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媛
小學生命科學領域的學習要求學生接觸自然,讓學生通過學習了解動物、植物和微觀世界的微生物;讓學生知道生物之間、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相互依賴和相互影響。然而綜觀當前小學科學生命領域教學的現(xiàn)狀,形勢不容樂觀,突出表現(xiàn)為:
學生動手能力弱,自制力差,不能長久堅持觀察研究;
探究實驗時間過長,無法現(xiàn)場直接實驗驗證,實驗結(jié)果無法當堂課得出;
學生課外知識儲備差異化較大,科學課每班每周只有1~2個課時,教學課時不足,因材施教有困難;
物種豐富復雜,教師知識量不足,難以從容應對學生的問題;
教師在教學前期沒有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實驗準備工作不充分,備課以網(wǎng)絡或教參為主,參考設計好教學流程,然后亦步亦趨地上完整節(jié)課。
針對以上現(xiàn)狀,筆者認為生命領域課程教學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樹立“結(jié)構(gòu)與功能”觀念,實施生命科學領域的教學
有研究者研究發(fā)現(xiàn):美國、加拿大(安大略省)、澳大利亞、新加坡的科學課程標準中都提到了“結(jié)構(gòu)與功能”這個詞。仔細研究發(fā)現(xiàn),“結(jié)構(gòu)與功能”其實是一種觀念。這種觀念認為,自然界中常見的生命體、地球、宇宙乃至人造物體都有特定的結(jié)構(gòu),物體的結(jié)構(gòu)一般是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生命科學領域結(jié)構(gòu)與功能觀念的形成有利于學生理解生命活動的因果關系,對學生建構(gòu)完整、系統(tǒng)的生物學概念體系,科學地認識和對待生命及其規(guī)律,正確地分析、解決生物學相關問題有很大的幫助。我國的科學課程對不同學齡的學生提出了各領域不同的要求,作為小學科學教育工作者,筆者認為教師在熟悉《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對各學齡段學生的要求后,備課時要做到以單元為單位進行備課。只有在熟悉本單元的內(nèi)容和知識點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和思考。
【案例】: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動物大家族”
通過本單元的教學,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一個關于動物的概念體系,讓學生掌握關于動物研究的方法。
(一)結(jié)構(gòu)
在備課前,我們首先應該聯(lián)系到低年段學生所學的知識。低年段學生在學習中認識了常見的動物并嘗試了觀察動物的特征,形成了有關動物的初步概念。本單元對動物的研究從重點關注動物個體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過渡到關注動物類別的共同特征,要求學生能識別常見的動物類別,描述某類動物的共同特征,了解某些動物的相關器官與特點。
通過教學,我們要讓這些知識點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張結(jié)構(gòu)圖,讓學生理清其中的脈絡。本單元共四課,分別是《給動物分類》《魚類》《鳥類》《哺乳類》,在教學時,教者要統(tǒng)觀這四課,分清這四課在整個單元中的相互關系。顯然,《給動物分類》總領了本單元,《魚類》《鳥類》《哺乳類》是在脊椎動物的基礎上分出的三大類別。
(二)功能
顯然,通過教學以及根據(jù)學生已有的前概念,想要讓學生分辨常見的動物是哪一種類別并不困難,但是,透過事物的表面看本質(zhì),我們還要讓學生掌握一些科學研究的技能,即研究方法。本單元除了常規(guī)的觀察研究方法外,最明顯的方法就是分類中的二分法,本單元中還大量使用了歸納和演繹的方法、比較的方法。學生只有掌握了研究的方法,遇事才能舉一反三,問題才能更好地得以解決。
二、因材施教,合理確定教學目標
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是實施教學的根本要求,確定了教學目標,才能做出相應的教學設計。筆者認為教師在備課確定教學目標、確定什么樣的教學目標時,首先,要以《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為參考,明確國家對本學齡的學生有什么樣的要求;其次,要認真仔細研讀教材,知道教材的編寫意圖,合理運用教材進行教學;最后,要以生為本,備課前需對自己的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體系、學習能力水平做好摸底工作。只有基于學生前概念及已有的認知能力與水平確立教學目標,循序漸進地展開教學,方能達到最佳效果。
【案例】: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第9課《樹葉變黃了》
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用大腦思考”中的第3課。這是一節(jié)著重于科學探究的課,《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建立科學概念的同時,體驗探究過程,了解探究方法,培養(yǎng)科學探究能力。本課以前兩課為基礎,結(ji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選擇“樹葉是怎么變黃的”這一話題,讓學生經(jīng)歷一次初步的科學探究過程。
仔細分析一下教材,教材中有三個活動:第一個活動,從關注身邊樹葉變黃的現(xiàn)象入手,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第二個活動,針對問題提出自己的猜想,教材為了降低難度,列出了銀杏樹葉變黃的四種可能的原因,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做出初步的猜想。第三個活動,尋找銀杏樹葉變黃的證據(jù)。尋找銀杏樹葉變黃的證據(jù)教材提供了三種方法,根據(jù)實際情況可以任選其中的一種。
科學探究的第一步,就是要提出研究的問題;科學探究的第二步,就是要有證據(jù)來驗證自己的猜想;科學探究的第三步,就是要在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
學生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進入小學學習,新的學習和生活對他們來說充滿了好奇和趣味性,他們對學校、對環(huán)境、對老師、對同學、對課堂、對學習、對學校都充滿了新鮮感。同時,他們年齡小,好動、易興奮、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觀察能力有限,有意注意的時間比較短。在觀察時,他們往往只對觀察事物中的色彩、人物等感興趣。
一年級小學生對常見樹木的葉子變黃有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但是他們的經(jīng)驗是模糊的,他們不知道有落葉樹和常綠樹的區(qū)別,更沒有關注過落葉樹木樹葉變黃的過程。
本課是一年級學生初步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教師在課堂中應盡可能多地給予學生幫助,降低其學習難度,讓學生充分探究,保持探究的興趣。
從《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教材內(nèi)容、學生學情出發(fā),確定了教學目標,教師就要圍繞這個教學目標,立足學生經(jīng)驗,基于學生的思維進行教學的過程設計。俗話說:良好的開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明確和合適的教學目標,好課還遠嗎?gzslib202204022219三、運用家庭實驗室展開教學
小學科學特級教師陳耀提出了利用家庭實驗室展開教學的觀點。所謂家庭實驗室指的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家庭為活動地點,以實驗、觀察、制作為主要方法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合理利用家庭實驗室會給小學科學生命科學領域的教學帶來巨大的便利。然而到目前為止,家庭實驗室的使用情況并不理想,它將焦點直指當前小學科學教育的基本矛盾,即學生很少甚至從未經(jīng)歷完整的科學研究過程,學生在家庭中發(fā)生的科學探究,很難持續(xù)。那么,該怎樣利用家庭實驗室組織教學呢?
