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彬彬
(潞安礦業(yè)集團 古城煤礦,山西 長治 046000)
近年來隨著煤礦開采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工作面煤壁片幫、頂板破碎現(xiàn)象更加劇烈,嚴重影響工作面生產安全[1-3],不同的地質條件下,大采高綜放工作面具有不同的礦壓顯現(xiàn)規(guī)律[4-6]。本文以15104大采高綜采工作面為研究對象,對礦壓規(guī)律進行實測分析,為工作面后續(xù)回采提供生產指導。
寺家莊煤業(yè)公司隸屬陽煤礦業(yè)集團,位于沁水煤田的東北邊緣,生產能力450萬t/a。15104工作面為礦井首采工作面,推進長度1 817 m,面長240 m,工作面埋深430~507 m,開采15號煤層,煤厚4.3~7.1 m,平均厚度5.5 m,煤層傾角3~15°,平均傾角7°,工作面?zhèn)雾敒樘假|泥巖,厚0.3 m,直接頂以砂質泥巖為主,厚2.5 m,較穩(wěn)定,性脆易碎,基本頂以中粒砂巖為主,厚7 m,致密堅硬、層理明顯。工作面采用大采高一次采全高采煤方式,采高5.4 m。由于工作面礦壓顯現(xiàn)強烈,煤壁片幫嚴重,工作面產量的提高受到極大制約。
工作面選用138架ZY8000-26/56型掩護式液壓支架,支撐高度2.6~5.6 m,支架中心距1.75 m,額定工作阻力8 000 kN,支護強度0.98~1.01 MPa。在工作面總共安裝測力儀13臺,分別記錄工作面上、中、下部支架壓力,工作面測站布置情況如圖1、表1所示。
圖1 15104工作面平面圖
表1 工作面測站布置情況
根據(jù)工作面支架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對工作面來壓參數(shù)進行統(tǒng)計,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工作面下部直接頂初次垮落步距15~19 m,平均垮落步距16.55 m,工作面下部老頂初次來壓步距35.7~37 m,平均來壓步距為36.2 m,周期來壓步距16.4~18 m,平均17.23 m,來壓持續(xù)距離2.9~6.9 m,平均4.28 m,持續(xù)時間約2 d,動載系數(shù)在1.25~1.62之間,平均1.43,工作面下部各測站來壓基本同步;工作面中部直接頂初次垮落步距13.1~17.7 m,平均15.58 m,老頂初次來壓步距31.3~37 m,平均33.62 m,周期來壓步距16.3~18 m,平均17.22 m,來壓持續(xù)距離2.2~5.8 m,平均3.68 m,動載系數(shù)在1.33~1.88之間,平均1.53;工作面上部直接頂初次垮落步距15.3~19 m,平均17.13 m,老頂初次來壓步距36.1~39.7 m,平均37.78 m,周期來壓步距15.5~21.17 m,平均18.85 m,來壓持續(xù)距離3.2~4.7 m,平均3.83 m,動載系數(shù)在1.3~1.61之間,平均1.48。
表2 工作面支架來壓參數(shù)
綜上所述,工作面中部支架受力比工作面上部、下部大,中部頂板來壓步距較小,工作面頂板仍為“O-X”破斷形式。
為研究液壓支架承載特征,對支架的初撐力、工作阻力和時間加權平均阻力進行分析。分別選取24號、46號、112號架對工作面不同區(qū)域工作阻力進行分析,如圖2、圖3、圖4所示,表3為工作面支架載荷分布統(tǒng)計。
圖2 工作面下部24號支架載荷分布圖
圖3 工作面中部46號支架載荷分布圖
圖4 工作面上部112號支架載荷分布圖
分析可知:
1) 由圖2~圖4可知,工作面初撐力呈雙正態(tài)疊加分布特征,初撐力在5~10 MPa、20~25 MPa之間占比較高,初撐力達到25 MPa以上總體平均占比17.12%.
2) 由圖2(b)可以看出,工作面下部支架的工作阻力呈正態(tài)分布狀態(tài),受力較為正常。圖3(b)顯示工作面中部支架所受壓力偏大,其中支架工作阻力大于35 MPa占比達到20%以上,表明支架處于極限受力狀態(tài)。
3) 由圖4(c)可以看出,工作面上部支架末阻力大于35 MPa占比較工作面中下部低,說明工作面上部頂板壓力相對較低,在工作面現(xiàn)場,中下部支架基本能適應工作面頂板來壓。
1) 15104工作面中部支架受力比工作面兩端大,中部頂板破斷歩距比工作面兩端小,頂板破斷形式仍為“O-X”破斷形式。
表3 工作面支架載荷分布
2) 15104工作面支架初撐力分布呈雙正態(tài)分布狀態(tài),初撐力達到25 MPa以上比例偏少,應加強支架操作和泵站管理;由于工作面中部支架受力較大,工作阻力大于35 MPa的比例偏大,需加強工作面頂板管理。