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類遭遇了一場不斷蔓延至全世界各個國家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pandemic)。很多人都注意到,現(xiàn)代技術的進步某種程度上也導致了疫情的快速擴散,比如,比起2003年重癥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暴發(fā)的時刻,我們有了速度更快的高鐵,有了更多更密集的飛機航線,我們與世界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也空前加深。同時,病毒傳播的速度也變快了。
交通的便利和全球化的加深當然是一個方面,但背后還與一個基本變化相關:我們這個世界已經(jīng)變得不再“自然”了。
有一個地質(zhì)學的名詞跟這個變化相關:人類世(Anthropocene)。這是“地球紀年史”中的一個術語。地質(zhì)學家給年齡長達46億歲的地球做紀年表時,用跨度更長的單位來劃分地球不同階段的不同地質(zhì)與生物特征。整個46億年大致被分為五個“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每個“代”可以再細分成幾個“紀”,每個“紀”還可以再分為幾個“世”。一個“代”可以跨越數(shù)億到數(shù)十億年,一個“紀”可以跨越數(shù)千萬年,一個“世”可以跨越數(shù)萬年到上百萬年。
科學家們用這種紀年方法來劃定三葉蟲和恐龍的年代,并把人類自身和現(xiàn)在日常能見到的各種動植物劃分到一個年代里:全新世。本來,這只是科學家的事,對大部分人來說,這種紀年方法離我們?nèi)粘I罘浅_b遠。
從2000年開始,已經(jīng)有人呼吁,“全新世”結束了,應該給我們現(xiàn)在生活的年代起一個新名字。呼吁者是保羅·克魯岑(Paul Crutzen)。1995年,他和另外兩位科學家因致力研究人類活動對臭氧層的影響而贏得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2000年,他在參加一個有關地球地質(zhì)和大氣變化的會議時說,必須用一個新詞來描述我們現(xiàn)在生活的年代,這個詞就是“人類世”。隨后,他與生物學家尤金·斯托莫(Eugene Stoermer)發(fā)表了一篇文章,名為Have we entered the“Anthropocene?”詳細講述了這個詞的理念,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在這個年代,能夠?qū)Φ厍虮砻妗⒌叵?、水體和大氣造成最重要改變的,就是我們?nèi)祟悺?/p>
克魯岑提出這個概念之后,得到廣泛響應。雖然很多地質(zhì)學家還在質(zhì)疑這個術語是不是有點兒過于“人類中心主義”,但也有一部分學者認為,使用這個術語,讓人類意識到自己的責任,這也很好。2008年,一位叫簡·扎拉斯維奇(Jan Zalasiewicz)的學者帶頭成立了一個工作小組,任務是確認“人類世”在地質(zhì)方面的證據(jù)。如果這些證據(jù)能夠通過科學家群體的認證,他們就準備給國際地層委員會(ICS)提議,正式采用這個年代分類。
簡·扎拉斯維奇的團隊找到了很多證據(jù)。比如,由于工業(yè)革命的影響,人類大量燃燒化石燃料,使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顯著飆升,基本達到了300萬年前上新世的水平。再比如,在地球歷史上,地質(zhì)時代交替的同時總是伴隨著大范圍的動植物滅絕。而現(xiàn)在,動植物的滅絕再次大規(guī)模發(fā)生。而且,這一次的物種進化還出現(xiàn)了一個很大的特征,所有動物都在爭先恐后地向著適應人類創(chuàng)造的環(huán)境而進化:蝴蝶的翅膀更加接近灰霾和水泥的色彩,菜青蟲對農(nóng)藥的抵抗力在增加,蜘蛛變得喜歡路燈,飛蛾卻學會了抗拒燈光的誘惑,雞的種群數(shù)量多年來維持在230億上下,因為人類對它的食用需求相對固定,而貓狗則在培育中變異出越來越多的寵物品種……
在地質(zhì)方面,證據(jù)就更多了。因為農(nóng)藥殘留和化工廠污染,土壤中的有機物污染殘留越來越多了;因為填海材料和建筑垃圾的堆砌,近海沉積物粒度的分布特征迥異于自然狀態(tài);因為鋼材的殘留,金屬的氧化物會遺留在同沉積地層中;因為核試驗而產(chǎn)生的放射性墜塵遍布地球表面,就像海綿蛋糕上的糖粉一樣……
一句話,到了2016年,這個工作小組中之前那些還半信半疑的人,也確定人類對地質(zhì)的影響已經(jīng)超過“輕量級”水平。2019年5月,他們以88%的多數(shù)票決議支持采取“人類世”這一命名,并以20世紀中期作為人類世的起點,因為那是大規(guī)模核試驗、一次性塑料和人口爆炸開始的年代。
這個結果將提交給ICS討論,如果通過,我們將正式生活在這個以人類命名的地質(zhì)年代。如果說過去的46億年里,我們所熟悉的山川風月,是“自然”賜予我們、讓我們棲息其中的,那么在“人類世”年代,大自然已經(jīng)被我們自己之手改造。其中,人類與病毒的更密切接觸,也是人類對地球表面影響變化的一部分。
按照科學家的分類,病毒并不是一種生物,因為它不能自行表現(xiàn)出生命現(xiàn)象,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細胞系統(tǒng)里,并且借此自我復制。正是因為病毒和宿主之間存在著這種共生關系,理論上來說,病毒進化的目的并不是殺死宿主。從這個角度講,那些特別大名鼎鼎的、殺傷力巨大的病毒,例如天花、艾滋病、埃博拉病毒等,其實不能算是病毒中的“winner(贏家)”。真正成功的病毒都已經(jīng)達到了與寄主共生和諧的境界,“悶聲發(fā)大財”。我們身體內(nèi)寄宿的絕大多數(shù)病毒都屬于這一類型,有些甚至能夠上溯到數(shù)億年前,對我們的進化還有過幫助。
