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秋,朱建士剛從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畢業(yè),就被分配到了中國唯一的核武器研制單位——北京第九研究所。當時,朱建士被分在了鄧稼先所在的一室力學組。為打好理論基礎,組員們從研讀厚厚的專業(yè)書籍開始。當時的條件很差,這些書不能人手一冊,于是大家刻蠟紙自己油印,共同學習。1959年6月20日,蘇聯來信,決定暫緩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教學模型和相關技術資料。在這一嚴峻的形勢下,我國決定獨立自主研制原子彈,為記住這個屈辱的日子,還把第一顆原子彈的代號取名“596”,將其稱為“爭氣彈”。1960年5月,為得出核反應之前力學過程的數值,朱建士帶領大家三班倒,使用手搖計算機,甚至算盤苦苦運算相關數據。然而,其中一個計算結果跟蘇聯專家曾經說過的數值不一樣——大家驗證了九次,還是與之大相徑庭。朱建士雖然是參加計算的主力,也是每次討論答辯的主角,但屬于“小字輩”,有時不太敢在會上表達意見,只能在下面小聲議論。彭桓武先生注意到后說:“在原子彈問題上,大家是平等的,因為誰也不知道應該怎么做?!弊罱K,實驗小組否定了蘇聯給的數據,結束了長達幾個月的爭論與徘徊,掃清了理論設計的障礙,為“爭氣彈”的圓滿爆破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