前自作聰明的慚愧,由頓悟而對紅燭產(chǎn)生了深為敬仰的感情。詩人徹悟了,光是要“燒”出來的,只有自我燃燒,只有無私奉獻,才能放出光芒。這正是與利己主義哲學完全對立的一種新的人生觀。詩人的思考,實際上反映了那個時代進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諦的思想歷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獲得的覺悟。
第四節(jié),“燒”出的“光”的作用?!凹戎屏?,便燒著”,便要燃燒不息,“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人生的天職也在于奉獻,活著就要讓生命之火熊熊燃燒,讓智慧和才能放出燦爛的火光。詩人借著紅燭的形象激勵自己,表達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燒罷!燒罷!……監(jiān)獄!”當時,民眾深受封建主義帝國主義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夢中尚未覺醒,血性猶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圇圄受著禁錮。詩人認為:自己的職責,就在于從夢中喚醒世人、救治世人的靈魂。使民眾覺悟,使民眾奮起,使民眾熱血沸騰,使民眾走向光明,從封建主義帝國主義所設置的精神監(jiān)獄中解放出來。
4.讀第五至第七節(jié),學生分組討論修辭手法詩人情感。教師適當補充講解。
備課筆記:
第五節(jié)使用擬人手法,一開始,首先揭示了一種很矛盾的現(xiàn)象:“你心火發(fā)光之期,正是淚流開始之日?!痹娙说淖⒁饬D到燭淚上面,矛盾的現(xiàn)象已經(jīng)包含著疑問。這一節(jié)開頭的呼喚,是同情的呼喚,是驚疑的呼喚。
第六節(jié)詩人馳騁想象,親切的問訊紅燭:“何苦傷心流淚?”詩人同情,驚疑,思索。這里抒發(fā)的正是詩人在現(xiàn)實生活的漩渦中,內心所涌現(xiàn)的矛盾,痛苦和掙扎。詩人經(jīng)過一番求索,他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尋求到的答案,是還有“殘風”的存在?!皻堬L”是邪惡的勢力的象征。紅燭“心火發(fā)光”,自身“燒蠟成灰”,世上并非都像詩人自己那樣懷著敬意,那種邪惡的勢力不但毫無敬意,相反“來侵你的光芒”。紅燭流淚,是為燒得不穩(wěn)而急得流淚。紅燭不怕犧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地犧牲自己,為世人創(chuàng)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給世人帶來更多的光明。
詩人自己懷著拯救祖國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樣受到黑暗丑惡勢力的干擾和阻撓,感到壯志難酬,為此而痛哭流涕么?冷酷的現(xiàn)實就是這樣,你要創(chuàng)造光明,不但要犧牲自己,還要“流一滴淚,灰一分心”。
第七小節(jié)托物言志,以燭淚比喻自己帶淚的詩行,這些詩行中有詩人愛國之情,憂國之心,它能慰藉人間,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喚起他們的愛國之情,使祖國走向光明。
5.讀第八、九節(jié),體會詩情的升華。
備課筆記:
“灰心流淚你的果,創(chuàng)造光明你的因。”這樣的因果關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為著“創(chuàng)造光明”,結果只落得“灰心流淚”,但這是社會使然。在這樣的社會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獻,詩人勸勉紅燭,也就是勸勉自己:“紅燭??!/‘莫問收獲,但問耕耘’?!笔帐镁辛?,詩情得到了凝聚與升華。人們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本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會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創(chuàng)造光明,個人的得失榮辱一切在所不計。這正是聞一多人格美的集中體現(xiàn)。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毫不顧惜個人的得失榮辱,那是極其偉大崇高的獻身精神。
小結:本詩共九節(jié),開頭一節(jié)著眼于紅燭的顏色,將紅燭精神集中在一個“紅”字上面,凸現(xiàn)了紅燭的總體形象,由紅燭形象即刻聯(lián)想到詩人自身,“物”與“我”就完全交融起來。最后一節(jié)歸結到“莫問收獲,但問耕耘”這樣一個哲理,也就是將紅燭精神歸結到一種徹底奉獻的人生哲學,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全詩以詩人對“紅燭”的心跡交流為線索,用問答的形式展開詩意,抒發(fā)詩情,顯示了詩人對人生真諦、對詩歌創(chuàng)作宗旨的求索過程和結果。
任務活動四:探究全詩抒情脈絡,通過朗讀,理解詩人的情感變化
要求學生深入體會詩人的偉大抱負,理解詩人獻身祖國、甘愿自我犧牲的愛國精神,并運用象征手法寫一段文字,贊揚某個人或某種精神,一百五十字左右。
備課筆記:
全詩將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蠟炬成灰淚始干”作為引子,詩的主體部分就是扣住“灰”與“淚”分兩層來展開抒情的。全詩以詩人對“紅燭”心跡的交流為線索,用問答的形式展開詩意、抒發(fā)詩情,顯示了詩人對人生真諦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宗旨求索的過程和結果。
詩的第一節(jié),對紅燭顏色之紅進行贊美,到第二節(jié),對于紅燭的自焚,詩人顯然困惑不解,第三節(jié)找到了蠟燭焚燒的高尚理由,第四節(jié)感傷憐憫紅燭的燃燒,第五節(jié)困惑與紅燭的流淚最終明白緣由,第六、七節(jié)開導安慰紅燭的流淚,到最后總結紅燭精神。全詩經(jīng)歷了“冷靜思考到熱烈贊頌,困惑,明白,感傷,再困惑,再明白,以及明白后的安慰,最后歸于理性冷靜的頌揚”這樣一個完滿的情感過程。而詩的情緒抑揚頓挫,峰回路轉,感染力極強。歸納起來,這樣的抑揚頓挫大體上經(jīng)歷了七次顯著的變化,贊嘆紅燭的“紅”,這是揚;困惑于紅燭式的自焚,這是抑;振奮于紅燭的創(chuàng)造能量,這是揚,追問紅燭的傷心流淚,這是抑;欣喜于紅燭的偉績,這又是揚;最后,掂量著“灰心”與“創(chuàng)造”各自的份量時,感傷之情又隱隱透出,但全詩的收束卻又是昂揚向上的。七次變化,四揚三抑,線索清晰,形成了全詩特有的情緒型節(jié)奏。體現(xiàn)了實干的建筑美。
這首詩抒發(fā)的愛國主義激情,具有震撼靈魂的力量。紅燭的精神是獻身祖國的精神。紅燭燒蠟成灰,為創(chuàng)造光明而徹底地自我犧牲;紅燭傷心落淚,為創(chuàng)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殘的痛苦,紅燭以“莫問收獲,但問耕耘”為宗旨,唯愿為世人創(chuàng)造光明。這首詩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的心聲,他赤誠的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拯救世人的靈魂,結成快樂的果子,表明作者的詩歌創(chuàng)作一開始就有嚴肅的社會責任感。紅燭的形象是詩人光輝人格的寫照。詩篇閃耀著詩人人格美的光輝。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李婷.論聞一多《紅燭》詩的情感結構[J].名作欣賞,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