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麗宏
良心的良,可以做多種解釋:善良,純良,忠良,賢良……誠實之心、助人之心、孝悌之心,都可歸為簡單的“良心”。
良心二字,寥寥十幾筆,卻是一切優(yōu)美人性的基準。它更是心底里堅守的原則、底線,監(jiān)督、矯正、指導、捍衛(wèi)著一個人的行為與理智。
學者許衡和幾個朋友走在荒郊野外,大家口渴難耐,紛紛摘路旁的梨子解渴,許衡卻堅決不吃。他告訴自己:“梨雖無主,我心有主?!?/p>
他心里的“主”是什么?無非一種尺度,一種堅守,一條底線。
古時候流傳的許多典故,如柳下惠坐懷不亂,楊震不收黑夜之金,許由清溪洗耳,屈原被流放仍然“沐后彈冠,浴后更衣”……也都在堅守和捍衛(wèi)一種東西。人此一生,所作所為,并非要做給別人看,而是對自己有所要求、有個交代。
同樣的道理,我們普通人選擇清白做人、老實做事,并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有多么高尚,而是為了自己做人的本心。
我所在的小區(qū)內有個水果店,不僅價格實惠,結賬時老板還會把零頭抹去;如果顧客拿回家切開是壞的、生的,水果店還會退換。有人勸他,差不多就行了,老這樣做,那不是要賠本的嗎?店老板說:“大家是因為相信我,才上門買東西,讓顧客承擔損失,我心里不安?!?/p>
是的,世間最寶貴的財富,莫過于心安。作家汪曾祺曾說:“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假使你覺得快活,并非全因為洗澡洗得干凈,花開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是因為你心上沒有掛礙。”無掛礙即心安,心安,便是你的良心安然。
當然,人心時常處于變化、變動之中,很容易為私欲所蒙蔽。古籍《尚書》中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闭驗槿诵囊咨?,所以舜帝告誡大禹,必須精誠專一,信執(zhí)其中,要守護好“道心”——也就是良心、初心與正道。
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人明知違背良心,卻依然選擇作惡,因為利害計算壓過了是非之心。有位印第安人這樣說:“良心,在我身體里只不過是個小三角形的東西,每當我犯了什么錯,它就在里面亂碰亂撞,把我折磨得要命。如果我繼續(xù)犯錯,它撞得更兇,把幾個角都撞得面目全非時,也就不感覺痛了。 ”
無論歷史上還是現(xiàn)實中,有些人的良知或良心,在面對聲色、勢利、威福、怒愛的遮蔽、誘惑或圍獵之際,會有可能喪失和泯滅;那個穩(wěn)坐心中的“三角形”良心,在一番圍剿之中,會慢慢傾覆坍塌。這個過程中,殘存的良知可能會掀起狂風巨浪,你強作鎮(zhèn)靜不去理會它,喋喋不休試圖說服它;然而,你終究無法壓制它。人能遠游世界,但逃不開良知的詰問。它翻云覆雨,讓人三餐無味,深夜不眠,悔恨至極,煩惱不堪。
魯迅先生寫過一篇很有名的雜文《恨恨而死》:“古來很有幾位恨恨而死的人物?!覀儜摮盟麄兓钪臅r候問他:諸公!……您在半夜里可忽然覺得有些羞,清早上可居然有點悔么?四斤的擔,您能挑么?三里的道,您能跑么?”“他們如果細細的想,慢慢的悔了,這便很有些希望。”
為什么“悔了”便有希望?因為還有良知存在,那個“三角形”,會令他反省反思,自覺自律。而一個人如果徹底泯滅了良知,那么,他基本也算不得一個人了。這樣的人生,在不可避免地滑向深淵,等待著他們的,將是道德的審判和法律的制裁。
良心,不可兒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