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飛 許雄 宋育澤
《太行高秋》/魏鎮(zhèn)(繪)
“為了不和老百姓爭水吃,八路軍被迫轉移,槍林彈雨,多流了多少血!”山西省武鄉(xiāng)縣磚壁村的肖江河老人回憶起80多年前的一幕,聲音忍不住顫抖。
磚壁村,地處巍峨的太行之巔??谷辗榛鹑急槿珖鴷r,這個群山環(huán)抱的小山村曾是華北敵后抗戰(zhàn)的指揮中心。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內陳列的《八路軍總部行動路線示意圖》顯示,自1937年9月到1945年8月,八路軍總部東渡黃河,轉戰(zhàn)山西,停留過的地方有60多處,曾四進磚壁。
為何入駐磚壁?又為何離開?八路軍總部“避水而居”的故事,在磚壁村口耳相傳了一代又一代。
1937年七七事變后,全面抗戰(zhàn)烽火燎原。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成為抗戰(zhàn)的中流砥柱。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很快引起侵華日軍的注意。在日本防衛(wèi)廳戰(zhàn)史室編寫的《華北治安戰(zhàn)》中,侵華日軍華北方面軍1938年的情報記錄顯示,“可以斷定,今后華北治安的對象是共軍……尤其皇軍威力未曾達到的山西北部及連結太行山脈的山岳地帶,乃共軍巢穴,其影響至今及于華北全區(qū)”。
八路軍總部水井
太行山脈峰巒起伏,山高路險,日軍的機械化裝備難以發(fā)揮優(yōu)勢。躍馬太行,向東可控河北、山東,向西同太岳山相接,向北與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為鄰,中間的盆地是富饒之地。八路軍總部一直移動在太行山間,利用千溝萬壑的地形,發(fā)動群眾,堅持抗戰(zhàn)。
自1938年12月至1940年3月,侵華日軍在華北先后發(fā)起18次“作戰(zhàn)”,企圖摧毀敵后抗日根據地。其中,1939年6月10日至8月25日,日軍華北方面軍發(fā)動“一號作戰(zhàn)”,目標就是“殲滅盤踞在山西省東南部的中央軍及朱德的共軍,突破其堅固陣地,克服地形的困難,殲滅所在之敵”。
山西省委黨史研究院研究員田酉如說,這次所謂“作戰(zhàn)”,就是日軍對晉東南抗日根據地發(fā)起的“第二次九路圍攻”,調集的兵力達十三四萬。此時,日本侵略軍已占領廣州、武漢,回師華北,對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掃蕩”。
1939年6月底,八路軍總部得到日軍將組織大規(guī)模兵力進行“掃蕩”的情報后,朱德、彭德懷立即下令一二九師組織反“掃蕩”。7月3日,日軍5萬余人從同蒲、正太、平漢、道清等鐵路線上向晉東南進犯,意在分割和縮小八路軍的機動范圍,突襲總部首腦機關。
1939年7月7日,中共中央發(fā)表《為抗戰(zhàn)兩周年紀念對時局宣言》,旗幟鮮明地提出:“堅持抗戰(zhàn)到底——反對中途妥協(xié)!鞏固國內團結——反對內部分裂!力求全國進步——反對向后倒退!”此前一天,為避敵鋒芒,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總部從駐扎了半年多時間的潞城縣北村出發(fā),向武鄉(xiāng)縣磚壁村轉移。
八路軍總部轉移時正值雨季,隊伍到達黎城縣河南村時,遇到上游暴雨,濁漳河陡漲。派出的偵察人員來報,尾追在后的日軍已經進至黎城縣西北的柏嶺、上遙一帶,與總部相距不足5千米,不遠處傳來的槍炮聲清晰可辨。
敵軍臨近,唯一出路只有渡過濁漳河。作家劉白羽當年參加了這次轉移,他在《大?!浿斓峦尽返奈恼轮谢貞浀溃骸跋奶?,日本侵略軍就向晉東南發(fā)動了一次大掃蕩。我隨同八路軍總司令部,向峻峭的高峰和茂密的森林輾轉行軍。開始風和日麗,忽然大雨滂沱,太行山山山嶺嶺都遮蔽在黑蒙蒙的濃云密霧之中,漳河水暴漲,勢如萬馬奔騰,墨黑的河流滾卷著萬千漩渦,洶涌澎湃,一瀉萬里,我們被迫停滯在高峰陡岸之間,幾天不能前進。后面追上來的敵軍隆隆炮聲愈逼愈近,前面驚濤駭浪震撼得山鳴谷應,形勢萬分緊急……總司令部下來一道命令:強涉渡河。從早到晚,一批一批人在滔天巨浪中展開搏斗鳧水過河……漳河的障礙被突破了,敵人合擊撲了空……我們經過艱苦跋涉到了太行山頂峰,在山上的兩個小村莊住下來。”
