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檀弓》曰:“幼名,冠字?!比艘簧聛砭偷糜筛改钙饌€名,這個名稱為“小名”或“乳名”。等長到20歲,可以挽起頭發(fā)戴上帽子成人了,還得由父母鄭重其事地為其舉行“冠禮”,再給他起個名,也叫“表字”——這表示他“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人不可復稱其名,故冠而加字”。因而,古代平輩之間甚至一般關系的尊長對晚輩都應該以“字”來稱呼對方,以示尊重,自稱則必須用“名”。因此,“字”雖然是自己的,但卻是為外人稱呼自己的時候準備的,自己從來不去使用。例如,劉備、關羽、張飛都可以稱諸葛亮為“孔明”,但諸葛亮本人卻只能自稱為“亮”。此外,名與字有不同功能:“名以正體,字以表德?!眿雰撼錾潦?,父母和長輩顯然無法斷定其將來的德行如何,因此,為孩子取“名”一般都選用意思比較寬泛的字。待孩子長大,至弱冠之年,其個性、稟賦包括缺點已為外界所了解,此時,長輩再為其加冠表“字”就有了表揚、勸誘、敦促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