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神將
自遠古神話中有巢氏開創(chuàng)巢居①文明以來,中國的古建筑體系便開始萌芽。
舊石器時代早期的遠古中國人在沼澤邊緣的黃土山崖中穴居生活,取自自然的干欄式和木骨泥墻建筑天然出現(xiàn)。到了興盛的殷商便誕生了“木式架構”,這種經(jīng)典構型隨著王朝更替在商周完善,秦漢定型,自此以后沿用千年不衰。
通天塔、金字塔,源自地中海文化圈的西方文化里總暗示著由人成神的希望,所以這些恢宏的建筑都體現(xiàn)出對盡力向上攀登的狂熱追求。四合院、紫禁城,中國文化認為天地隔絕各安其命,所以中國古建筑總喜歡采用高度符號化的布局方式,強調順應天象,遵從宇宙秩序,腳踏實地在人間建立了天堂。
相對中原文化,自成一脈的楚人在長江流域創(chuàng)造出具有典型地域特征和濃郁的干欄式建筑。生活氣息的楚地建筑文化,形成了獨特的建筑文化元素和建筑符號。
屈原的詩句中常表現(xiàn)出楚人這種充滿浪漫主義的唯美主義建筑文化,他在《遠游》中強調諸神天宮與楚國人間一樣優(yōu)美,也有平臺、壽宮、廟宇、祠堂之類的建筑。在《天問》里更通過設問來描述昆侖山頂與天相通的神仙居城,與人間都城一樣分為很多城區(qū),樓層很高,四方應該都有大門。
屈原作品中對建筑文化的最浪漫想象莫過于那首情意纏綿悱惻的《九歌·湘夫人》,這段詩詞大意是思念湘夫人的湘君之誓言:我要把房屋建在水中央,還要把荷葉蓋在屋頂上。采來蓀草裝點墻壁,再以紫貝鋪砌庭壇,四壁會敷滿芬芳的花椒來裝飾廳堂。桂木作棟梁木蘭為桁椽,辛夷裝門楣白芷飾臥房。編織薜荔做成帷幕,析開蕙草做幔帳。用白玉做成鎮(zhèn)席,各處陳設石蘭一片芳香……
湘君口中描述的其實就是基于楚國國君寵妃宮殿所做的夸張描述,作品中羅列的荷、蓀、椒②、桂、蘭等華美艷麗的植物材料正是古代宮殿中常用的裝飾物。
屈原作品中的建筑常表現(xiàn)出層次分明、布局對稱、朗闊有致的建筑美感,還格外強調建筑與環(huán)境的和諧融合觀念。他在《九歌·少司命》中以生命女神少司命的口吻贊嘆秋蘭芎?并列生長在房前屋下,多么旺盛。葉兒青綠、花兒潔白,撲面的花氣散發(fā)出陣陣馨香。
在這些描述中,庭院中的花樹也在詩人的心中開放,將他內心的美好愿望投射到少司命居住的房間內外,字里行間滿溢出這位偉大詩人的美麗心靈。
在屈原的時代,“宮謂之室,室謂之宮”,宮用來指整所房子,室只是其中的一個房間。這一時期的宮只是對房屋無分貴賤的稱呼,就算是平民之家也可以稱為宮室。
但自秦漢以后,只有皇帝所居之地才能稱為宮,這個詞就徹底跟老百姓拜拜了。
古代的宮室一般向南而建,內部空間分為堂、室、房。
其中前部分是堂,通常是會客祭禮之地,并不住人。整幢房子建筑在一個高出地面的臺基上,要從室外走進堂屋需要沿著臺階走上來——所以古人常說“升堂”。秦漢以前就算是王宮里也是叫堂不叫殿,后來殿取代了堂成為宮廷里處理政務舉行典禮的專用建筑名詞。
堂的后面是住人的室,室的東西兩側是東房和西房。室和房各有戶和堂相通。
這里的戶原來的意思是單扇房門,后來逐漸引申為房屋的出入口。又因為一家人住在一個門內,“戶”最終又引申為相容家庭單位的名詞——后世的戶籍、戶口就是這么來的。
在漢代絲綢之路傳入胡凳之前,古人都是席地而坐。這個座位的布置大有講究:直到漢代為止,在堂上的座位以朝南的方向為尊,在室內的座位則以朝東的方向為尊。所以古籍里一會“南面為君,北面稱臣”,一會“項王、項伯東向坐”,全是因為大家所處的建筑位置不一樣。
古代建筑中的閣,是堂的東西兩側和堂毗連平行的房子,堂東西兩側的墻叫序,序外東西各有一個小夾室,叫東夾、西夾,這就是閣。東夾、西夾前面的空間叫東堂、西堂,這就是廂。
熟悉三國故事的同學可能還記得諸葛孔明篡改曹植《銅雀臺賦》中詞句,將“連二橋”改成“攬二喬”,使得周公瑾在“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巨大威脅下道出抗曹的真實意愿。
銅雀臺是古代臺榭觀闕中的一種,其中臺高而平,便于瞭望;榭是臺上的建筑,只有楹柱而無墻壁;觀是宗廟或宮廷大門外兩旁的高建筑物,兩觀之間的豁口叫作闕——這四樣都是君王專屬的建筑,平民是沒資格享用的。
但凡事總有例外,在三國歸晉之后的短暫太平盛世中,位于洛陽城中的西晉權臣石崇的別墅“金谷園”就大量使用了臺榭觀闕的建筑樣式。