但是,如果一種病毒離開了它熟悉的宿主,遷移到另一種新的物種身上,之前這種“共生和諧”的狀態(tài)就會被破壞。例如,科學家已經(jīng)確認,艾滋病病毒最早是寄生在西非中部的猿猴身上,它的很多亞種傳播性不是很強,也并不致命。但由于人類對野生猿猴的捕獵,艾滋病毒開始進入人類世界,并且展現(xiàn)出極大的破壞性。
艾滋病毒進入人類世界的開始,是在20世紀20年代的金沙薩。今天,它是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首都,但當時,它是比利時殖民地的一個城市,名字還叫利奧波德維爾。這里是冒險者和淘金者的樂園,而性工作者們又愿意給他們提供花天酒地的服務。隨著金沙薩開始修建鐵路,病毒也隨著火車乘客,在20年的時間里傳播到1500千米遠的各個城市。20世紀60年代,比利時殖民時代結束,剛果民主共和國成立。為了發(fā)展經(jīng)濟,這個國家對外輸出大量勞動力,也把病毒帶到了世界各地。
埃博拉病毒的經(jīng)歷與此類似。埃博拉病毒最早寄宿在果蝠的身上,通過體液、黏膜傳播以及直接接觸的方式傳染到其他動物身上,包括黑猩猩、大猩猩、猴子、羚羊、豪豬和人。埃博拉病毒跟果蝠基本上能夠做到和諧相處,但是對后面這些動物的殺傷力卻極為恐怖。在非洲幾個國家,埃博拉病毒的不同變種可以達到50%—90%的致死率,要在人群中傳播,僅僅需要幾個孩子在果蝠棲息的樹下玩耍。
這幾十年的嚴重病毒感染事件,有很多都跟蝙蝠有關。比如,SARS病毒可能來自菊頭蝠,埃博拉病毒和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則可能來自果蝠,甚至狂犬病毒的源頭也來自蝙蝠。為什么蝙蝠會攜帶這么多病毒呢?因為蝙蝠是地球上唯一能飛的哺乳動物,飛行帶來的高代謝率會招致暴發(fā)急性炎癥的危險。蝙蝠進化出相對強大的免疫系統(tǒng),被病毒感染后,可以快速觸發(fā)基因修復,抑制病毒復制,人類卻不具備這種能力。
蝙蝠的棲息地一般是洞穴與樹林,這兩種自然環(huán)境,本來很難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區(qū)存在。但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邊界不斷擴張,蝙蝠的棲息地遭到擠壓,它的生活圈與人類的生活圈被迫重疊了。原本兩不干涉的物種現(xiàn)在被迫“共存”,與它們“伴生”的病毒自然也會“相互交流”。
而且,與20世紀20年代相比,我們有了更新、更快的交通工具和更緊密的全球經(jīng)濟聯(lián)系,活動范圍不斷擴張,而且是加速度擴張。我們發(fā)掘非洲的礦產(chǎn)資源、亞馬孫叢林的樹木、海底的石油和印尼的野味,讓地球飛速進入“人類世”,相應地,我們就要越來越多地承受不同物種“共存”的代價。從長遠來看,病毒終會跟寄主達到和諧共處的狀態(tài),人類這個物種也終將存活下去,但在這個過程中,雙方都會付出一定的“代價”。對病毒來說,這個代價是調(diào)整進化路線,對人類來說,這個代價就是個體的生命,可能是你,可能是我。
從長時間段的歷史周期來看,流行病暴發(fā)的頻率是在不斷上升的。在歐洲,從公元541年前后的查士丁尼瘟疫之后,下一次影響全歐的就是1347—1352年的黑死病,然后就到了16世紀,歐洲人把天花、麻疹和傷寒帶到了美洲,同時自己也迎來了流感大暴發(fā)。到19世紀,關于流行病的記載多了起來,從1816年到1923年,歐亞非和北美的一些國家都報告了大規(guī)?;魜y疫情。
20世紀殺傷力最大的流行病是1918年開始的西班牙流感,其罪魁禍首甲型H1N1流感病毒。造成的死亡人數(shù),學術界估計的最低下限是2000萬,最高上限是9000萬。1918年全球人口大概有18億上下,如果取9000萬來計算,這場流感造成全球總人口5%的死亡。而這并不是20世紀唯一一次大流感。
除了這些人類熟悉的老面孔,20世紀還有不少新病毒出現(xiàn)。20年代艾滋病在非洲出現(xiàn),1981年美國疾控中心正式通報,迄今為止它已經(jīng)奪去3 200 萬人的生命。1976 年,非洲出現(xiàn)埃博拉病毒,直到今天,也就是2020年,它的部分亞種還在不少非洲國家肆虐。然后,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幾個名字:2003年的SARS,2004年的禽流感,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2012年的MERS和2020年的新冠病毒。
我想說的是,這不是一個單純的醫(yī)學問題,也是技術進步給人類文明帶來的新挑戰(zhàn)。更要命的是,它還處在人類的認知盲區(qū)。在過去的人類歷史上,病毒得到記載的廣度與深度都太有限了。歷史學家喜歡關注權力與戰(zhàn)爭這樣的大事,但并不只有戰(zhàn)爭才是大事。西班牙大流感最早是在美國堪薩斯州的兵營里暴發(fā)的,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已進入后期,所有人都只關心戰(zhàn)爭,沒多少人關心疾病。然而,一戰(zhàn)造成的直接死亡人數(shù)大概是1500萬人,比學者們估計的西班牙大流感的下限人數(shù)(2000萬)還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