(一)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科學研究習慣
學生進入學校學習時,腦中并不是“一張白紙”,他們有自己的經(jīng)驗和一些初始認識,這些已有的認識和經(jīng)驗會影響他們對新知識的接受。小學生學習科學的基礎包括知識基礎、能力基礎、學習習慣和態(tài)度、學習心理與價值觀等。學段越小的學生,其知識基礎與能力基礎的差異越小,小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態(tài)度對其學習效果的影響才是最大的。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小學生愿意學習,首先要讓其有興趣。所以,可以針對不同學齡的學生布置一些簡單的可操作性的家庭實驗任務。對低年級學生可布置一些與課本教學內(nèi)容有關的小實驗,比如案例一中以銀杏樹的樹葉為研究對象,我們可以換一種其他的樹葉進行研究,讓學生能夠依葫蘆畫瓢;對中年級學生可以布置一些閱讀、寫作、演說、繪畫、制作類的研究;對高年級學生則可以布置一些以小組為單位的關于某個主題的研究。
(二)有效組織,保證家庭實驗室正常運行
家庭實驗室的特點是跨學科、跨空間、跨時間。它起步于教室,普及于家庭,基于學生真實的興趣,在實施過程中牽涉的點、線、面比較多,所以如何有效組織異常重要。
教師在布置任務時需要注意的是:這些任務要以學生的興趣為核心;任務一定要小,在一個任務完成的基礎上再布置新的任務,這樣可以形成階梯性發(fā)展;布置任務前要考慮到學生完成任務的時間,特別是不能占用學生學習考試科目的時間,以防止學生因?qū)W習壓力過大而中止任務完成。
教師要做好學生、家長的中間人。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的效果是學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學校的教學、教育就會像粗制濫造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教師要利用家庭實驗室展開教學,首先需得到家長的支持。由于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好動、動手興趣高,而且課業(yè)學習壓力也比較小,所以低年級學生家長與教師的配合度相對來說是最高的,家庭實驗室在低年級中的展開效果也是最好的。在低年級中,教師可以采用“撒網(wǎng)”的方式布置任務,任務完成后給予學生適當?shù)谋頁P與獎勵,鼓勵其繼續(xù)研究。
中高年級學生課業(yè)比較繁重,有的學生課后還有補習班,家庭實驗室的開展效果往往沒有低年級理想。教師可以以自愿的形式,在班級里組織一個興趣小組,讓部分學生以小團體的方式開展活動,然后以點帶面發(fā)展組員。如種植向日葵活動,可以讓學生在班級里種植幾株,當有的學生看到別人種的向日葵發(fā)芽了,自己沒有種植,就會驅(qū)使其加入這樣的活動中。
(三)借助現(xiàn)代化工具開展教學
在家庭實驗室開展活動過程中,交流與匯報尤為重要。沒有交流和輸出的研究都可以算作是無效研究,沒有交流與輸出會降低學生的積極性,會讓學生無的放矢,摸不著頭腦找不到方向。所以,教師一定要建立一個平臺,讓學生可以交流與展示。
科學教師要建立一個獨立的平臺讓學生可以交流,千萬不要共用考試科目教師使用的平臺。在平臺中教師要給學生指導與幫助,學生也可以通過平臺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10課《養(yǎng)昆蟲》為例,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描述、記錄、實驗探究等活動完成一種昆蟲的養(yǎng)殖,以了解昆蟲的生命周期,從而發(fā)展其科學探究能力。
四年級的學生學習上已經(jīng)有了不小的壓力,而學生最不喜歡的就是寫作文,本課的教學雖然讓學生寫的觀察日記篇幅不長,但是,大多數(shù)學生連短短的幾句話也不愿意寫。這時我們就可以借助手機拍照和錄視頻的功能,讓學生制作一個研究檔案。學生可以在視頻錄制的過程中用語言描述自己觀察到的現(xiàn)象和內(nèi)心感受,也可以借助語音寫作軟件,直接寫作提交到研究檔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