八路軍到達磚壁村已是深夜,為了不驚動老鄉(xiāng),部隊就在村子北邊宿營。
擺脫包圍后,八路軍總部在磚壁村指揮反“掃蕩”作戰(zhàn)。反“掃蕩”一直進行到8月下旬,在殲敵2000余人,收復榆社、武鄉(xiāng)、沁源、高平等城后,迫使日軍退出根據地,粉碎了日軍以重兵聚殲我主力的企圖。
磚壁村三側臨崖,一側靠山,活像大山里伸出的一個“半島”。在沒有盤山公路的年代,南北兩側的溝底小道是唯一通途,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一旦遇到危險,不僅便于防守,而且便于撤退。村東南的小松山松柏叢生,在此設置崗哨,周圍數十里盡收眼底。
“八路軍來咱磚壁,是因為地形好,光靠手榴彈就能防守一陣,還能向深山里轉移。”肖江河老人說,那時他還是兒童團員,不明白這么好的地形為什么留不住八路軍。
磚壁村黨支部書記李文軍說,這里海拔1300多米,自古缺水,祖祖輩輩只能修旱井貯存雨水,村民稱之為“水窖”。過去一戶一口旱井,全靠老天爺下雨流滿,吃完了要等第二年夏天再下雨。
缺水村莊流傳著這樣的民諺:“冬天吃冰雪,夏天喝泥湯。雨季檐下擺滿罐,洗碗水常倒頓用。帶上干糧洗衣裳,一年四季為水忙。倘若客人來家住,舍米舍面不舍湯?!边@種嚴重缺水的狀況,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得以改變。
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到來后,數百口人的吃水就成了問題。朱德帶領指戰(zhàn)員利用空閑時間在磚壁村打水井3眼、旱井6眼、挖旱池1個,筑攔洪蓄水壩3條……
村民王小強說,他家曾有一口旱井,就是當年八路軍幫忙挖的,一直用到20世紀90年代自來水入戶?,F(xiàn)在,水窖已經深埋地下一米多?!吧岵坏锰睿皇前芽诜饬?,當年八路軍的功勞,惠及了我家三代人?!蓖跣娬f。
然而,1939年夏季,當地遭遇大旱,新修的吃水工程沒能蓄上水,村民旱井的水位也開始下降?!暗搅宿r歷九月,朱德算過,如果總部繼續(xù)留在磚壁,來年開春村民吃水就很困難了?!毙そ诱f,為了不和村民爭水吃,總部移駐王家峪,直到第二年重回磚壁,在這里指揮了著名的百團大戰(zhàn)。
“總部四次進駐磚壁,第一次進駐沒有被日軍發(fā)現(xiàn),當時離開磚壁的直接原因,的確是缺水?!鄙轿魇≈泄颤h史人物研究會副會長郝雪廷說,王家峪村地處溝底,軍民吃水不愁,交通便利,但山溝入口一旦被堵,就是滅頂之災,只能靠山崗上的哨兵及時報信,有時為了掩護總部撤退,戰(zhàn)斗部隊還要進行艱苦的阻擊戰(zhàn)。
“為了不增加人民生活的苦和難,八路軍總部甘涉險境,這清楚地表明中國共產黨的軍隊是在為誰而戰(zhàn)?!焙卵┩⒄f,總部的電波和各個戰(zhàn)場息息相通,太行山的脈搏與延安的脈搏按同一節(jié)律跳動。
“進門什么也不干,先打掃衛(wèi)生、打水、剜草,吃住都不允許進家里,吃飯的碗也不能隨便用老百姓的。晚上排長一吹哨,就趕緊在院子里團著睡覺。”回想起犧牲的鄉(xiāng)親和戰(zhàn)友,武鄉(xiāng)縣年逾90的老八路趙慶懷哽咽不已。
他說:“我是自己跟著隊伍走的,開始人家嫌我年齡小,怕我打仗吃虧,不要我。我就死跟著隊伍走,沒有槍,就扛著繳獲的日本軍刀。”
八路軍在華北敵后戰(zhàn)場英勇殺敵,取得巨大戰(zhàn)績的同時,自身也得到快速發(fā)展。1940年6月,朱德在延安干部會議作《華北抗戰(zhàn)的總結》報告時,總結了取得不斷勝利的十個原因,其中就包括“做到了‘官兵一致’有中國共產黨作為部隊和前方領導中堅”,做到了“軍民一致”和群眾結成了如魚似水、血肉相關的親密關系。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第一代講解員崔韶光說,除了總部“避水而居”外,這里還流傳著柿子訓令(禁止士兵摘柿子)、樹葉訓令(禁止士兵摘榆錢)、野菜訓令(禁止士兵摘村莊周圍的野菜)等一個個生動的故事。
“這些看似都是小事,時間久了還可能被淡忘,但串聯(lián)起來,就是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越戰(zhàn)越強、不斷勝利的最好注腳。”崔韶光說。
(摘自七一網 七一客戶端/《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