這座金谷園隨地勢高低筑臺鑿池,園內清溪縈回,水聲潺潺。周圍幾十里內,樓榭亭閣,高下錯落,金谷水縈繞穿流其間,鳥鳴幽村,魚躍荷塘。
只是西晉的繁華轉瞬即逝,窮奢極欲的石崇隨即身死族滅,金谷園也消失于南北朝的戰(zhàn)火之中……
653 年,唐王朝的滕王李元嬰任江南洪州都督,于洪州建閣名“滕王閣”。
22 年后,時任洪州都督閻伯嶼重修滕王閣,定于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在那里宴請文人雅士和朋友,舉行一個贊頌滕王閣的“筆會”。
閻都督的女婿吳子章很有文才,這次筆會正是岳父為捧他成名而專門設計的。
九月九日那天,滕王閣中高朋滿座勝友如云。正在酒意酣暢之時,閻都督提出不如大家為這次重修滕王閣作個序吧?大家都知道主人翁的用意,所以都托辭不作。
就在吳子章正要將自己精心設計的序文展示出來時,忽然有個25 歲的青年站起來說那我就來一篇吧……
大家定睛一看,原來這個沒眼色的家伙是偶然間途經(jīng)此地臨時受邀出席的文學青年王勃。
王勃環(huán)視著建立在城墻上的壯美高臺,整個建筑群形成了閣、廊、亭的排列順序,主體建筑是以“明三暗七”格式建造的閣本身,樓閣通過精巧的回廊與兩座輔亭相連,閣、廊、亭層疊自成出一股如虹氣勢。
再眺望眼前贛江秋水浩蕩,一只孤鳥半空掠過。王勃心中涌動起無盡靈感——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
一首千古傳誦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就此誕生。
又過了58 年,19 歲的詩人崔顥登上漢水之濱龜山上的黃鶴樓。
這座始建于東吳時期的天下名樓已歷經(jīng)滄桑幾經(jīng)毀壞重修,他眼前的高樓形如展翅黃鶴,72 根圓柱支撐起飛檐五層,上下60 個攢尖③翹角向外伸展,頂覆金色琉璃瓦反射出萬點金光。
崔顥登上黃鶴樓,推窗眺望樓外浩瀚江河,燦爛夕陽下江水波光粼粼。高樓臨江負險,高標獨立,崔顥眼中和心中的黃鶴樓、龜山、蛇山仿佛三獸糾纏靈動,長江和漢江交匯處鶴舞沙洲,于是他提筆寫下:“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p>
后來詩仙李白也登上黃鶴樓,詩性大發(fā)時看到崔顥的詩句,連稱“絕妙”大笑而去。
隨著李白的背影,盛唐的光輝也逐漸暗淡,滕王閣與黃鶴樓在歷史的塵煙中也幾經(jīng)興廢,只有詩句還在書寫著它們的輝煌。
1103年,北宋朝廷將李誡編修的《營造法式》④刊行全國。
這是一部古代建筑設計與施工經(jīng)驗的集合與總結,對北宋建筑的各種設計標準、規(guī)范和有關材料、施工定額、指標急待制定,以明確房屋建筑的等級制度、建筑的藝術形式等都做了詳細規(guī)定。
正是因為有了這本書,后世得以在木結構建筑實物難以長期保存、遺存甚少的國情下,深入了解宋代宮殿、寺廟、官署、府第等木構建筑的詳盡資料。正是通過這本書中的記述,我們才知道檐下鋪竹網(wǎng)防鳥雀、室內地面鋪編織的花紋竹席等現(xiàn)存古建筑中早已不見蹤影的細節(jié)。
宋代的官方建筑分為要求氣魄宏偉、富麗堂皇的城門殿閣、等級略低的廳堂門樓、較為次要的營房余屋等三種。
《營造法式》中還專門提及在江南建筑中廣泛應用的拼合法技術,歷經(jīng)隋唐五代較少遭受兵災的江南建筑文化已經(jīng)與北方建筑文化出現(xiàn)分野。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時間,江南終為今天沉淀出以蘇州園林為代表的特色建筑文化。
蘇州園林源于春秋,發(fā)展于晉唐,繁榮于兩宋,全盛于明清。尤其是在文人加入園林設計之后,江南的園林進入一個“雖由人作,宛若天開”,追求寫意山水的新境界。
蘇州的園林宅園合一,可賞、可游、可居。園林所蘊含的哲學、歷史和人文習俗充分展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精華,在世界造園史上具有獨特的歷史地位和重大的藝術價值。
在充滿現(xiàn)代感的今日中國,以拙政園、留園為代表的蘇州園林可謂是“咫尺之內再造乾坤”的小天堂,讓我們得以在恬靜中細細品味傳統(tǒng)文化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